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学思想
文 | 祝遂之
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变化的伟大时代,一个各行各业蒸蒸日上的时代,一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迈得更快更大的时代。书法教育事业同样也正逢盛世,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这样催人奋进的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就显得更重要了。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学会在发展的浪潮里,认清利弊,激浊扬清,固本培元,真正将国学传统弘扬起来。目前书坛有一种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形式主义的不良趋向,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这种雕琢纤弱的弊端表示不满,也慨叹“天下之书,靡不坏矣”,都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作为中国书法教育重要的中心之一,理应承担起这种责任。
中国美术学院
书法艺术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书法教学工作一定要按规律来开展,谁违背了它,就会混淆理论方向,甚至对创作实践带来一定的破坏性。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要发扬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来研究它、阐发它,总结和阐明一些积极经验,来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
当今书坛最致命的弊病是浮夸风气,忽视基础,表面上用传统,实际上在破坏传统、颠覆传统。加之社会信息的高速传递,以讹传讹,一切行为都是以追逐名利为目的,导致浮躁之风愈演愈烈,丑态百出,这大大削弱了书法艺术的内涵与品位。传统资源正被一些人误用,导致很多人消耗大量的精力而没有什么东西可言。这就需要我们反省,反省这股潮流中的反传统倾向与功利倾向,尤须着眼于似是而非的偏激倾向。我们要从正确理解传统人手,来梳理书法艺术的各个要素,使书法教育朝着运用正确方法,培养优秀人才的方向发展。
1928年,时任大学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
理解传统首先要解决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第一,中国书法是在实用生活中经过几千年的演化而成,蕴含着丰富的书写技巧和审美情趣;第二,书法是一门紧密联结人、社会、文化的艺术,它既是十分普及的,又是十分高深的,它的表达载体既是简单的,又是十分丰富的。作为书写的艺术与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是有区别的,书法是包含了书写者在充分掌握了诸多用笔的技法和结字能力后,再加之审美意识、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可以说书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行动的出发点既有实用的,也有追求纯粹的艺术目的,其最本质的特性是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适合于自己性情的表达途径与表现手法,正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两千多年来,书法一直是知识分子自我树立和自我完善精神人格、道德人格的手段之一。而且,古代书家大多以追求通才为目标,很少以炫耀一技一艺而逞能的。
潘天寿书法
因而,古代书法教育旨在培养通才,而非专门的书法艺术家。正因为这一独特性,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书法艺术客观发展规律的立场与观点。无论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还是朱家济、方介堪以及后来的刘江、章祖安诸师都特别看重人品教育。回想起我的业师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先生,他们非常重视人格的力量,都认为要把字写好,首先要学会做人,我们经常听到“品格不高,字也好不到哪里去”,“书法求风神,当须先求人品”的话,这对我们教育作用非常大。陆维钊先生临终前对我们几位同学讲:“要淡于名利,追求名利就不能静心做学问了。”陆先生之所以这样语重心长地同我们讲这些话,就是希望我们努力增进人格,培养气质,磨砺精神,抵御世俗的困扰。我们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时,也遵照先辈的要求,以做人为专业练习之外第一件大事,这是需要倾注一生才可能修炼的。
陆维钊书法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具有很强烈的民族性。现今我们所能看到和读到的经典作品和书论,都是经历史检验过的精华。所谓“传”是人文精神和民族宙美习惯的代代承传,包括精神的产物,就是能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所谓“统”就是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性和本体特征,并非西方理论中所谓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流传下来的。传统书法的精华一直是学习和创作的源泉,我们不能抱着虚无主义的态度泛化它,模糊它,而是要继承它,发扬它,创造性地转化它。但随着本科教学规模的扩大,眼下许多大学生进校对书法的传统知之甚少,他们只是简单地了解四种书体以及某个代表书家,而很少从整体上把握书法史,理解书法史,更谈不上对书法史发展脉络的熟悉了。所以,在实施本科基础教学中,我们尤其强调这一点,尽全力从传统书法的本质,从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从哲学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来建立全面把握和理解书法艺术发展与本质的理论,揭示书法艺术的客观发展规律以及书法的文化性与民族性,并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吃的第一口奶是纯正的,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诸乐三篆刻
在教学中,我们还强调“穷源竟流”的学习方法。所谓“穷源竟流”,就是在上某一书体课时,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碑帖的精华是什么,从哪里演变而来,对后人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哪些是前人成功的经验,哪些是前人实验中的教训,成功在何处,失败又在什么地方。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有所归纳和选择,要将每种书体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帖列出来,让学生按照个人的性情进行选择,然后再进行扎实严格的临摹练习,消化吸收,为最终的融会贯通作充分准备,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使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书法篆刻传统技法的精髓,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步把握书法篆刻艺术的本质,实现以古为新、古为今用的目标。
沙孟海书法
我们在强调传统精华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书法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书法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地去粗存精、继往开来和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实现的。对书法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主要靠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一是对书法艺术的正确理解和书法教育的正统传授,二是对书法史的系统研究,三是创作实践的不断深人,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几千年的书法史告诉我们,其生成、发展的基础与整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回顾历史,以文人圈和广大有志于书法研究之士阶层为中心的书法家队伍很少将书法问题简单化,也很少将书法问题复杂化,他们把握的是一种文化的内涵、文化的高度。这一立场在书法史发展道路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朱家济书法
同时,书法又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书法史、文字学、文献知识、古代汉语、国学基础、考据、金石学和专业基础训练(如临基和创作),也是难以胜任的。所以,我们一直坚持一专多能的教学方向。在教学中,加强文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古代汉语、书画鉴定、文物考古学、文献学等方面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全面理解传统书法艺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资源,掌握正确的治学门径,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方介堪篆刻
