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剑明:为记忆“上彩”
文/胡剑明
日常悠悠,生活漫漫,人们何以记录自己的经历,回忆过去?照片或许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照片是你记忆中的某一个时刻,它可以提醒你过去的日子,曾经的模样。老照片,承载着一个人的成长岁月,情感与回忆,老照片既是一份亲情,更是人生一份珍贵的收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很穷,至八十年代,普通人的生活都十分艰难。那时候,照相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要节用好长时间才能省下拍照的钱。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会去照相馆给自己照个像。
那时有照相馆,但很少。我的一位父辈邻居王奎先生说,他年轻时要去外地工作,临行前,母亲一定要他去拍一张“全家福”照片,留在家中。他只得换洗一番,还特意向殷实人家的同事借了件像样的衣裳,到照相馆,一家人都衣着光鲜,像过节一样……因此说,真正的老照片,通常很难看出当时人家真实的生活、经济状况。
那时拍的照片,要到第三天才能取到。照片一寸到四寸不等,最大也只有六寸,按寸付钱,且都是黑白照。但是,有一种照片,叫手工上色照,是彩色的,就是拍出来,冲印之后,再手工上色,当然价格也贵一倍。这样的照片,看起来是彩色的,但是色彩单调、缺乏变化,面容往往有些呆板,缺少灵气,不能反映人在拍照时的精神状态。
七十年代,不是所有照相馆都可以给照片上色。只有一些较大的照相馆才能做到,因为上色需要有着色技师,这是一门技术活,这种上彩照要花工夫时间,一张上色比较成功的照片,往往要五天后才能取到。这其中,也有老照片拍于五十年代,至到了八十年代初有了这项“上彩”技术后,才又被相片持有者送照相馆,在旧照片上施以加工的。
当然,既然是技术活,就存在手艺好的和手艺不好的情况。遇上手艺不好的着色师傅,那就可能配色过度,照片显得很怪异。但是,七八十年代的上彩,即使有缺陷,到了今天,却因为缺陷成为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这些老照片很有趣,也显得格外珍贵。可以说,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密码。只要时间、地点、人物、容貌在影像中呈现,无论尘封多久,那人、那景、那神情,都将在历史淡忘中被人重新拾起。
原南京照相馆退休的陈煜师傅说,照片上彩,就是用吸管工具吸取彩色照片人物面部、衣饰的颜色,然后选择画笔工具,将适当的颜料,分别涂抹在照片的相应部位。颜色可以自己选,就像化妆一样,按照技师自己的爱好和认知来实施。人物的色彩基本涂好后,还要对人物照背景加以绘色,以达和谐。一张最好的上色照,也无法和现在的彩照相比,它只能反映那个黑白年代的人庸常样貌。
这些后上彩老照片,均是我淘于旧书地摊的无主物件。作为一种旧资料收藏,已跨过40多年。笔者写这些上彩老照片,觉得它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从收藏角度讲,老相片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我们尽可以时常拿出来翻阅,它比历史更深刻,比回忆更让人觉着可以触摸。看画中人脸上的表情容颜,或在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那是穿越时空的心境,它让我感觉到,时间飞逝,感到心路历程的演化,人们终将走进另一种世间。
旧时卡式照相机,旧时的上彩师,是时间的定格器,他们抓住流逝时间里的某一个瞬间……记忆如流水,剩下的只有回忆;只有照片能唤起那过往的人与事;褪色的照片,寂然回望,这些人青春不再,红颜不再,往事苍老,或早已离去……
这些记录生活的照片,我们今天已经不必一一对号,它们或多或少的都能讲述其背后的故事。翻看这些老照片,似乎那个年代更有“上彩”的仪式感,愿为记忆“上彩”;为喜爱收藏的人们,保留一份纯粹与童真。
附:上彩老照片
——胡剑明收藏并提供
——刊载 | 长三角美术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