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集纪录片 | 西泠印社百年之谜

发表于:2023-01-07 编辑:茂公


提要:

本片分别从人物掌故、历史遗迹、艺术珍品、精神脉络等视角深度挖掘西泠印社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以翔实的史料和发展轨迹诠释西泠百年之谜,向世人展示西泠印社百年文化内涵和百年创业之路。

——央视网



第一集:风物英华



第二集:不一样的收藏



第三集:社长背后的玄机



第四集:纷扰背后的坚持



第五集:雅集天下



百年名社

——杭州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各具特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佳处”之誉。


图片

西泠印社大门


图片

 

图片

1961年,西冷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印社青石月亮门上横匾“西泠印社”四字行书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


图片


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


图片


进入圆洞门。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发起创建,在孤山数峰阁旁买地筑室,创立印社。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


图片


时值清末,金石研究和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众多的金石名家,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国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隐等人相聚西湖,研讨印学。于是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


图片

西冷印社老照片,柏堂、竹阁、莲池。


图片

莲池前方条型狮钮石刻印章

即《西泠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纪念社员题名》碑


图片

四面刻有参加建社85周年(1989)庆典活动的134名社员题名手迹


图片


莲池位于杭州孤山西泠印社内,入印社月洞门,在门左侧、柏堂前面,有一方形水池,现名“莲池”,原名“小莲池”或小方壶,开挖于何时不详。


图片


1953年时曾被填埋,1982年西泠印社建社八十周年前夕重又疏浚开挖,并新作布置,池中种睡莲并放养红鱼。在池左侧立假山,假山上刻有印社社员李伏雨篆书 “莲泉”二字。


图片


假山上刻有印社社员李伏雨篆书 “莲泉”二字。李伏雨(1924—1995)湖南长沙望城人。曾用名康球、胡雨。1950年浙江美院西画本科毕业。曾任西泠印社美工、编辑,为西泠印社出版社创办人之一。


图片


当时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在印社初创的十年,四位创始人团结同仁,集资、规划,“买山立社”,先后建造了“仰贤亭”等九处园林建筑,印社初具规模。


图片


1913年,举行了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定名西泠印社,修启(西泠印社成立启)立约(西泠印社社约),发展社员,公推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印社经过十年的建设,初具规模,并开展了集会、展览、收藏、出版等一系列活动。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

受西泠印社影响,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来中国进行交流并加入印社。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海外社员把源自中华的金石篆刻艺术带回国内,在日本、韩国创立了全国性的篆刻创作与研究团体。西泠印社促成、推动了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篆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莲池东面的墙面上,是丁茂鲁绘、陆抑飞题的大型砖刻《西泠印社全景石刻图》。


图片

释文:(上书)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落款:戊辰重阳雅集,孤山为西泠印社成立八十周年添置印石,碑刻用志纪念。云山苏叟陆抑非书眉,时年八十有一。钤印:抑非书画、非翁年八十后作。

(右书)西泠印社。西泠印社是我国硏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由篆刻家丁仁、王禔、叶铭、吴隐创办于清光绪卅年(一九〇四年),艺术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印社以硏究印学、保存金石闻名于世,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印社保存浙江最早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社内还有不少石刻和摩崖题记,都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的价值。印社风光秀丽,亭阁参差,建筑都依自然山势,独具匠心,有柏堂、竹阁、仰贤亭、四照阁、观乐楼、华严经塔等,景色幽雅,是西湖园林精华所在。

(左书)西泠印社图。落款:一九八八年十月丁茂鲁画。钤印:丁氏、茂鲁。(左下钤印)西泠印社。

柏堂是杭州西泠印社第一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位于竹阁东、莲池北。


图片

它因堂前两棵古柏得名,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题诗咏之,现在主要作为西泠印社社史陈列和金石书画展览、交流场所。


图片


据《咸淳临安志》载:“陈文帝天嘉二年建广化寺,寺有当时所植二柏,其一已枯。宋 释 志诠 所作之堂。宋苏东坡作孤山二咏序云: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为儿时见其枯矣,然坚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曰柏堂。”

此为柏堂最早源起。苏东坡有诗咏之,“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嘉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高度赞誉了堂前古柏坚悍如金石的风骨。


