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油画百年|何红舟:百年长路 峥嵘艺履
文/何红舟
何红舟,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浙江油画百年大展”是浙江文艺界的一件盛事,是浙江文化高地建设的一次检阅。在浙江油画百年的年表以及画册中,汇集了百余年来油画家们在浙江这块大地上耕耘的足迹以及部分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现了油画这一西方画种在浙江落地并且生根开花的面貌,充分体现出浙江油画是中国油画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回顾历史,自李叔同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西画教学课程之先河,到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后全面系统地开展高等美术教育,浙江油画与中国其他地域油画的兴起如出一辙,始终与艺术教育相伴相生。在浙江油画百年历程中,毋庸讳言,中国美术学院在各个历史时期成为浙江油画发展的主要力量。杭州国立艺术院的成立为中国油画的发展确立了宏阔的高度与广度,为浙江油画未来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美术学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油画艺术人才,优秀的艺术家不断汇聚于浙江油画的历史长河之中,在时代浪潮里各领风骚,书写着不同的艺术人生,以他们的作品绘就了浙江油画发展的历程。浙江油画百年大展以“百年史诗”“大气存雄”“行健如虹”“蓄素千寻”四个篇章,从百年史实的年表梳理、大型主题性创作、各时期油画家的代表作、老一代油画家艺术人生的个案、中西融合与绘画哲思的教学案例、基层画家深扎生活的鲜活事例等不同视角,回顾浙江油画百年来的漫漫长路,生动诠释了画之大者——浙江油画的魅力。
浙江油画的发展以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和创作实践为引领,扎根浙江大地,历经百年风雨,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以“中西融合”“多元滋养”为思想文脉,铸就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浙江油画发展格局
“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是林风眠在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之初提出的办学主张,这一办学初衷与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办学思想构成了杭州国立艺专的学术氛围,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根脉。
新文化时期,杭州国立艺术院以具有世界格局的眼光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开启了油画的艺术教育与创作实践,培养了一批融汇中西的油画艺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的50、60年代,一方面是对中国现实生活的关注;另一方面依然保有对具有表现力油画语言的研究热情。在这一时期,既有对西方绘画传统的系统学习,也有“西为中用”的绘画实践,留学苏联、参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开展博巴油画训练班的教学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改革开放时期的70、80年代,当时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持续多年公派青年教师赴欧美进修留学,邀请赵无极、尤恩、司徒立等来校开设讲习班、训练班。与此同时,“85新空间”的绘画探索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当代实验艺术先锋,促成了师生们开放多元的艺术风尚,为创造时代艺术续写华章。21世纪以来,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提出“图像时代”绘画何为的世界性命题,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围绕“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这一核心研究方向,从各个面向展开教学研究与创作实践,形成了担当、创格、体象、先锋等和而不同兼具“国际视野、本土关怀”的中国油画“国美之路”。从中国美术学院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主张来看,既有观照世界的目光,又有对中国艺术传统的深究,其艺术思想不只在国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铸就了浙江油画发展的格局,成为带动浙江油画创新发展的活力之源。
中国美术学院身处浙江,是艺术人才与学术思想聚集与传播之地,国美油画系历年培养的毕业生遍布浙江,对浙江油画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尤其是浙江省油画家协会成立以来,积极联动地方与学院的学术交流,在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举办的每年一度的展览中,可以看到浙江油画家始终以“中西融合、多元滋养、开拓创新”为思想脉络,坚持艺术实践,深耕大地,取得丰硕成果,在浙江多地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探索与群体艺术实践。其中,浙江油画家从地方发展起来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其出现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对中国的影响。他们以巴比松画派研习自然的写生方式坚持绘画实践,逐渐吸引了世界各地画家来到风光秀美的丽水写生创作,在带动地方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渐渐赢得国际影响力,成为浙江油画“融合创新”中别开生面的一张名片。
