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 | 尚待挖掘的粤籍留美艺术家

发表于:2023-07-05 编辑:晓钟

文/赵墨


【编者按】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可以用“留学”来贯穿。从早期粤籍华工二代自发留学美洲,到甲午战争后,中日双方共同推动的美术留日,以及受“五四”运动感召,大批知识分子开始留学欧洲,再到面对百业待兴的新中国,官方派遣艺术家留苏留东德。那些架构起延续至今的“美术生态”的要素,大到美术观念、美术教育体系、美术学建设、美术评价体系、美术馆博物馆建设模式、展览展示模式、艺术市场运营模式和美术出版模式,小到美术语汇、风格样式等,均离不开美术留学生的选择、引介和本土需求下的“转借”与“改良”。无疑,“美术留学”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维度。《中国美术报》在“五四”运动百年时,就曾围绕美术留欧问题,寻找过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中的“失踪者”。随着近些年学界对留欧群体的详尽全面的研究,我们也将目光转向了美术留日、留美这两条留学线路,希望通过对已有史料的整理,为读者呈现更为清晰、全面的早期美术留学历史,致敬那些美术留学先驱。


如果说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学术研究和展览机构已经关注到了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留日、留欧和留苏群体,只有个别艺术家仍属于“失踪者”,留待进一步发掘。那么19世纪下半叶以华侨的个人身份而非公派留学负笈海外的粤籍留美艺术家,则几乎是除了李铁夫、冯钢百之外的“群体失落”,从而造成“留美”路线开始得最早,却最寂寂无名,留美艺术家在中西艺术史的书写中成了“双重缺席者”。


640 (1).jpg

李铁夫 菊花(红瓶之二) 布面油彩

52.5cm×41cm 1930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世纪中期的北美已形成广东华侨社群。1870年,广东人容闳已开始推动赴美留学,留美成为广东地区特有的规模性现象。与大多数跨洋淘金的粤籍劳工一样,在这样一个以谋生为导向的选择中,艺术追求显然不能成为其赴美的主要动机,更何况彼时的美国,作为一个人文传统薄弱、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国家,并不是一个在艺术创作方面具有野心的年轻人的第一选择。对于他们来说,选择艺术更多是天性使然,他们早期的艺术创作也往往发生在谋生的闲隙。他们游离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旋律之外,从而造成他们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普遍失语,总体上缺席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宏大叙事中。


1885年赴美洲的李铁夫是二代华工中选择成为艺术家的第一人,也通常被学界誉为“中国油画第一人”。但就关注度而言,李铁夫研究一直以来处于边缘化状态,他的生平鲜为人知,作品鲜有发表,美术史论研究者对其也少有涉及和关注。当然,北京画院美术馆2018年举办的“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及相关研讨会,将这样一位近现代艺术史浩渺烟海中被岁月尘封的金子带到了大众面前,然而正如吴洪亮所说,我们对他的定性应该说已经完成,对他的定量和距离研究成果还差得很多。


640 (2).jpg

余本 延安秋色 水粉纸本

20cm×28cm 1976年


640 (3).jpg

黄潮宽 景山远眺 布面油画 

40.5cm×50.9cm 1964年 

香港艺术馆藏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或许与李铁夫20世纪30年代回国后,主要生活在香港,没有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发挥实际作用,且甚少参与内地美术活动有关;此外,与彼时现代主义风行一时,李铁夫的古典主义写实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都被视作“过时”。这也与许多留美归国后的粤籍画家,诸如余本、黄潮宽相似,他们没有融入彼时改良中国美术的洪流中,反而从事的是比较纯粹的个人探索。办学、开画室,收徒授课、办展卖画,主要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维持创作。为此,他们也很少离开供养他们的粤港两地,尤其香港是西画交易相对便利的城市,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此外,还有语言的障碍,这些粤籍画家只会讲粤语,与外省人士交流存在难度。


现今能看到的李铁夫作品大都收藏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数量上以水彩画居多,而在分量上则以油画为重。把他大量创作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油画作品,放到彼时刚刚走出临仿描摹阶段的中国油画发展史中,李铁夫作为中国油画事业先行者的地位就毋庸置疑了。从中不难看出,李铁夫的油画作品很好地融合了写实性与表现性。写实性体现为对描绘对象的材质感、体量感、空间感的把握;表现性则体现在他感性、内在、自我的独特描摹方式上,他对西画内质和中国书画境界的深刻认识与精到表达,外化为彼时少有的抒情性,一种现实之外的艺术形而上的境界、美的境界。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与时代错位,也导致了李铁夫文化意义上的迟到。


640 (4).jpg

朱沅芷 山间闲逸 布面油画

73.6cm×61cm 1930年 


与李铁夫等人的落叶归根不同,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还有许多人选择留在当地“落地生根”。在2022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的筹备阶段,策展团队通过努力,将群体名单从最初的13人增加到21人,这其中就发掘了大量离散在美洲当地的粤籍留美艺术家,诸如谢荣光、陈荫罴、陈觉真、黄玉雪、伍泽枢等,以及曾作为唯一一位华裔艺术家参展1941年纽约蒙卓斯画廊举办的“二十五位美国艺术家展”的朱沅芷,和改革开放后首个被邀请回国办展的旅美艺术家曾景文。不管是选择随波逐流当代风格,还是相对保守的写实绘画,亦或是较为偏门的陶瓷或动漫等形式,这些扎根异国他乡的粤籍艺术家都以他们作品中特有的东方情调而“出圈”,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但他们的艺术作品仍然游离于“主流”美术史视野之外,却在某种程度上启发我们:留在美洲的这些艺术家,也让我们看到了“东学西渐”的存在,虽然比重不大,但是他们确实对西方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640 (5).jpg

陈荫罴 华工的孩子 布面油画

77cm×64cm 1930年 


640 (6).jpg

陈觉真 渔湾 纸本石板印刷

39.2cm×48.9cm 1942年 

兰纳特艺术博物馆藏


这些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的个人命运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中不可多得的生动映照,而他们经过毕生探索寻找的艺术创作的“中间道路”,也超越了种族、文化与时空的隔阂,蜕变为一个“飞扬”的个体,在更加开放与流动的历史语境中历久弥新。■


640 (7).jpg

曾景文 市场一景·墨西哥

纸本水彩 37cm×55.5cm



先驱 | 尚待挖掘的粤籍留美艺术家(图8)

《中国美术报》第315期 美术聚焦





——来源 | 中国美术报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