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震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专辑

发表于:2023-01-07 编辑:广月

文/尹若德

文/万国库


郑震先生光辉的一生

——纪念郑老百年华诞


尹若德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郑震先生(1923-2013)就投身于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在版画、水彩画、国画领域奋斗了70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郑老一方面以艰辛的求索、不懈的努力,创作出大量的艺术精品,一方面又肩负培养、扶植美术人才的重任,辛辛苦苦地耕耘,培育出我省以及全国无数美术骨干和美术创作人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曾自豪地说过:“如今的版画界,基本上都是我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同时,他在美术创作领域,创作出无数精品,由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员成长为我国著名的版画家、水彩画家和山水画家。

回忆郑老的艺术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艰难跋涉的过程,真是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地追求艺术的真缔。他出身于合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宦家庭。青少年时代完全在战乱中度过,初中毕业正逢抗日战争爆发,他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拿起笔杆作刀枪,将满腔爱国的情怀,化作篇篇讴歌民众抗敌救国的散文和小说,得到打击日寇歌颂抗日英雄的目的。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他日后的美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胜利后,郑老除了创作发表文学作品外,还在上海《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木刻,并被中华全国木刻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当时这个协会由宋庆龄任名誉会长,在全国享有崇高的声誉。

当初,郑老并不懂木刻的制作过程,仅用一把普通的平口刻刀,一味追求报刊上那种纤细线条的仿作,经过名家指点,才学会控制运刀的能力。特别是几年后在西安买到一盒木刻刀具,才真正领悟到木刻艺术的制作。据他的《回忆散录》记载:在他的好友周芜先生帮助下“我学习到正规的美术基本训练方法。1947 —1948年间,他在我家住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把他在延安鲁艺学到的美术知识和技巧,用来规范我的美术学习方法,使我获益良多。”由于周芜先生的启发和指导,郑老才从文学创作转向美术创作。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合肥成立了皖北文艺干部学校,郑老作为建国后安徽省首批美术教师,来到这所学校任教。此后,该校由合肥至芜湖几度迁徙,并数易其校名,郑老一直在此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他一面从教,一面充实完善自己,将学习重点放在造型艺术的基本功训练上。他坚持到生活中去,大量画速写,以此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敏锐的感受,从中汲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不仅钻研版画艺术,还反复研究和模仿国外水彩画技法,还用水彩画工具临摹油画,以体会色彩关系的微妙变化。他还悉心临摹研究敦煌壁画,并尝试着把这种传统的色彩关系运用到套色木刻的创作中去……当今的观众在赞赏郑老版画中的色彩时,却不知当年他在色彩学的钻研上,下了怎样的苦功!

由于郑老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了忘我的艺术创作,在他的第一个艺术创作高潮时期(1950年一1958年),创作出《高尔基》《渡荒》《保卫秋收》等作品,反映出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即使生病卧床期间(1957年)还创作出木刻作品《在佛子岭人造湖上》,画面上以缜密的刀法,组成丰富的黑白交响、蕴含着幽静深远的意境之美。此画一经展出,便好评如潮……

如果说,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中期,是郑老美术作品的学习和摸索阶段,那么,到五十年代中期后,《在佛子岭人造湖上》的问世,标志着他艺术上的成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连续数年,逐步形成他抒情写意的风格。无论是《江畔》中的秋江古树、点点白帆,还是《杏花春雨江南》中的雨中朦胧的村舍,均洋溢着郑老对祖国山川的眷恋之情。

1960年,郑老参加了赖少其组织和领导的大型版画《黄山组画》的创作,这幅画为首都人民大会堂特邀作品之一,它吸收了明清时期辉煌一时的“徽派版画”技法特点,被人称之为“新徽派版画”,作品一经展出,便得到一致好评。不久,他又创作出一幅充盈东方审美情趣的黑白版画《林间》,其利用西方版画技法,让作品透露出东方艺术特有的神韵,也为他今后的版画奠定了一种特有的独创的审美基调。

其实,郑老除创作出一批大型版画外,还创作了一批相当数量的小型版画和水彩画。诸如《采石矶》《茶山晨曲》《春潮》《梅山秋色》《水乡晨雾》等,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学艺术的修养。由于郑老版画与水彩画之造诣,又成就了他的山水画之成就。他借鉴水彩的色调和设色特点,借鉴版画的黑白灰处理手法。正是这两者的借鉴与融合,构成郑老山水画的独特情趣。仔细欣赏他的山水画,色调和谐、色彩丰富、墨韵清润,墨色相得益彰。优美、清新、雅丽,画面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和现代气息,令人赏心而悦目。