图片


清光绪二年(1876),丁甲丁丙兄弟商议在孤山南麓捐资复建的第一个建筑物便是柏堂,后来还请了大学问家俞樾重题匾额。俞樾欣然应允,题额云:“柏植于陈,堂建于宋,年久迹淹,因建蒋公祠得其故址,筑堂补柏,为书此额。”


图片

柏堂大门


图片

柏堂大门门楣上挂的是首任社长吴昌硕所题隶书匾额“西泠印社”。


图片

门旁有对联“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籍征鸿雪,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对联由沙孟海原撰,后由社员胡宗成所撰,沙孟海书。

联中题襟、鸿雪、文泉、印泉、四照、剔藓、仰贤等词均为印社中著名景点。胡宗成(清),字梦庄,号止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工文辞及金石之学,收藏汉、魏、六朝碑版墓志极精。旧拓甚富。善弈棋,能书八分,刻印以秦、汉为宗。


图片

柏堂内,厅堂坎窗间嵌有大型人物画屏风


屏风上方悬有“柏堂”匾额,为清代文学家俞越手书。逾越(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擅长古文字学,著述颇丰,为一代朴学大师。


图片


屏风旁边有一许奏云撰琴斋书对联“大好河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许奏云即许炳璈,清末民初岭南诗人、书法家,浙江巡抚许应鑅子,许广平叔叔,钦加五品衔,曾任江苏知县。琴斋即简经纶(1888~1950),字琴斋,号琴石,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书法篆刻家。

大型人物画屏风,画中人物为印社四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为背景,人称“西泠先贤图”,为印社社员吴永良所画。吴永良(1937—)浙江鄞县人, 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和指头画,为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家,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率先独创之学术成就。


图片

柏堂内陈设按江南厅堂布置,家具多为仿明式,配以木刻对联、各式绘画。


图片


图片

两侧则陈列有印社历史及影响介绍和印社四位创始人和前七任社长的生平介绍。


图片

大厅中间的柱子上悬有对联,为方介堪题:“访三老碑亭东汉文留遗迹在,问八家金石西泠社近断桥边”。


图片


方介堪(1901-1987),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浙江温州人。工书,能画,尤长於篆刻。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中国艺校教授,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


图片


西泠印社创立之初,“人以印集,社以地名。”作为学术社团,西泠印社有非常完整的组织结构。成立之初,西泠印社就订立了《西泠印社社约》即社团章程,并公推社长。自1963年起,西泠印社就有了经过社员大会通过的正式的《西泠印社章程》,并用选举的方法产生理事会和社长、副社长。

1998年10月21日,西泠印社第十次社员大会通过了《西泠印社章程》,依据章程,西泠印社的组织结构依次为社员大会、理事会、社务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等。社团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举行二次社员雅集,每五年召开一次社员大会和社庆活动,并按照《西泠印社章程》的规定,开展各种社团活动。

  

图片


1904年印社创立之时,没有人会主观刻意地要把它烙上一个全国性的标志。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多重积淀,无论从社员的分布、举办活动的范围、还是它所具有的影响力,西泠印社在事实上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意义的全国性的印学社团。

其举办的一系列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活动,都是面向全国,甚至面向海外。但由于地域的属性和初创的民间性质,西泠印社的业务管辖一直具有地方性。成立时,只是向清朝地方官府登记备案;民国时,没有明确的官府记录;解放后,先是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1959年后下放至杭州市文化局管理,现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管。

创社四英: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


图片


图片


 “人以印集,社以地名”,西泠印社因地邻西湖西泠桥而名。“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西泠印社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篆刻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融书法与镌刻艺术于一炉。印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由实用走入艺术领域,则是在唐代以后了。

一代巨匠吴昌硕先生曾说:“浙派盛行于世,社之立盖有来由矣”。印社的产生得益于浙派的形成。清乾隆时,以一代宗师丁敬为首的浙派印人“西泠八家”崛起,风格古朴苍劲,力追秦汉,开一代新风,于乾、嘉、道时期,称雄印坛100余年,成为印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图片


百年以来,印社在社员的苦心经营下,已形成规模。在孤山西端尽头营造出一个精巧雅致的园林景观,印社北枕孤山,南望湖中三岛,为湖山绝胜处。更融人文意趣山水园林于一体,“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可谓人杰地灵。

