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州河
他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去探索,在水彩艺术这条“荆棘路”上,终于找到了一条崭新的中西结合的绘画道路,并为后来者打下了基石。
潘思同《苏州河的早晨》,纸本水彩,38x49cm,1945年
这幅描绘曙光初现的苏州河的画,水色淋漓,烟色交融,刚柔并济,酣畅至极,一气呵成,是中国水彩史上的经典之作。而这幅画的作者潘思同先生已经仙去近四十余年,今天让我们回顾这位中国水彩史上的伟大先驱走过的“光荣的荆棘路”。潘思同原籍广东新会,父亲是在广州和上海之间做生意的商人,故而小时候的潘思同主要生活在这两个城市,在西方艺术和文化传入中国的时候,他最先能够感受到。20世纪初,李叔同在《国画修得法》中将铅笔画、擦笔画、钢笔画、水彩画、油画并称为“西洋画”。当时西画刚刚传入中国,但是凭借着逼真的技巧和丰富的色彩立即吸引了许多注意。他们二人几乎把西洋画的内容画了个遍。二人没有进入专门学校学习,而是自学,并且画完之后还要相互对比,接着讨论。比潘思同大七岁的潘卓吾,既是他的兄长,又像是他的老师。潘卓吾毕业于上海南洋路学校土木工程科,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四处奔走,不过他却乐在其中,每到一处便画下当地风景。而潘思同则十分羡慕。只是可惜,潘卓吾在二十五岁时就去世。这对潘思同打击很大,哥哥的离世也是同行者的消失,他要承受心灵和艺术上的双重孤寂。艺术是可以拯救心灵的,潘思同并未放弃绘画,反而是选择了继续。1922年,潘思同正式考入上海美专。时任校长是刘海粟,在他的管理下,学校以学习西画为主,保守成见和条条框框都很少。
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潘思同的眼界和基本功都大幅提高,后来直接留校任教。并且,他还在这儿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不知为何,那个年代的画家们对动物情有独钟。刘海粟在法国留学的时候,成立的画会便叫做“天马会”,与此同时,徐悲鸿为了挖苦刘海粟,成立了“天狗会”。“白鹅画会”于1924年成立,由家境殷实的陈秋草一举赞助。陈秋草、潘思同、都雪鸥、方雪鸪并称为“白鹅四友”。该画会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浮躁的时弊,认为“艺术之可贵,不在以虚伪恶俗的描写取媚于人,亦不在以滥作怪异的表现取巧于时,更不在以附利趋势自卖价值的侥幸作为取耀于世;它自有其独特伟大之精神,坚贞热烈之怀抱,以与世人相见,使人笑乐悲啼,均亡其所以,而入其肉体于渺茫虚无之境,不觉生命与之同化。”作为我国业余美术事业的先行者,“白鹅画会”吸引了大量业余美术爱好者,他们有的是学生,有的是老师,有的甚至是普通市民。在“白鹅画会”成立的十年里,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他们涉足油画、水彩、摄影、书法等各个领域。只是可惜,“白鹅画会”因战火两次毁灭,而倾家荡产的陈秋草无力重建,“白鹅画会”于1937年正式解散。从抗日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间里,相较于其他时间段,潘思同的作品并不多。但潘思同极富盛名的作品《苏州河的早晨》和《外白渡桥》都完成于这个时间段。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诸多能人志士汇聚北京,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番。1952年,潘思同跟随单位在北京已经其他城市间辗转,在四处游览之余画下了充满着不少“新生气象”的城市景色。
后来,潘思同又走入生产当中去,记载下了工人和劳动者们热火朝天干活的景象。
除了艺术创作,潘思同为我国美术教育所做的贡献也是首屈一指。一生为师的他不仅在“白鹅画会”指导业余者作画,更是在上海美专等担任专业素描老师和水彩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更重要的是,潘思同的专著严谨合理,论点规范,成为了当时许多老师、学生争先参考的美育范本。
除了做教育工作,晚年的潘思同在艺术创作上也格外追求,甚至有了些仙气。
自60年代开始,潘思同游历黄山、浙东等地,并在水彩风景画上有了新的开拓。特别是黄山系列的作品,潘思同出色的表现出了黄山嶙峋巍峨、云岚鸿蒙、天光瞬变的景象。在运笔赋色上另辟蹊径,物象质感与空间层次超脱了水彩画的局限。
众所周知,水彩画是西洋画种中最接近于水墨画的画种,而此时的潘思同,很好的用水彩画自然明快的形式表现出了只有在山水画中才能见到的深邃幽邈。
潘思同一生的创作中风格多变,题材众多,他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去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崭新的中西结合的绘画道路。
在水彩艺术这条“荆棘路”上,潘思同光荣的打下了基石,为后来者铺下了坚实的道路。
——来源 | 中国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