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 | 梅兰芳:漫谈戏曲画

发表于:2024-01-19 编辑:茂公

文/梅兰芳


中国的戏曲艺术和绘画艺术,品种多样,流派繁衍,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天才,千百年来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方法虽不同,而互相影响、促进的关系却是息息相通的。

我们看到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人画的南宋杂剧《眼药酸》等册页两幅,山西洪赵县广胜寺明应王殿的彩绘元剧壁画,元明以来传奇刊本中的木刻插画,明清两代画家所绘有关戏曲的作品一一脸谱、戏像、身段谱,还有把戏曲画在纱灯、走马灯、瓷器、鼻烟壶等用具、玩具上的(我曾藏有马少宣画的鼻烟壶,谭鑫培先生的《定军山》《卖马》,细如针尖,神采奕奕),以及解放后繁荣发展的舞台速写,这些都说明了戏曲和绘画这两种艺术,一向是亲如手足,紧密联系着的。


梅兰芳:漫谈戏曲画-1.png

广胜寺元杂剧壁画


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沈蓉圃画了许多的戏像,我收藏他的作品不少,如《十三绝》、《群英会》(程长庚、徐小香、卢胜奎)、《虹霓关》(时小福、陈楚卿和我祖父梅巧玲)、《探亲》(刘赶三)、《思志诚》(这是群戏,图写同光间许多名伶)等。


梅兰芳:漫谈戏曲画-2.jpg

梅兰芳珍藏之画像《思志诚》


沈先生是以画真容的方法来描绘的,每个人的面貌神情,以及服装、头饰、化装的式样、色彩、图案等非常准确逼真。譬如《群英会》中,程长庚、卢胜奎两位前辈所扮的鲁肃、诸葛亮,在化装方面,基本上看不出粉彩的痕迹,而所戴“髯口”里面,还隐约看到短短的真胡子,徐小香先生扮的周瑜,脸上也只有淡淡的粉彩。

鲁肃的官衣,诸葛亮的八卦衣,周瑜的褶子上的“水袖”,都是短而窄的,这和今天舞台上川剧服装的袖子是极其相似的。


梅兰芳:漫谈戏曲画-3.jpg

沈蓉圃所绘程长庚、徐小香、卢胜奎之《群英会》


何以称为“水袖”?早年舞台上,演员扎扮登场,不论哪一行当的角色,必须内衬一件“水衣”。“水衣”的袖子露出一段在蟒、帔、官衣、褶子以外,故称“水袖”。后来“水袖”放长加宽,脱离“水衣”,就缀在每一件行头的袖子上了。

当摄影艺术在中国尚未普遍流行的岁月里,沈先生画的戏像,的确对舞台艺术保存了可贵的文献资料,使我们得以看到当时的舞台面貌。

我还看到咸同以来,描绘昆曲的画册,这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画家如胡三桥、吴友如,画法虽和沈蓉圃的工笔细描不同,但比较接近舞台实况。另一类是文人写意之作,他们不甚追求服饰部位等的准确,但却着重在刻画剧中人物的神情意态。

《夜雨秋灯录》的作者宣鼎就画过《三十六声粉铎题咏》。我曾访求他的原作多年,未能如愿,最近才从藏家看到晚清画家莲溪和尚《粉铎题咏》的墓本,沈谦照录文字题咏。从这里看到宣鼎原作的全貌,他描写了三十六出昆曲,大半以丑和花旦为主,例如:拾金、狗洞、活捉、下山、借靴、访鼠、扫秦、刺汤、盗甲、势僧、滚灯、陈仲子、大小骗、教歌,每出戏像上都有诗歌词由的题咏,只是作者受到时代局限,思想离不开劝善惩恶,果报唯心。但画法的生动传神,却从蔡本中可见一斑。我们再把吴友如在《飞影阁丛画》中发表的昆戏二十页和《粉铎题咏》核对一下,除了《借茶》《刘唐》《败兵》几出而外,内容基本相同。宣鼎的画册写于同治癸西,而吴友如的画刊发行于光绪辛卯间,可能是渊源于宜鼎的《粉铎题咏》。