郑老山水题材多以黄山、皖南为主,杏花、春雨、江南,感受那微妙的色彩,体味那江南的诗意和清秀,正是这类山水画的主调。观看他那些名作,如《江上春色远》《天地一何阔》等是郑老晚年的神逸之作,笔墨之浓淡干湿一任自然、秀润、轻快之中,又融入深厚,然而深厚中又显空灵,显然已入山水艺术的澄明之境。

最后谈一谈我与郑老的忘年交情。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艺术家怎么与我,知识平泛、不闻一名的平民相识又相交呢?其中有段故事值得一提:将近二十年前,朋友曹先生带我去安师大美术学院郑老家玩,当时我很拘谨,不多说话,连动作也显得生硬。郑老发现我很不自在,便引我在客厅看他的画作。他一面指着一幅题名为《一片江南雨后山》的山水画告诉我:“这幅画是1970年秋在皖南山区画的”,一面看着画上那浓郁山色和霭霭白云,说:“当时雨刚停,我拿画板准备出门,房东让我等一会儿,说马上还要下雨……”他那亲切的叙述及和蔼的神情,立即缩短了我俩之间的心理距离,让我感到这是位真诚可亲近的艺术家!从那以后,我经常去他家玩。有时看他画画,有时与他聊天。他画画从不避人,他常说:“画画是件快乐的事,要让朋友一起分享这种快乐!”

自从认识了郑老,逐渐懂得鉴别字画的真伪。郑老每有新作,就通知我去欣赏。我与几个朋友如杨尚印、季汉章等一起,一面品着香茶,一面欣赏郑老的新作,郑老仔细倾听我们的议论,有一点点疏忽也不放过,他郑重其事地拿笔进行改正。每逢过年过节,郑老总是备好字画,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多年的馈赠,使我拥有郑老各类画作100多幅,这是无价之宝。(此为原文节选部分)



个人简历


尹若德,芜湖市工商联古玩字画业商会副会长、“尹氏包装”创始人。




徽风皖韵

——郑震的新徽派版画艺术之路


万国库


一、新徽派版画中坚力量郑震
郑震,原名郑世勋,生于安徽合肥,幼年时生性通敏,喜爱读书,痴迷艺事。合肥地理位置优越,山明水秀,林壑深邃,文人荟萃之地。郑震的学画之路多为自学,学画道路上却是布满了泥泞坎坷,内因的驱使使他在学画之初必须循规蹈矩,严于律己。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鲁迅先生认为只要是别人的优点,我们应该去虚心求教,谁有优点,谁就是老师,哪怕老师是敌人,我们也要去学习,承认别人的优点。传统在不断继承发扬,每当一类作品题材风格得到大家所认可,成为一种“常”的同时,就成为了“传统”的沉积物。相对于“常”只是短暂的,而“变”才是开拓进取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郑震在平时学习,多看、多思考、多比较、勤加练习的基础上,长期的坚持使之有了一种超出常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总是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尤其是其敏而好学,兼收广揽,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敢于攀登险道从而在艺术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是他艺术技法精湛的关键法门。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为人真诚质朴,不论学生、同道,不论尊卑贵贱均坦诚相待,人品高故艺品亦高,在郑震版画,水彩画、中国画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作品之中体现出深厚的文学素养功力,画面取势出奇,格调高古,耐人寻味。
二、勤学善思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一)贵在加减,新意横生
郑震对于新徽派版画,脱化生新和创作生新之中,则更多的将自己情感倾注到笔墨色彩技巧中,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秒写,亦诚尽矣。对于自然界的景观以及变化规律要有所领悟,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加以取舍,博观而约取,使他走遍大江南北游历名山大川,故而在他的山水画里,其章法如夏云出岫、跌宕天成,整体上追求险中求平,攲倾还正之势,时而苍老生涩,时而似莺飞蛇惊,潜心体味自然真景,将自己对山水的情怀糅入笔墨和色彩间成为传达感情的载体,那么观赏者从画面中也能感受到画家情感的宣泄,从而产生共鸣。将笔墨色彩和自然景物融合统一,用一把刻刀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山水乡情。
(二)博采精研,墨海游龙
一位作家说:“将文学的象征、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引入(绘画创作)就成为追求形似的造型原则。”诗画同源学习艺术者,注重全面的修养,应该多吸收其他姊妹艺术,如诗词、书画、篆刻等多种养料来补充自己的不足。郑震深研画理,重传统、重格调,更重创新精神,长期坚持户外写生的积累,使之可以把不同时间、地点、人物、事物、色彩透视等都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来调整,因而更能增加画家的情感表现力,在创作中充分发挥画家的个性与创造性,以淳朴情感的笔墨色彩记录着一份心居。创作于1996年套色版画作品《黄山晨曦》(见图1),在传统徽派版画中融入西洋画设色等技法,运用多层套版的手法对黄山进行了细致描绘,千山万壑、峰峦雄伟、浑厚华滋、虚实分明。一株株苍松翠柏高树,概括和象征性地歌颂伟大英雄人物的一首史诗赞歌,借物抒情。画作篇幅有时只取景物一处,有时则对整体进行描绘,山的高,显示出了植被饱经风霜的考验,充分表现出了坚贞不屈高大威猛的形象,这也是画家根据不同画面节奏感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起来,以整体气势为主,突出地方特征,展现时代的精神本质。节奏感影响着画面主题思想,也是画家情感的宣泄。笔下所描绘题材大多为南国风情,但也有北国豪放雄强的一面,其作品不囿于传统,不墨守旧规,新思想、新认识、新的感情和新的表现技法,以拙藏巧,线条粗细分明,笔墨凝重洒脱,表现手法突破前人的陈规,对山水乡情之恋的情怀和长期艺术实践,将传统的版画表现技法和形式衔接了西洋画的色彩透视和审美意识,赋予了新徽派版画的时代精神和风貌,往往给人以美的感受。
郑震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专辑(图1)