印社范围内各类建筑数量不少,但由于印社总体构思精巧,尺度合理,给人以一种亲切可人的感觉。竹阁、柏堂、山川雨露图书室、宝印山房、四照阁、观乐楼等俱依山辟建,掩映在绿树丛中,又以金莲池、印泉、闲泉、石坊、华严经塔、阿弥陀经幢、石交亭、剔藓亭、小龙泓洞等点缀其间,巧妙布置,如治印般,疏密有致,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众多的匾联、门额、碑刻、摩崖、造像、壁龛,让人目不暇接,于山水园林中又透出浓重的金石之气。


图片

历任社长: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现任社长:饶宗颐。

柏堂西侧是竹阁及印人印廊

图片

柏堂东侧有印人书廊

柏堂前面,莲池的石栏板。

图片

印廊、书廊


竹阁位于莲池左侧、柏堂右前方,其历史能上溯至唐代。竹阁,最初为白居易所筑,他的《宿竹阁诗》:“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老别修道,只此是玄关。”后阁废,明嘉靖重建,祀白公。清光绪二年(1876)又重建。

白居易故世后,杭人为了纪念他的恩泽,便在竹阁挂起他的肖像祀祭。在白苏二公祠未建之前,这里是杭人最早用来祀典白居易的地方。宋时这里又增挂林和靖、苏东坡二像,一并祀之,称“三贤堂”,宋绍兴时三贤堂迁往北山。不久,这里的竹阁就改作他用了,直到太平军的那把大火把它彻底变成废墟。

竹阁的建筑不甚规则,是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时宜深三间的清式建筑。正门额枋上“竹阁”二字匾额,是浙江著名书画家诸乐三先生篆书。


图片


图片

两旁楹联“以文会友,与古为徒”由丁上左撰写,是已故副社长王个簃先生的行书。竹阁现为印社展览场所之一。

印廊在建筑构造上东与竹阁相连,是一面阔五间的建筑。


图片


印人印廊(西庑廊):印廊位于柏堂之西,最初它并不是专门的名家印蜕展示场所,而是西面的一堵围墙。1998年印社95周年庆时改墙为廊,沿围墙铺架了单坡屋面,并用柱子支撑。其中在印廊的中段还开了一扇小圆门,现门已被封。

廊内共展示自明清至现代的名家印蜕47方(含边款),有文彭、何震、高凤翰、汪士慎、丁敬、蒋仁、黄易、邓石如、巴慰祖、陈鸿寿、赵之琛、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乔大壮、李叔同、沙孟海、傅抱石、方介堪、来楚生等40余人的篆刻作品。为方便游客参观,现刻石上覆盖有拓片,并用黑、朱两色区分印面和边款。同时在刻石上罩了玻璃镜框,保护拓片和刻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23年6月,由吴隐之子吴熊捐资建造,印社将弘一大师所书“阿弥陀佛经”勒于石柱上,每面八行,每行39字。


图片

1917年,勒李黼堂遗篆(1862年书)“留云”二字,款楷书二行。石刻篆书“芋禅”二字,为俞曲园1881年书,跋语隶书,6行,行12字,“刻此二字于石上,用邺侯故事也”。芋禅,俞曲园书。释文:芋禅。笠云上人卓锡孤山,黼堂翁月必数至,因筑室以居之,同人聚谋,刻此二字于石上,用邺侯故事也,时光绪七年七月,相度其地者徐琪、王廷鼎、孙瑛、陈祖昭、蒋学溥,书之者曲园居士俞樾。

 遁庵位于小盘谷以西的平坡上,建于1915年。遁庵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别号。吴隐“于印社迤西隙地得虚堂数楹,祀吴之光世泰伯仲雍季札于其中,名曰遁庵”。


图片


图片

汉三老石室位于观乐楼南面,文泉西,建于1921年。内藏迄今为止浙江省最古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及自汉魏以来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十多块。


观乐楼东南有1989年所立“吴昌硕、日下部鸣鹤结友百年铭志碑”。

图片

吴昌硕、日下部鸣鹤结交百年纪念碑


吴昌硕、日下部鸣鹤结交百年纪念铭志。释文:伟哉!吴昌硕大人。先生作为清代文艺盛期最后之巨人,以芳惇清雅之行事,非凡不易之书法,永放千古光芒。先生擅诗、书、画三绝,加之篆刻雄伟多彩,诚不容他所追随,瞻仰高峰,令人惊叹,望尘莫及。日下部鸣鹤明治二十四年(一八九一)实现访华之夙愿,于杭州飞来峰刻石纪游。同时,东海书生最先结识吴昌硕,肝胆呼应。文人墨客之金契立于此。