还有戏曲年画,我幼年常买来贴在墙上。现在回想这些年画的画法,约有两种,一种是白地无景,只有戏台上应有的道具,扮相大致不差,但不够准确,可是都很神气,能够吸引儿童。另一种是有真景的,类似故事画,但扮相姿势采自舞台人物形象。这两种年画,一般是粉连纸刷印,后敷色,非常鲜明可爱。近年来戏曲年画也有了发展,以带真景的更为流行。

四十年前有专画戏像的日本画家到北京来,他们以看戏写照为主,性质与沈蓉圃相似,当时的演员如杨小楼、龚云甫、刘鸿生、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王长林、裘桂仙、钱金福、郝寿臣、侯喜瑞、朱素云、程继仙、陈德霖、王瑶卿、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小翠花、韩世昌和我都是他们描写的对象。有一位日本画家曾送我一册中国戏像画,可惜在迁徙中散失了。


梅兰芳:漫谈戏曲画-4.jpg

福地信世所绘之梅兰芳《贵妃醉酒》


一九五六年我到日本时,“前进座”的画师鸟居清言送我一幅他手绘的《劝进帐》,工笔设色,纸墨都很讲究。据他告诉我,这门艺术是专业,代代相承,源远流长。

解放以来,舞台速写画大为发展,此中能手如叶浅予、张光宇、郁风、李克瑜、阿老、张正宇同志等都以简练准确的寥寥几笔,描绘出每一个角色的精神面貌和特征。描写的对象也极为广泛,中国的戏剧、民族舞蹈、杂技而外,各国来华访问演出的歌剧、话剧、芭蕾舞、印度舞、朝鲜舞、歌舞伎以及各种各样的表演艺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各有擅长,蔚成风气。

叶浅予同志曾为我画过《穆桂英挂帅》的速写。我在排演这出戏的时候,当穆桂英经过思想斗争,决定接印挂帅后,有捧印的亮相姿势,我对这场戏很下了工夫来琢磨,从许多式样中选择了几个。而叶浅予同志所画的一个正面捧印的亮相,凝炼准确,静中有动,却正是最能表现穆桂英对杀敌致胜有了信心后的乐观情绪。


梅兰芳:漫谈戏曲画-5.jpg

叶浅予绘《穆桂英挂帅》


一九六〇年春,我看过日本前进座带来的四出好戏后,曾在文汇报写了感想,张正宇同志所画的《俊宽》,就把中村翫右卫门同志扮演这个孤愤热肠的老人,那种舍己救人的内在心情画了出来。

而河原崎长十郎同志所扮恶僧《鸣神》,当受骗后愧悔懊丧的神情,也随着画家的笔锋,跃于纸上。我记得舞台上表演到这里,大快人心,而没看过戏的读者,也能从文字图画中想到恶人引火自焚的狼狈形象。我们知道张正宇同志擅长舞台设计,速写画是兴到之作,而其兄张光宇同志的舞台速写,既夸张、又遒炼,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并且富有民间风格,在百花园中棠棣争妍,可称佳话。

我曾参观过关良同志的戏曲人物水墨画展。他的画在表现方法上继承了国画的优良传统而自成一派,重神似而不追形似,与前面所说文人画的昆曲戏像,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评关良同志的画:既无市气,亦无霸气,用简练的线条淡淡描出,近于天籁,有稚拙气,但并非软弱无力,更没有做作的痕迹。这些评价是恰当的。

在新中国的艺苑中,舞台速写艺术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是由于党和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指导,使舞台艺术在各种剧,各方面得到空前繁荣,丰富了人民的艺术生活,使画家拓展了广大的用武之地。

 

——来源 | (《文汇报》1961年4月9日)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