历史上曾有许多时期,因传统的衰落而导致书法艺术的凋敝,及时引起人们对基础的重视,从而重振辉煌的现象。初唐书风还很绮靡,但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下,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书法运动。这场运动的中心就是纠正南北朝以来日益浮靡的书风,提倡学习二王。像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他们有相似的主张和共同的目的,并通过实践、交游以及建立师友关系,相互支持,彼此声援,形成了一股潮流,奠定了有唐一代的书风。元代赵孟頫也是如此,他高举复古旗帜,经过不懈的努力,力挽南宋以降的靡弱书风,并形成一个群体,当中有鲜于枢、康里子山、邓文原、杨维桢、张雨等人。清代嘉庆以后,由于大量的碑版文物出十,融碑人帖成为新的风气,使书法走出“馆阁体”的牢笼,出现像何绍基、赵之谦、沈曾植、吴昌硕等大家。
刘江书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从古人的精华中吸取营养,才会丰富和发展书法艺术。这些经验无疑会给我们以信心,古人能做到的,今人也一定能做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从创办至今,一直坚持深入传统,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是我们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决定性保证。因此,当前的任务是继承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老一辈书法教育家为书法专业所奠定的思想传统,并把这一传统同当代教育潮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能体现中国美院所独具的教育特色,又符合现代教育的运行机制。
章祖安书法
20世纪60年代,书法专业之所以办得成功,并取得巨大成果,是因为那时具备了主观上的条件,即有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等先生们的倡导。他们不仅书艺精湛,而且也有理论来指导书法教育实践,开创了书法教育的新篇章。还因为潘、陆、诸、沙等地位崇高,才华卓越,亲自实践,影响巨大,确实是奏了摧陷廓清之功,起到了振兴民族文化的作用。老一辈书法教育家们所积累的经验是他们花费一辈子精力所得来的,内涵之丰富,造诣之高超都反映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书法文化内涵。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之所系,精髓之所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反映了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能割裂开来的。这是被实践所证明的。
祝遂之书法
回忆老一辈教育家们的教学方法,虽各有特色,但贯穿于其中的主线就是坚持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虽然潘、陆二师当时是从抢救文化遗产的角度创办了书法篆刻专业,但他们从不急功近利,坚持美院书法教育要重基础,重文化课,要求开设诗词、题跋、古文辞写作等课程,而且要求十分严格。现在回想起来,这种主张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专业教育当然是重中之重了,由于先辈们采取了发掘本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立场,反对为专业而专业的做法,因而,形成了一套极具深度的继承和开拓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美院书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精于实践的能力,两者不能偏废。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书写能力,临摹占了课程的大半以上,即是例证。在理论课程中,我们更多地引导学生从纵向的角度来把握书法历史演变的规律,力图使学生掌握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之间的传承关系,使学生理解任何风格的创新都不可离开前人所提供的历史资源的道理,从而为横向借鉴整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课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历代法书的内质,培养学生全面考察古代书法作品的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然后再转化为个人的书写能力,为今后从事书法事业练好基本功。基础与个性相结合。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充分施展各自的艺术才华,让他们日后能够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与个性,但就教学而言,需要从基础开始。
1928年蔡元培题国立艺术院石刻
美院书法基础课程设置中基础课占了很大比例,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或熟悉各种技法,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独创的本领,把学到的技法转化为艺术表观,并充分地表达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所以,重基础是我们实施教学的手段,重个性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作能力为最终目的。但是重基础与重个性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假如单纯地追求书法艺术外在形式的技法基础,往往会走向浮躁和表面的歧路。因此,我们除了在书法专业上加强基础的训练,还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以好的心态去面对创作,把书法外的一切有利因素转化为提高书法创作能力的内在动力。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全面的健康的书法人才,综合与专精相结合。
沙孟海书法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一场非常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传统,书法艺术也面临着变革的问题,其核心不仅仅是书法艺术怎么发展的问题。过去文人士大夫雅玩的心态显然不适应今天的社会状况,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副课的分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言,专精是目的,但综合与专精是不矛盾的,我们希望学生在训练其他综合学科能力的基础上,实现高层次的专精。
潘天寿书法
过去,我们注重更多的是专业内的综合能力,今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要使他们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以专精为主,综合为辅,特别是我们现在在教学改革中,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如跨系学习陶艺、摄影、三维动画、编辑、新媒体等等各方面知识,目的就是使学生将来在不同的岗位上能有更好的适应性,确保书法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以上教学思想,我们制定了一些教学机制。概括地讲,就是“全面扎实、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教学相长”。具体为:一是教学内容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学生才有可能有步骤、有计划来进行练习。二是在教学中提倡“教学相长”的互动气氛。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诱导、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路,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学习状态。
祝遂之书法
书法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灵活性。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做到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他们的才华要细心呵护,也要从正面、从宏观角度加以积极引导。有时候,一些学生会在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及时获取信息,适时指导。书法系在建系之初就今后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真的论证。为确保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在当下国际文化渗透极为迅速的时候,能更好地加强我国文化建设力度,保持我国独有的国粹特色,实现文化立国的宏伟目标,我们制订了以下的教学构架:
虽然我们现在还未能完全实践这些措施,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些条件还未成熟,但我想,中国经济走到世界前列的时候,一定会实现这个理想,教学运作与教学理念会更趋完善,更加完整,品牌会更加响亮。
祝遂之,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出生,上海人。一九八一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一九八一年起,供职于浙江省博物馆,任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先生助理。一九八九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著有《祝遂之书画集》《祝遂之印谱》《中国篆刻通议》《祝遂之写〈书谱〉》等。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