图片

日下部鸣鹤由衷敬仰吴昌硕发现了近代书风之源泉,吴昌硕亦赞赏鸣鹤之伟材,极称其书法。两人互咏,诗中鸣鹤颂吴曰:海上漫传书圣名。吴则和曰:南天东海同游民。日中兄弟般慈爱如此,实令吾等后辈欣慕。西泠印社乃吴先生之故里,不愧为书法文化之源流,愿其永久垂范,训育后昆。今岁正当先师结友百年纪念,天溪会谨垂额跪拜献此碑。己巳岁春三月三日,日本国天溪会。


图片


天溪会东京广尾信奉书法鸣鹤流,团结高声明净直席捲群少无余蕴。会长冈村天溪,主事南鹤溪,受业川村真山。

华严经塔位于杭州孤山山顶平面正中,是西泠印社建筑制高点,为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此处原为古四照阁旧址,1924年西泠印社同人迁四照阁于凉堂之上,于原址建华严经塔,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塔身呈八角型,共十一层置于须弥座上。


图片

石座边缘刻着十八罗汉像。每级中间雕有飞檐,檐角悬挂铃铛,微风过处,似有铃声泠泠成韵。第一层塔身刻海宁周承德所书华严经和弘一法师李叔同所书《西泠华严塔写经题偈》。第二层塔身刻金农所书金刚经砌于华严经之上。第三层塔身南面为毗罗遮那佛,东南面为文殊,西南面为普贤,称“华严三圣”。


图片

其他各面及以上各层各面皆用深浮雕刻画佛之故事等。《华严经》是佛教的主要经典,筑塔藏经,一般用于广结佛缘、弘传佛教,是佛教实现其以慈悲普度众生理想的重要方式。

这座玲珑精巧的石塔是杭州唯一一座密檐式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建的。塔高20余米。


图片

西泠印社山顶平台有二泉,左为文泉,右为闲泉。崖壁曾镌有俞曲园书“文泉”二字,已圮。二泉周边有辛酉题名,闲泉记,闲泉,壬子题名,丁敬咏四照阁诗,石渊,邓石如石像,规印崖,小龙泓洞,奕隐遗枰,送子观音画像,省级文保单位石刻标识,袁枚诗刻,丁敬石像,缶亭,重建观乐楼记,锦带桥,吴昌硕、日下部鸣鹤结交百年纪念碑,华严经塔等石刻。


图片

文泉,池在山巅,清代著名学者俞曲园取“文思泉涌”之意命之。泉水清冽如镜,与茂林修竹为邻,和馆阁石塔相衬,风光宜人。泉北岩石上有钟以敬书摩崖刻石篆书



“西泠印社”和吴昌硕隶书题记。1921年吴兴张均衡来印社游,见林木阴翳,春夏苦湿,遂出资于山崖处凿得一泉命之“闲泉”,导与“文泉”合。

文泉石壁上的“西泠印社”题刻。钟以敬篆书,下为吴昌硕隶书题记。上释文:西泠印社,钟以敬书。下释文:辛酉花朝先一日,同人集饮于西泠印社,在座者大兴戴书龄,善化唐源邺,缙云楼村,海宁周承德,山阴王鳌、任堇、吴隐、吴善庆,会稽胡宗成,仁和汪嵚、姚景瀛、熊飞、王禔、郑道乾、张坚、叶希明、叶为铭、俞逊,钱塘孙智敏、武曾保、胡希、丁上左、丁仁,余杭鲁坚,乌程周庆云,归安俞原。安吉吴昌硕书,子涵、迈,孙志洪、志源侍。


图片


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印泉、潜泉、闲泉三处,都是西泠印社创立之后才有,唯独文泉,是在西泠印社创立之前就有。据说,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知府叫张奇逢,他在泉眼石壁高头题写了“斯文在兹”四个字。清朝光绪年间,大学问家俞樾看到了这四个字,题字“文泉”。