图1:《黄山晨曦》 版画  郑震


三、诗之情,画之韵

(一)创作来源于生活

郑震的新徽派版画风格清新隽秀,讲笔墨技巧、讲境界、讲传统、讲创新、讲生活,作品往往能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美的享受。一方面来源于刻苦钻研版画和其他姊妹艺术的结果,另一方面来源于他深入生活。

郑震在1979年所创作的套色版画作品《薄暮时分》,为此时期套色版画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见图2)。

画中素材所吸取的是:皖南古民居,归巢飞燕,路边电线杆,村道上放学的学生和下班回家的人,平坡的高树还有远处蓝天。

整幅版画以蓝色为基调,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一份诗意的美,豁然显露出来。大片的背景蓝天易见平板,利用西洋画构图和透视的方法来处理,打破了平板的局面,点缀的飞燕和画面下方的行人,静中见动。章法上相破相成,具有矛盾统一的含义,“破”相当于制造矛盾,“成”相当于解决矛盾统一。高树的分枝,有几枝的生长方向趋势相同,这是“成”,而另外几枝斜插过来,这就是矛盾,就是“破”,先立险后破险,打破原有单纯的局势,一破便有了新的变化。形式感上则不能违背这个规律,近处的高树葱翠,分量感厚重成为支撑整幅画面的关键所在,让高树直穿天空,生机勃勃的气氛更加十足了。中景皖南所特有的古民居,并配有几座电线杆,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新貌发生了转变。村道边上放学的学生,农民和工人在薄暮中收工回家,带着交谈和歌唱中归来的喜悦心情,使得全幅画面显出生动活泼的气氛。在刀法用笔上,可粗可细、可顺可逆、可快可慢,中锋为主,侧锋取势,在起笔、落笔、转折提按收笔处,圆笔和方笔相互运用,产生出的点画线条千姿百态,如高山坠石、狮子滚绣球、疾如闪电、温婉蕴藉。在构图、色彩搭配、技法表现、素材上的取舍都紧贴皖南现实生活为基调。一景一物,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也可以从小中窥大,深入浅出,画外有画。在画作之中窥见画家的个性,当然这是由于其独特的思想意识的结晶。套色方面,因形赋彩皖南的民居黑瓦白壁,则以黑色和白色来描绘,高树即可用黑色和赭石来描绘,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在画面整体上取用蓝色调,蓝色代表了希望和永恒,搭配这个大场面里,会让观者觉得气魄突然打开。

郑震虽然以表现田园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为了画田园而画田园,是借田园来歌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因而在创作技法和思路上,始终贯彻着艺术为社会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充分发挥独特的艺术思维使得二维平面的版画作品,具有了三维立体空间,题材因画家情感的加入而又富有诗意,在表现技法上以浪漫主义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两者相结合。

郑震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专辑(图2)

图2:《薄暮时分》 版画  郑震


四、结语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艺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时代向前发展,艺术作品的风格要变化,所以不断突破也是时代发展的使然。郑震的新徽派版画作品来源于他独特的人生阅历,深入生活汲取原始素材,在过程中遇到困难静下心来处理,一山一树、一草一木,都源于郑震生活之中的亲历,鲜明的艺术语言,是一位画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博”是说郑震多才多艺,一专多能。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郑震会写诗文,他与诗文的姻缘早于绘画,他最先发表的作品是诗文而不是画作。郑震的版画艺术具体地反应了所要描绘的各类物像,诗意地表达了东方新徽派版画的美学色彩。艺术贵在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反映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中来,首先画家要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作品能打动人的心灵和感染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催人奋进、耐人寻味、教化人的作用,洋溢着伟大的中国气派。(此为原文节选部分)



供稿 / 典藏部
编辑 / 信息部



——来源 | 安徽省美术馆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