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砚的故事
文/俞律
文房四宝,是读书人的宠物,毕生为伴。它们有的命长,有的寿短,笔写秃了,就扔进垃圾箱;墨磨尽了,便子虚乌有;纸写一遍,不能再写第二遍;只有砚台,磨不穿,泡不烂,主人死了,它还活着,与天地长存。而且一块顽石,可以雕琢成种种艺术形态,把玩欣赏,赏心悦目。置一方在书桌上,是极体面的文化门面。
清代书画界有扬州八怪,其怪中之怪,就是金农了。他爱砚如命,发现市上有良砚,饭可不吃,衣可不穿,一定要湊钱买回来,“尊如严师,密如挚友,宝如球、璧、琬、琰,护如头、目、脑、 髓。”他著有《冬心斋砚铭》一卷,今藏北京图书馆。我粗览一遍,细数他为砚台所作的铭,竟有九十五首之多。内容虽大致是宏扬学识,表述思虑的,却都是奇思异想,与众不同。置于座右,真可当补品受用的。不过,写多了,挖空了脑细胞,便有点文字游戏的意味了。而越是游戏三昧,越是生动耐咀嚼。
清-金农-康焘铭稽留山民画梅第二砚
清-金农-康焘铭稽留山民画梅第二砚
清-金农-康焘铭稽留山民画梅第二砚拓片
铭文:
1.稽留山民画梅第二砚。印文:冬心先生
2.纸窗竹屋亦堪夸,笔砚精良处士家。农有薄田百廿亩,春来徧种好梅花。印文:金
砚盒铭文:百砚翁五十四岁小像。天笃山人康焘写。印文:石舟
再说一个人,也是清朝人,也是有名的书法家,大名黄莘田。他在广东四会当过县令。县令虽七品,但掌一县之权,是大有油水可图的职位。广东地属大庾岺外,天高皇帝远,舞弊敛财,容易得手。但黄莘田在任内为官清正,锄暴济贫,筑堤治水,急百姓之急,很得民心。后来因事罢官,回归故里。里人见他行囊沉重,料定他囊中装满了元宝;及至解囊一看,哪里有什么元宝,竟是一堆砚台。原来这个黄莘田和金农一样,也是个砚迷。广东是端砚产地,当地购置,价廉物美。清官视阿堵如粪土,砚台却是生翰墨、发文章的宝中之宝,他的书斋就命名‘十砚斋’。有人问他:“你在岺外做官,怎么穷得这个样子?”他笑指这些砚台说:“我有这个哪!”这段佳话,记在晚清陈康祺著的《郎潜纪闻》里,短短几行字,烨烨生辉。
清-陈康祺著《郎潜纪闻》
清-陈康祺著《郎潜纪闻》
清-陈康祺著《郎潜纪闻》
陈康祺(1840~1890)清代鄞县(今属浙江)人,字钧堂。陈鉴之长子。同治十年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后任江苏昭文知县。辞官后家居苏州,有别墅“洀园”,藏书颇丰。师法钱大昕、俞正燮。博学多识,尤熟悉清代掌故。著有《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四笔,共六十三卷。
明清之世,文人爱砚成风,留下不少“砚记”,“砚铭”之类的小品文字,典雅蕴蓄,局格恢张,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妙品。
而在这些砚记中,我认为写得涵义最深,大有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之势的好文章,应属清初散文大家汪琬著的《屐砚斋记》。
汪琬有一位朋友名季青,买到一方古砚,形状就像鞋子,据考是宋朝遗物,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季青这个人少年得志,意气自豪,遍请四方名士为他的屐砚作诗捧场,突出其“古”的高傲。同时,还特请汪琬作记。有大名家作记,当然更风光了。
《汪琬全集笺校》-汪琬画像
汪琬(1624年~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鸿博,历官编修、户部主事、刑部郎中,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
清-汪琬-五言绝句-132.9cm×49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不料汪琬不给面子,借题发挥,写出一篇大道理来:季青好古,诚然是雅事,而古的事物多得很,如钟、彝、鼎、罍,尊、壶、盘、洗,等等,这些古代器物可以考证古来制度;又如碑文、名刻,法书、名画,这些古代翰墨,可以怡悦性情。还有更重要的:六经三史,诸子百家,以及汉魏以下及于唐宋诸家的文章,可以见国家的盛衰兴废与人物是非。这都是经国治世的学问,才是值得作为至宝收藏研习的知识。季青既然拳拳于古,就应收置这些古物。至于一只古砚,无非可以把玩而已。好砚之古,而不顾天下重大事物之古,未免缺乏认真思考啦!
季青兴冲冲地请汪琬作记,倒讨了个没趣。
我读此文,也不免几分尴尬,我也是一个砚迷啊!手里还藏着几方古砚,虽然真伪难辨,而我感觉其是真就算是真了。汪琬的文章,批评季青玩物丧志,未尝不触及我的神经。
晚年陈三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陈衡恪之父,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日军欲招致陈三立,其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陈三立墨迹
近日载酒上扬州,难免要去逛逛古玩市场。事有凑巧,东张西望,竟看见一方镌着陈三立名字的砚台。索价奇高,还价还不下来。寻思这位陈三立可不是寻常之辈,他是清朝光宣之际的诗坛领袖。这方砚台,既然是他的遗物,不买下来,岂不有空手自宝山回来的遗憾么。一时按捺自已不住,立刻与老妻商议,向她透支一笔零用钱。老妻笑着说:“研究研究”。
陈三立墨迹
俞律先生在画室
俞律,1928年出生于 扬州,1946年毕业于上海中学,1951年毕业于光华大学。曾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京市文联研究室研究员,青春文学院教务主任,南京市政协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书画室特聘画师,南京市政协京剧联谊会副会长等,著有《湖边集》《浮生百记》《苦丁斋笔记》《菊味轩诗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