 “文泉”二字,原为清末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所书。当年俞樾初居孤山脚下俞楼之时,曾与自己的学生们多次探访现在的孤山社址所在地,在鹤守岩附近崖壁上发现了清顺治初年杭州知府张奇逢所刻“斯文在兹”四字,颇为高兴,便在其上修建文石亭纪念(现汉三老石室位置)。随后又在文石亭上方,将一汪“南北可七八丈,东西可三丈”的大水池取名“文泉”,并由俞樾书跋,刻于水池北坡石壁上,这便是“文泉”的由来。


图片


然而“文泉”二字接近池面,多受流水冲刷,加上风雨侵蚀,“文泉”二字渐渐磨蚀破碎。据《西泠印社志稿·卷五·八》“志物”中的记载,早在清末时期,俞樾手书的“文泉”二字就已“欵(款)字泐”(泐:石头被水冲激而开裂),直到建国之后才重新镌刻,但很快就被风雨侵蚀藤蔓覆盖,加上后来多次变动,以至于后人多方寻找,却再未找到,实在是一大憾事。 


图片


2018年恰逢西泠印社成立115周年之际,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工作人员在对孤山社址进行园林绿化整修和池塘清淤之际,在清理淤泥和池壁蔓生植物时,看到隐约的石刻笔画显露,继续清理之后,在淤泥和植物覆盖之下的“文泉”二字重见天日,令在场人员无比兴奋和惊喜。“文泉”再现,“西泠四泉”再次聚首,为社庆增添祥瑞之气。

经过清理拓印识读,除了“文泉”二个篆字之外,侧边还有俞樾的题款,其文为:孤山之上有此大池,《西湖志》不载,盖知者尟矣,不可无以张之。因其下有赵人张奇逢所书斯文在玆四字,因名之曰文泉。辛巳九月俞樾记,与《西泠印社社志》记载相符,虽有湮没,但据考证应为当年俞樾先生旧题。以印为证,以文为传,文泉不止,文脉长存。“文泉”摩崖石刻的再现为走过115年的西泠印社增添吉庆佳话,也为西泠印社和孤山历史研究补充了重要的历史内容。  


图片

闲泉位于题襟馆西下侧。1921年,由吴郡张均衡出资在文泉东山崖处凿得“闲泉”,经疏导后与“文泉”合流。张钧衡在泉东小径旁崖壁题篆书“闲泉”,并著有《闲泉记》勒于泉北崖壁。张均衡在泉东的崖壁上篆书“闲泉”二字,款为楷书三行。


图片

闲泉北旁东侧峭壁称作“规印崖”,因其山形似印规而得名。规印崖为高时显隶书题铭勒于壁。释文:规印崖。印有规,曲崖似之。印社守西泠先哲遗规,垂示后学。因题此崖以纪焉。高时显。

高时显即高野侯(1878-1952),现代画家、鉴赏家。字时显,号欣木、可庵,浙江余杭人,清末举人。精鉴定,富收藏,以古今名人梅花作品为多,有“五百本画梅精舍”之称。善画梅花,工篆刻。

上世纪二十年代,白堤锦带桥有些许残破。一天,丁辅之路过这里捡了一块旧石栏,他将这块石板带回了西泠印社,并且还把这块石板安置在了小龙泓洞前的石道上。


图片

桥长三尺,中立50厘米高黄石桥栏,上置宽50厘米,高70厘米,厚20厘米青石,呈桌面形,向泉面刻“锦带桥”楷书三字。这座桥可以堪称是世间最小,最有意境的实用桥。


图片

小龙泓洞上方的石刻

释文:壬子秋,贵池刘世衍,石埭徐正钧,如皋朱兆蓉,善化唐源邺,大兴戴书龄,元和杨宝镛,崇明童大年,安吉吴俊卿,余杭鲁坚,平湖李息,海宁周承德,鄞县马衡,嘉兴沈光莹,缙云楼村,会稽胡宗成,山阴吴隐,上虞经亨颐、夏铸,泉唐邹建侯、丁上左、丁仁、胡然、胡希、张景星、钟以敬、王同烈、张惟楙、汪承启,仁和汪嵚、叶希明、叶铭、王绮、王寿祺同题名于此。

 “缶亭”是孤山石崖上雕凿的一座石龛。在孤山社址众多的人文景观中,缶亭的奇特在于它是筑龛为亭,谓“亭”而非亭,洞中置放着吴昌硕造像。“缶亭”建筑源于1921年,日本著名雕塑家朝仓文夫非常仰慕吴昌硕的书画艺术成就,在日本为吴昌硕铸就两尊半身铜像。他把其中一尊留在日本供奉,另一尊则被漂洋过海地运到了中国。


