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悦进:博物馆的剧场化与剧场的数码化是数字文博的建构核心
文/付朗
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终身教授、CAMLab实验室主任汪悦进教授
2023年5月19日,元宇宙产业博览会昨日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作为博览会的系列活动,2023数字文博发展论坛也于同日召开。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终身教授、CAMLab实验室主任汪悦进应邀通过线上视频形式做了主题发言。
汪悦进教授在2023年国际数字文博发展论坛(厦门)做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以“数智赋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国内相关政府部门各级领导、文博和数字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专家学者、境内外文博单位、文化企业、科技企业参展代表等100余位嘉宾共同出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入会专家、学者就数字技术如何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怎样助力文物活起来、数智与文博互相融合如何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展开交流,为推动数字文博发展建言献策。
“窟·舞”(Cave Dance)展览现场,2023年,Charles Mayer 摄
CAMLab项目“窟·舞”展览现场图, Charles Mayer摄
哈佛大学CAMLab实验室主任汪悦进教授在主题发言中表示,21世纪人类文明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媒介与人工智能的飞跃发展,将我们引向了人类从未尝试过的新的疆域,也给文物文博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模式的博物馆,受公共空间展陈方式的限制,将展品和观者设定为“彼此”看与被看的关系,文物藏品脱离考古于文化遗址的现场,藏品成为“离水之鱼”,“无本之木”,观众只能通过看板和解说词来接近那个逝去的世界。汪教授认为,现代观众的知识储备,让他们不再满足这种单向度的信息传递,他们的实际经验让他们的观看“阀值”有了很大提高,他们要求更多维更鲜活体验的观看,而现代的数字技术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数码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物还原到它所存在的原生环境状态中去,并可以根据相应社会的、地理的、物理的空间配置去构建新的虚拟空间布局,在完整还原文物所处的文明的同时,也跨时空建构了一个原本不可见的精神世界,比如马王堆文物不仅仅是漆器、绫罗等制品的文物世界,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物的组合指向了一个精神的世界,一个摆脱肉体羁绊后的精灵,神游四方,超越时空与日月同辉的自由境界。
CAMLab Cave的A展厅现场图, Charles Mayer摄
“窟·舞”(Cave Dance)展览现场图,2023年,Charles Mayer摄
基于此,汪教授强调,博物馆新的展陈模式不应该再局限于过去公共空间的展陈,而是构建一个“场”一个新的空间,将物质空间、心理空间、精神空间重新建构一个融合的气场。汪教授认为,利用新技术构建新的展陈空间的核心,是博物馆的剧场化以及剧场的数码装置化,只有这样,才能让观者进入文物的文明空间,进入文物精神空间,让观者的心理空间与之产生共振,体验新的观看经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据汪教授介绍,由他所创建的哈佛CAMLab是集人文艺术研究、创新研究、创新设计策划,与数码剧场化文博展示于一体的实体机构,位于哈佛大学的校园中心。近些年来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科技与人文艺术的融合,已经推出了包括“窟·舞”等多个主题的数字艺术主题展,2024年将推出由CAMLab实验室、湖南省博物院和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共同策划推出的主题为“生命艺术”的长沙马王堆汉代艺术的数字大展,希望以多感官数字艺术剧场的全空间展陈模式,展现马王堆人文艺术真正的精神内涵。
CAMLab项目“窟·舞”展览现场图, Charles Mayer摄
在元宇宙的概念集成下,各国博物馆已进入智慧博物馆的实践运营阶段,传统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与研究功能都得到了有力的进化。《收藏》杂志社总编,哈佛大学CAMLab项目组成员杨敏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技术更迭的速度已经越来越超越人们的想象: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一些过去离生活遥远的概念,似乎一夜间就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日常。然而作为隐性的一面,在世界范围内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和对精神体验的好奇也在飞速的蔓延,由此而产生的变化是,当人们在体验跨媒体的数字艺术作品时,除了满足由新鲜科技给感官带来的刺激之外,对于其所承载的普遍性的精神启迪和认识共鸣的要求也在大大地增强,而由哈佛大学汪教授发起创办的CAMLab新媒体实验室,正是一个深度探索科技、美学、艺术和宇宙观的跨界平台。除了精通古代建筑史和古代艺术以外,汪教授对生命本质与人类精神意识体验的深度好奇,使他在研究的过程中,在对“美”的深切追求中,让各种跨学科的知识都在CAMLab这个平台上进行了充分地链接,并在数码技术与馆藏文物的有机结合上做了精湛而又有前瞻性的实践。博物馆的剧场化与剧场的数码化是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走进去的关键,数字与智能将成为博物馆技术应用的两大核心,将不断促进智慧博物馆发展。
——来源 | 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