从“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到“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艺术主张,反映了中国美术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东西方艺术传统、艺术思想、艺术实践的研究与重视,又体现了根据时代要求调整艺术教育与创作实践的变通策略,从而保证了一以贯之的“多元滋养、融合创新”的开拓精神,并实现了画种之间“和而不同”与“本体增强”的局面。这样的艺术思想与实践也贯穿在浙江油画的发展历程中,历尽百年长路,不断探索,在油画创作与绘画语言的研究与实践上呈现出自身的特色。
二、以油画语言的磨砺,孕育意蕴深思与性情昂扬的诗性品质
从浙江油画家的创作实践来看,不难发现其中具有一种普遍特质,即:在色彩表现与笔意生发中洋溢的诗性品质。
在浙江油画兴起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林风眠、吴大羽等在其绘画实践与艺术教育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更多接受了西方油画印象派、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在创作上积极进行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与表现,在教学中倡导以写生方式进行归纳、概括与表现,从而在绘画语言特征上具有“写”的精神与“意”的呈现。在绘画中重视结构、笔意与色彩感受的表达,这一特色在新文化时期留法的第一代油画家的笔下,在留日归来的油画家的实践里,在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外西湖时期的教师作品,以及60年代博巴训练班的教学中都显而易见。如果稍加留心,我们会发现留学苏联与马克西莫夫训练班学成归来的油画家的作品中,也都存在着相近的底色。尽管早期留法归来的画家中不乏法国学院派传统的学习经历,在苏联学习以及马克西莫夫训练班毕业归来的油画家有着明确的革命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但他们的油画表现都具有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注重绘画意境的营造,注重“以形写神”的笔性与意趣。几代不同风格的画家之间,或朴拙稚趣,或坚实厚重,或豪迈奔放,他们从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了以国美为代表的浙江油画的诗性品质。浙江油画的这一品质既源自西方不同时期油画语言的“多元滋养”,也与中国美术学院地处西子湖畔所浸润的“湖山精神”密不可分,当来自西方的油画种子落到拥有南宋文化遗韵与明清文人画传统的浙江大地时,“山水精神”为浙江几代油画家所蕴含的诗性品质提供了更多养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深具哲思的具象表现绘画历经30年的实践,油画语言的诗性品质在艺理砥砺的“体象”之路上进一步深度建构,“崇学养、重笔意、尊形式”成为浙江油画家们的普遍追求。
油画语言的磨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油画本土化的进程中,一方面需要“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文化高度与实践勇气,另一方面还需对经典油画有更深入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赴国外一睹经典油画原作成为可能,但国内对油画本体语言的深入研究直到近些年才得以展开。以全山石艺术中心、光达美术馆为代表的杭州民营美术馆,以西方多个时期的经典油画收藏以及高品质的油画原作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为中国油画家以东方的审美重新认识西方油画,进行油画本体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浙江油画发展的重要基地。
无论是身处西方重新发现东方的切身体验,还是以中国人的东方视角重新认识西方绘画,成为中国油画家们不断深思的视角,也是浙江油画家们践行“中西融合”与“传统出新”的路径。在油画语言的磨砺中所饱含的诗性品质,不仅体现在浙江油画家具有表现力的色彩运用以及笔意生发中,体现在“绘画东方学”的探索实践中,还体现在“国美之路”上具有担当精神的跋涉者的足迹上。尤其是老一辈艺术家以坎坷人生铸就的语言特色,与新生代年轻艺术家探索趋新的语言交相辉映时,浙江油画因此而更具语言的生命质感。我们在本次浙江油画百年大展的“行健如虹”与“蓄素千寻”两个部分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浙江油画家对于油画语言的多样化探索,以及对油画创新与创格的不懈追求。
三、以艺术的社会价值为使命担当,焕发油画的创造性活力
在浙江油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从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来看,艺术家们历来重视“艺术社会化”“艺术大众化”的普世精神,自觉用手中的画笔担负起“以美育代宗教”的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油画作为有为之学的价值。
以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油画家,在时代变迁、国家命运生死存亡之际,以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投身艺术创作,他们的作品《人类的痛苦》《岳飞班师》《总理授嘱图》充满了油画的表现力,在艺术运动中激发着国民向上的生活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莫朴、黎冰鸿创作的《入党宣誓》《南昌起义》,以及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艺专的罗工柳、董希文创作的《延安整风》《开国大典》等作品,成为中国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油画历史画的高峰之作;其后,从苏联留学归来的肖峰、全山石创作的《战斗在罗霄山上》《英勇不屈》,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的王德威、王流秋、汪诚一、于长拱的毕业创作《英雄姐妹》《转移》《信》《冼星海在陕北》,以及后来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