图片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塑像与牌位都是祭物,等同于已故之人逝往阴界的生命,切不可为活人摆放,更何况是在自己的家里。此举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大忌。如何回避中华民族的禁忌与来自异国盛情的碰撞呢?吴昌硕在给朝仓文夫的复信中如是说:“沪寓逼仄,无可容其抱膝之所,同人好事者现拟位置于杭之西泠印社石壁之间,上覆以亭。像之趺坐,缶将自泐其铭,更立碑记于侧,以彰盛怀。”就这样,吴昌硕借上海寓所狭小为由,巧妙地把塑像送往杭州的西泠印社陈放。既符合了中国国情,也感谢了来自异国的盛情。语言非常礼貌,不失学者的幽默与谦和。

吴昌硕乃西泠印社之长,置像于社,亦在情理之中,于是,吴隐就同丁辅之商量将铜像带到杭州西泠印社,“从昌硕意,筑龛藏像”。在“闲泉”的石壁上,凿一龛形洞穴珍藏起来。后来又在铜像的下半部分配上了石头雕刻成坐姿之躯,形象更加生动。之所以取名“缶亭”,因为吴昌硕有号“老缶”,暗喻吴昌硕甘于清贫,潜修金石书画之意。“缶亭”,既是中日友谊的象征,也是吴昌硕潜心艺术的写照。

  

图片


龛外崖壁上方有额“缶亭”二字,为王一亭所题,龛两侧刻王一亭所题楹联“金仙阅世,石室遁形”,高度赞誉了吴昌硕甘于清贫、不贪图功名利禄、退隐潜修金石书画的精神。缶龛下石壁原有诸宗元撰,朱孝臧书的石刻《缶庐造像记》,旁有石刻《缶翁像赞》,沈寐叟撰并书。

缶亭位于锦带桥后、闲泉上方的石壁之上。缶亭是印社为陈放吴昌硕先生造像,而专门在崖壁上雕凿的一座石龛。因吴昌硕号“缶庐”,故称此为“缶亭”。缶亭的奇特在于它筑龛为亭。此后,这尊铜像便在缶亭中安然端坐了45年,直至1966年“文革被毁。据悉,当时印社的职工为了保护这尊铜像,曾经将铜像从石龛中移出收藏,但是此后还”是被砸毁,之后缶亭被空置了十余年。吴昌硕晚年最喜欢这座由日本雕塑第一高手为自己雕刻的铜像,后来在文革中被拿去大炼钢铁仅存头部。

 

图片


缶庐上寿记并诗,朱孝臧书。释文:缶庐上寿记并诗。吴丈缶庐,行年八十,而有孺子之慕。近岁再来杭,为亡亲修佛功德。跽拜无倦容,见者异焉。诸宗元曰:耋而笃孝其寿征也。西泠印社迎庋丈之铜像,辟石作龛,时将毕工,丈乃策杖来游,躬为营度。故人既将置酒高会,以为丈寿。宗元遂为文记之,櫽括本事,播为歌诗,端书深刻,用示后来。是岁壬戌,丈之春秋七十有九也。诗七言十二韵:金石不朽同其竖,晚隐于聋为天全。以书通篆诗通禅,世竞避席推为先。翁自不托印人传,时许抗手龙泓前。藏象在龛翁辗然,岂独貌似神自完。斜簪散发看华颠,有子骈侍孙随肩。此乐能令翁少年,我诗请为歌当筵。会为于壬戌三月十八日,同集者五十余人。

小龙泓洞位于杭州西泠印社社址内,于1922年7月人工开凿,以“浙派”篆刻始祖丁敬的号命之。从印社北门进入,再沿小径往左,为小龙泓洞,洞内汇聚吴昌硕、叶为铭、王一亭手迹。

洞的上部有摩崖刻石四字隶书“小龙泓洞”,无款识。下有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隶书所题《小龙泓洞记》。石刻高53厘米,宽120厘米,刻于1922年。

记曰:“东坡游赤壁后八百四十年,凿通岩洞。湖光山绿,呼吸靡间,登临涉览,遂为绝胜。纪印人雅,故名曰小龙泓。青田夏超、泉塘丁仁用功二千,直钱一百八十万,七月既望告成,古杭叶为铭记。”题记详述了凿刻小龙泓洞的取意出处、命名缘由、凿刻督造者、所花费用和题记人。


