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江苏地域中国画家的山水变革(1949-1966)”学术研讨会

发表于:2023-06-22 编辑:晓钟

 文/苏美传播 


“新·生——江苏地域中国画家的山水变革(1949-1966)”学术研讨会(图1)


6月16日下午,“新·生——江苏地域中国画家的山水变革(1949-1966)”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萧平,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省国画院艺委会原副主任徐建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毕宝祥,江苏省书画院名誉院长、省直美协副主席高建胜,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现代美术馆馆长赵震,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古强,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黄戈,无锡博物院展览部主任李建鹏,江苏省美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法,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万新华,江苏省美术馆艺委会办公室主任李芹,江苏省美术馆书画工作室主任吴振、副主任张书青,江苏省美术馆书画工作室专职画家钱学君、徐亚慧,江苏省美术馆展览策划与研究部主任王晓露、副主任陈娅、策展人马瑷等参加研讨会议。


图片


江苏省美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法首先介绍了此次展览的基本情况。本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展览聚焦于20世纪中期江苏传统山水画的转型之路,汇集了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国画院、南京艺术学院以及无锡博物院收藏的20世纪中期活跃于江苏山水画坛的近四十位艺术家作品,同时搜集相关史料,全面呈现建国后十七年间江苏山水画的发展面貌。


图片

傅抱石 强渡大渡河

62×109.3cm 1951年  南京博物院藏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万新华担任此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也是此次展览策划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他提出展览试图立体呈现建国后十七年江苏画坛的综合面貌,不仅展现耳熟能详的“新金陵画派”九老,同时还兼顾苏南、苏中地区的画家,希望能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将他们完整串联起来。研讨会的主题不局限于对展览的观感与建议,也希望能对这段重要历史加以综合性的讨论。

萧平首先对此次展览的主题、内容以及展陈形式给予了高度肯定,从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国画的技法传承、艺术家的个人境遇与经历、画坛状况等方面多角度回顾了这段历史。他认为展览展现了1949-1966年以江苏山水画为中心的艺术革新过程,实际上是对“新金陵画派”初创阶段的重新梳理与回顾。这是一段十分重要的历史,揭示了当时整个中国画坛的发展趋势,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新生。


图片

钱松喦 张文俊 宋文治 吴䍩木 春到江南

95×132cm 1960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徐建明认为展览名称“新·生”全面而深刻,山水画的变革实际上展现了当时画家群体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对时代契机的捕捉,而其中又以江苏画家成功地把握住时代的方向感,创作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山水画。展览中对相关史料的系统性整理,为现场观众和相关学者都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发。

毕宝祥谈到江苏作为山水画大省,自古便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苏画家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能够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时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山水画发展的规律,兼顾了艺术创作中的主观性、客观性与绘画性,三者相互配合的同时又有所侧重。


图片

钱松喦  延安颂

110×69.5cm 1962年 无锡博物院藏


高建胜认为此次展览包含了1949-1966年江苏画坛的代表画家,采用史料与展品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新金陵画派”的形成过程、历史背景以及艺术大环境,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展览。同时,展览中所强调的“笔墨当随时代”,也为今天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古强认为展览的策划与实施十分成功,展现了江苏艺术发展的一段辉煌历程。老一辈艺术家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离不开艺术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的成功,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凝聚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社会感染力的山水佳作。


图片

亚明 山区公社食堂

 28×39.5cm 1960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赵震提出此次展览中对学术的把控、策展的创意和设计以及展览过程中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对省内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和展览工作提供了很多启发。同时,展览中呈现出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凝聚力,也将推动当代江苏山水画的发展。

黄戈根据展览内容作出进一步延伸,提出傅抱石纪念馆注重各个区域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呼应关系,希望让各种艺术场域变得有故事、有温度,努力营造观展的趣味性。他们将使用AR技术将“新金陵画派”数字化,让现代科技技术与中国山水画碰撞出新的火花。

图片

宋文治 虎踞龙盘今胜昔

 96×257cm 1965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李建鹏认为展览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画家自发地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出的对社会的关照,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共同为当代江苏美术埋下一颗积极创造的种子,浇灌上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营养。

李芹认为展览展现了建国后十七年江苏画家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他们的绘画题材、表现手法、创作思想等,都为我们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的范本。同时,这批江苏画家的艺术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也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与传承。


图片

魏紫熙  峨嵋茶香

28×45.5cm 1960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张书青提出展览中看到的三个创新,一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创新精神,二是他们的创新胆识,三是他们的创新成果。这三个创新对于促进美术馆的美术创作工作,激励今天的画家传承创新精神,让艺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展览正是反映了这个主题:有创新才有生命。

吴振提到在展览期间曾多次参观学习,希望能从前辈的精神中吸取营养,潜心创作,我们馆刚组织艺术家进行了“砥砺初心·奋楫潮头——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江苏篇”采风写生,争取把后续的主题创作工作做的更好。


图片

余彤甫 长江万里图

 53.5x235cm 1964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钱学君提出此次展览呈现的老一辈画家虔诚的创作精神,让我们体会到江苏画家笔下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与时代内涵,对当代年轻画家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方式,都提供了新的思路,极具启发性。

徐亚慧认为首先对于展览来说,策展人需要不断挖掘馆藏作品的价值,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意义,此次展览正是如此;其次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艺术家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不断探寻新的可能性,迎接新的挑战。


图片

丁士青  黄河清

52×82cm 1960年 江苏省国画院藏


王晓露指出此次展览作为2022年文旅部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是2016年该项目实施以来江苏省美术馆第五次成功入选。展览在筹备过程中对展览结构、展品构成进行了多次调整,使展览最终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地呈现出来。在展览的形式设计和陈列方式上,也进行了反复构思设计,这方面也是我们后续展览工作需要不断探索提升的地方。

陈娅从策展的角度谈到展览在策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曾进行过多次调整,尤其是对于史料与作品的组合方式、文字与作品的展出数量等方面,确保展览传达的信息量、作品的疏密关系、展厅的空间布置都保持在一个适度且舒适的范围。其中对文献的视觉转换是展览策划中比较困难的地方,仍然需要继续学习和探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晋 苏州小景 

27.5×38.5cm×4 20世纪60年代 江苏省美术馆藏


最后,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马瑷介绍了展览的选题缘由与策展经过,希望展览能够在还原建国后十七年江苏画坛的发展状况的同时,传递出老一辈画家的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为今天山水画的创作,乃至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来源 | 江苏省美术馆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