的蔡亮、张自薿创作的《延安火炬》《铜墙铁壁》,这一批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完成的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成立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成功实践,堪称中国油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为浙江油画在新世纪开展重大题材创作工程起到了示范引领的巨大作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到来,以中国美术学院为首的浙江主题性油画创作《祖国》《开拓幸福路》《为了祖国的安宁》《我们这代人》《七里铺》《星火》《伟大的使命》等作品在表现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中,以其油画语言多样性探索展现出的充沛情感,在80、90年代的全国重要展览中引人注目。从同一时期《我的梦》《世纪之弈》等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以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手法打破了场景再现式的单一模式,拓展了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创作的表现空间,还可以从《世纪之弈》系列作品中看到在表现形式上展现出宏大叙事的新视角。
新世纪以来,浙江油画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一系列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时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以及年逾八旬的老艺术家全山石在创作一线亲力亲为,组织、带动和彰显了浙江美术创作的团队力量,涌现了许多表现重大题材的优秀油画作品,《喋血菜市口》《启航》《1937.12·南京》《义勇军进行曲》《时代领跑者》《明代雅集》《飞夺泸定桥》《红潮——五四运动》等一大批历史画卷成为新世纪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作品。在浙江省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特别是在“百年追梦”系列美术精品创作工程中,不仅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一批青年美术创作者也崭露头角,具备了担纲大型绘画创作的实力,成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力量。
从浙江油画百年大展“大气存雄”这一版块中可以看到,浙江油画家始终牢记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普世胸怀与救赎意识,勇于担当艺术的社会使命,在创作中不断重返历史的现场以叩问真实的历史,不断重返艺术的现场以汲取表现的力量,为时代立碑、为历史立像,让社会和历史活在绘画中。
浙江油画的百年长路,艺履峥嵘。中国的油画先驱们留学西方时,正值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与古典油画、学院派写实油画交织、并存、变革、转折的时代,学习西方油画不仅要研习表现物象形、色、光的绘画技艺,还要抉择以怎样的文化态度面对西方油画的发展境遇。当第一代油画家学成归国时,中国大地军阀割据、满目疮痍,他们怀揣教育救国的志向,以知识分子的良知肩负起使命,以艰辛的努力使油画在中国落地生根,以林风眠、吴大羽为代表的油画先贤以“为艺术战”的勇气与付出,催生了浙江大地上油画的兴起。历经百年沧桑,浙江油画始终与时代同行,坚守中西融合、兼容并蓄、多元滋养、开拓创新的思想文脉;在积极探究油画本体语言的基础上,构筑起东方诗性表达的特色;以天下关怀的普世精神,担当时代使命,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使油画在创作实践与艺术教育中成为一门拥有广阔前景的有为之学。
百年回望,充分展现浙江油画是浙江文化高地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浙江油画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2年9月
部分展览作品
《色草》
吴大羽
52x37cm 布面油画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塔吉克姑娘》
全山石
83x92cm 布面油画 1980年 私人收藏
《倪贻德的肖像》
金一德
100×81cm 布面油画 1980年
自藏
《皇家美术学院俄罗斯同学像》
沙耆
68.9×58.9cm 油画
沙耆家属捐赠 浙江省博物馆藏
《复兴公园》
颜文樑
25×37cm 纸板油画 1965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英勇不屈》
全山石
233×216cm 布面油画 1961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浙东唐诗之路:诗的山河—春树、秋山、天水、古寺、石樑》
许江、余旭红、赵军、蒋梁
200×150cm×6 油画组画 2021年
浙江展览馆藏
《经世致用》
杨参军
250×22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浙江美术馆藏
《信》
汪诚一
143×228cm 布面油画 195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摇椅》
王悦之
105x76cm 布面油画 1921-1923年
中国美术馆藏
《铜墙铁壁》
张自嶷
300×160cm 布面油画 1972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西泠五贤》
高友林
270×20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浙江美术馆藏
《冼星海在陕北》
于长拱
170×180cm 布面油画 195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启航》
何红舟、黄发祥
270×500cm 布面油画 2009年
浙江美术馆藏
——来源 | 浙江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