图片


洞南口东有石制奕隐遗枰,为社友金鉴遗物。金鉴喜好奕棋,制此石枰,后送与印社。上有1951年高云麟题字。释文:奕隐遗枰,仁和高云麟题。此石为吾杭金明斋先生所制,先生为奕之第二品。四方善奕者,来吾杭必对奕于此,令孙鄂生社友将刊先生遗奕并舁此石陈列西泠印社,亦印林之金石缘也。戊午秋武曾保识。

洞口左侧有一立像,为邓石如像。邓石如(1743—1805),原名邓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的金石书画家。其篆刻出入秦汉,自成一家,“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世称“皖派”。1924年,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造邓石如立像置小龙泓泉前,以志纪念。此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78年重造。


图片

闲泉记张,均衡书。不是很清晰,需要到网上下载一张。

释文:闲泉记。杭之与湖相距,一衣带水耳。有宋南渡,弁阳翁主盟骚雅,跌宕湖山,有《西湖十景词》,脍炙人口,自兹已远。笠屐寻幽之侣,自蘋风苕月中来,辄欲得一丘一壑,寄托其遐衮,盖六桥三竺之间,山水清远,略约吴兴衮情之所,契合矧地,又奇胜为之,徘徊延柱伫,俯仰陈迹,概然而谋兴复,有不获自己者矣。余以辛酉春仲来游狐山,山旧有泉,曲园俞先生名之曰文泉。泉之阳,林樾阴翳,春夏苦湿,宜疏凿畅通之。考咸淳《临安志》,玛瑙坡有闲泉,园禅师诗“闲泉澄极顶”是也。文泉迤东,直孤山绝顶。以其地考之,闲泉宜在是。比岁地润,泉脉使然,泉将复之朕兆也。乃撰日勼工畚石挶土,因势利导,取之逢源,汩汩然来矣。引为一渠与文泉合,泉之始达,沈郁为之爽垲。因知昔贤建设之精意,虽一泉一石,亦度地制宜,匪特游观之美云尔。孤山故宜梅,泉犹宜采“疏影横斜”千古绝唱。宋绍兴时,构凉堂植梅数百株,号“西湖奇极处”,见《四朝闻见录》。今于闲泉傅近筑堂数楹,补梅如干树,临流觞咏,兹焉憩息,即以“凉堂”名之,亦复古之志也。登斯堂也,弁阳翁所赋十景,泰半呈露目前。以眡幼舆丘壑,有过之无不及焉。比于吾浔南牐,拓地为适园。鹧鸪溪潆洄一碧,即作小西湖。观园亦有十二景,方之西湖十景,敢云具体而彻,庶几心师其意耳。归去则松菊多情,来游则鸥凫旧识。惜无弁阳高咏,未免梅花笑人。惟是襟情之所契合,有不能已于言者。因於堂之落成,泚笔为之记。是役也,自始事迄竣工,同社丁君鹤庐、王君福庵、叶君叶舟、吴君潜泉实相助为理,合并书之。岁次重光作噩建午之月,吴兴张钧衡识。 

在石刻《闲泉记》上方,有石刻“石渊”。1919年4月6日,印社清明雅集,祭已故社友,并铭“石渊”二字于壁,隶书,横列。旁有1919年丁仁所书款识,楷书。


闲泉与文泉之间的石板桥

图片

西侧墙面上有王一亭画、吴昌硕题的“送子观音像”阴刻。

送子观音像,高126厘米,宽64厘米,观音趺坐,怀抱小儿,为王一亭1923年画。左上吴昌硕题句:“行善之人善结果,赠以佳儿佛曰可,观世观人更观我。癸亥元宵,安吉吴昌硕题,时年八十。”是王、吴二人画印唱和的最好见证。


图片

小龙泓洞北面

洞上有摩崖刻石四字篆体“小龙泓洞”


图片

1961年,西泠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鹤庐位于杭州西泠印社题襟馆北,1923年由丁仁捐资在题襟馆后建造,与题襟馆相连,以其号名。 

