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我爱金陵城
发表于:2025-07-18 编辑:亦一

石涛 (1642—1707年) 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 苦瓜和尚、瞎尊者等 出家后法号元济、原济等 在中国书画史上 石涛与弘仁、髡残、朱耷 合称“清初四僧”,影响巨大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以珍贵稀有的东亚文物闻名于世。美术馆的珍藏中,有一本清初大画家石涛(1642—1707年)的金陵山水册页。 珍藏在此馆的石涛《金陵怀古册》,计十二开,每开写金陵一景。用笔恣肆,水墨淋漓,色墨交融,是典型的石涛成熟时期作品。

第一开:追忆的是金陵南郊雨花台畔的长干寺“一枝阁”图景,这位遗民画家十分迷恋羁旅金陵的那段岁月。他以略带俯瞰视角表现立于台畔的屋阁,四周残树环绕、淡雾迷蒙,一士独立栏前似在凝神远眺,又仿佛静夜沉思。浅绛色的山冈与淡蓝色的月夜和谐呼应,营造出一种清虚静逸的境域。
清趣初消受,寒宵月满园。 一贫从到骨,太叔敢招魂。 句冷辞烟火,肠枯断菜根。 何人知此意,欲吟且声吞。 清湘大涤子, 一枝闭门语。
其中蕴含着一种孤寂、悲郁的个人情愫。

第二开:画面承载了石涛昔与友人秋游城西丛霄道院的内心感慨。古老的城垣、清秀的山峦、开阔的大江、行进的棹舟及空的雾霭等等,一一皆从画家脑海中浮现出来。在苍茫空旷的苍穹中,石涛的深情题咏令人更觉画境之妙:
鸡鸣月未落,钟散寒潮清。 结伴丛霄游,问舟秋水行。 江空塔孤见,树开峰远晴。 幽意一林静,起我长松情。 与友人游丛霄作画,大涤子。

第三开:表现石涛步友人诗韵的画作。但见四面环山,孤月高悬,空屋小院,门窗皆开,惟不见友人前来。画家由衷倾诉:
四壁窥山月,墙崩老树支。 酒人催翰去,骚客恶书迟。 烧竹余新笋,餐松忆旧枝。 斯时无可对,惟复把君诗。 枝下次友人,大涤子。
诗中所呈现的荒凉寒寂景象,莫非就是石涛当时心境的客观映照?

第四开:系石涛忆写在“江城阁上送春”的情形。图中突岩高耸,阁依山间,一水穿桥而过,两只空舟泊岸。画家因此感慨:
山南山北近痴憨, 买醉春风有甚堪。 无计送春春亦远, 尚凭消息勿轻谈。 江城阁上送春作画之一, 清湘老人极。
大自然中的春天气息,给内心郁闷的石涛带来一丝难得的慰藉,丹青意趣十分浓厚。

第五开:图绘的是金陵城内老虎桥北头的徐府庵古松树。相传该树原先为南朝梁武帝萧衍手植,千年之后依然坚韧挺拔,与低矮的土坡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石涛在此进一步释怀:
脱尽凡枝叶,从根鼓直条。 周身封古雪,一气撼青霄。 自有齐天日,何须问六朝。 贞心归净土,留待劫风摇。 徐府庵古松树,大子若极。
从中可见其内心的思旧忧伤之情,昔日皇帝遗物似乎亦成了降临人世消解苦难的罗汉。

第六开:描写的是石涛独访金陵南郊东山之景,相传东晋名流谢安在此演绎了“东山再起”逸闻轶事。虽然六代繁华早已消逝,但是画家的内心此刻恍惚又返回到从前,不禁题笔抒情:
不辞幽径远,独步入东山。 问路隔秋水,穿云渡竹关。 大桥当野岸,高柳折溪湾。 遥见一峰起,多应住此间。 独访东山,大子极。

第七开:抒写石涛寓居金陵时的一些真情实感。画家临溪洗砚,以茶待客;近有竹篱茅屋,苍松挺立舍旁;远山似黛,烟云弥漫。刻骨铭心的往昔岁月,永远都驻留在画家的情感世界中了:
朝来鸥不疑,我亦渐凭水。 洗砚而临溪,偶然片云起。 茶香持赠君,非此则何以。 明朝浩相思,江郭几千里。 清湘大子极。
点化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诗画意境。

第八开:描绘了画家独赏秋月的情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石涛追怀往事,慨然作画。该画面清逸冷峻,气势苍秀郁勃,作者油然诗咏:
秋月净如洗,秋云几叠长。 钟声动林杪,蟋蟀鸣苍傍。 将卧忽复起,高吟停复扬。 挥毫越纸外,却笑图仓忙。 秋月作画,大子极耕心草堂。

第九开:写石涛踏访金陵横塘一带的情形。城西冶山及莫愁湖畔,一士在疏林小路拽杖而行,翁独泛湖中,远处出现了人家,一派清疏恬淡的景致。孤独无奈的石涛内心难抑情怀:
四袖荷衣着短裳, 拖筇曳履到横塘。 湖头艇子回青嶂, 山下人家画夕阳。 孤雁南来悲慨远, 疏钟初觉韵声长。 此时不用通名姓, 逢着黄花醉晚香。 秋兴九首之一, 指来作画,大子极耕心草堂。

第十开:尽管描写的是石涛寻访皖南泾县水西寺的行旅图,但其佛门生涯也与金陵有着较大关系。只见山野苍寂荒凉,溪水汩汩奔淌。对岸曲径一士策马向前,一仆童默默后随。四处云烟袅绕,缥缈不定,画面中隐隐地散发着如梦似幻的释家禅意。石涛于画中诗咏:
看云飞过水西去, 下马长桥步入梯。 万壑千(岩)藏涧底, 此间珍重过山溪。 清湘老人极大草堂。

第十一开:图画南京东郊青龙山之古银杏树。相传该树生长于六朝时期,历经世间沧桑而生生不息,遂成金陵一景。石涛笔下的残树苍然,孤独地挺拔于山间,根部顽强地生长出新枝嫩叶,附近还有人行山道。作者题笔阐释:
六朝雷火树,锻炼至于今。 两起孤棂岫,双分破臂琴。 插天神护力,捧日露沾襟。 偶向空心处,微顶间上音。 秦淮青龙山古银杏树,大子。
画家虽以入世的眼光作画,但倾述的却是释家弟子清寂超脱的内心追求。

第十二开:忆写江南名胜采石矶(史上曾为金陵辖地,今属安徽马鞍山)一带的山水风光。滔滔江水流经当涂天门山,朝着被誉为“长江三矶”之一的采石矶滚滚而来。江岸观景台立有一亭,矶上还有石涛仰慕的唐代李白衣冠冢……画家于此题曰:
天门急涌一拳石, 化作三台疋练中。 仙客逸名犹此地, 辞人挽起力追风。 沉沉影落物俱静, 皎皎山明咏不同。 珍重年重庆事, 莫凡小立碧飞宝。 闰中秋登采石旧作,丁亥 仲秋忆此,拈来作画,大子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