杭州西泠印社题襟馆北墙右侧有一圆形小门,从此进入经连廊便可到另一建筑鹤庐。


图片


丁辅之(1879~1949),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号鹤庐,又号守寒巢主,后以字行,浙江杭州人,居上海。出生书香世家,系晚清著名藏书 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从孙。喜篆刻,名印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印作为多。并擅画花卉瓜果,极其璀璨芳菲。1904年与王禔、吴隐、叶为铭等创 立西泠印社于杭州孤山。

丁辅之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作为“西泠印社”创始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丁率先捐出了比邻西泠的地,吴石潜又2次出钱购买了地,加上盛怀宣、李辅耀捐的地,使得西泠印社占地不断扩大,今天印社的面积已达7千多平方米。按理,丁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作为印社创始人,他们完全有这个资格、有这个实力坐社长的位子,但他们却推举了吴昌硕,当时印社影响巨大,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等都是首批社员,杨宗敬、盛宣怀、康有为为赞助社员。


图片

在外面看。鹤庐主要作为印社接待社员和重要来宾聚会、交流、雅集的场所。

鹤庐1923年由丁仁(1879-1949)捐资建造,与题襟馆相连。石窟门,垒石而成,上有石梁,下有石门,沿阶而下通里西湖。


图片

石窟门门楣约长一米,上刻行书“湖山最胜”系康有为1919年手书,后勒于石。

石门两旁对联:“高风振千古,印学话西泠。”


图片


1927年,首任社长吴昌硕逝世,著名金石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继任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印社活动处于停顿,一直到1947年,才补行了40周年纪念活动。从1904年到1949年的45年,印社经历了一个纯民间社团的辉煌和艰辛。这一时期,西泠印社共有正式社员61人,赞助社友10人,除王、丁、叶、吴四位创始人和吴昌硕、马衡两任社长外,还有李叔同、胡菊邻、经享颐、黄宾虹、方介堪、来楚生、沙孟海等大家、学者以及两位日本篆刻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西泠印社收归国有,活动基本停止。

1957年,浙江省委文教部和浙江省文化局,着手进行西泠印社的恢复工作。成立了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由著名学者、书法家、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陈伯衡为副主任,诸乐三、沙孟海等四人为委员。在社址开辟了吴昌硕纪念室,并由政府拨款5000千元,在社址内设立了金石书画门市部。

1959年,西泠印社下放到杭州市,归杭州市文化局领导。同年9月,杭州市文化局成立杭州书画社,专营古今书画名家的真迹和复制品展览、收购和供应,并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西泠印社的恢复和活动提供基本经费保障。

1961年,西泠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12月中旬,西泠印社在杭州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社员座谈会。到会的有张宗祥、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上海书法篆刻学会主任沈尹默、江苏国画院院长傅抱石、上海国画院院长王个簃、湖北省文史馆副馆长唐醉石等全国金石书画名家及健在的印社社员三十多人。会上成立了以张宗祥为主任,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为副主任的庆祝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筹委会,拟定了“庆祝西泠印社创建60周年活动计”和“西泠印社章程”(草案)。


图片


1963年,印社召开6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名家和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印社社员云集杭州。除王个簃、沙孟海、马公愚、方介堪、韩登安等老社员外,新入社的都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书画篆刻大家,如傅抱石、马一浮、沈尹默、潘天寿、程十发、谢稚柳、唐云等。大会选举张宗祥先生为第三任社长,潘天寿、傅抱石、王个簃等五人为副社长。大会还收到了国家及文化部、全国文联领导人董必武、郭沫若、齐燕铭、沈雁冰等人的题词和贺辞。

2003年西泠印社创社百年华诞,109个海内外印学社团汇聚孤山,共襄盛典。   

2006年5月20日,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泠印社于1979年、198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分别召开了建社75、80、85、90、95周年纪念活动。先后又有赵朴初、吴作人、启功、叶浅予、李苦禅、罗福颐、朱屺瞻、陈巨来、黄胄、亚明、陈大羽、宋文治、徐邦达、吴青霞、杨仁恺等一批金石书画名家和鉴定家等入社。

作为一个学术社团,西泠印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在国内外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已为《辞海》、《新华词典》等多种权威辞书机构所记载和认定。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社会声誉,全国只此一家。西泠印社已成为以社团为基础,兼具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图书出版、生产销售、展览交流、文物收藏和保护,集社团、事业、企业、出版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单位。







—《END》—

声明:旨在文化传播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