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玩 | 论砚之十二品及其四病

发表于:2024-06-09 编辑:晓钟

文/刘克唐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端石醉翁砚 清中期 长24.7cm 宽17.5cm 厚3.3cm 清宫旧藏


近读王世襄先生的文章《明式家具的品和病》深受启发,萌发了撰写《关于砚艺的品和病》的想法。对于制砚者和收藏家来说,能够正确鉴别一方砚台的好坏之处,也许此文能有点用处,有些观点属于商榷范畴,写出来供讨论,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本文仅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论述(石质不属此范畴),将近、现代我国制砚作品大致归类为如下十二品和四病。

十二品是:质朴浑厚、玉德金声、文心雕龙、简朴大方、巧借天工、大巧若拙、清新意远、妍秀圆润、富丽华贵、精工繁绮、惟肖惟真、稚拙乡淳。

四病是:繁臃赘复、淫巧纤细、悖谬失位、俚俗呆板。分述如下: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明 海天浴日砚 方圆19.7厘米


一、质朴浑厚

此类砚多以石材天生之造型,在合理的部位刻砚堂、墨池,在局部或背、侧部作简单的装饰,并与砚的其他部位浑然一体,视觉张力极强,这类砚不在大小,小中见大,大中使人视之更大。

明代《海天浴日砚》,当为此类砚的代表作。此砚方圆仅仅19.7厘米,视之却如巨砚。石品为端溪子石,以天然石子雕琢而成,正背满刻海水波浪汹涌澎湃之势,拥一轮朝日制为砚堂,砚首海浪低漩处作墨池,用刀遒劲质朴浓厚,成烟霏霞蔚气象。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清乾隆 黄易摹刻汉武梁祠石刻砚 长11.9厘米 宽13.5厘米 高6.4厘米


二、玉德金声

此类作品大多为金石学家或对金石学有一定研究的砚作者制作。《黄易摹刻汉武梁祠石刻砚》长11.9厘米,宽13.5厘米,高6.4厘米。黄易于乾隆五十一年在山东访石,得嘉祥武梁画像原石,当时曾手拓多拓本,此砚是他用武梁残石改制而成,背面摹刻画像,四侧按初拓本摹刻了文字。背部呈瓦腹凹状,砚面平整,右上角刻为:汉武氏石室残石柱用材为砚,补刻缺字。砚左摹原石隶书此亭长三字,较现存武氏画像石三字工整,此面醇厚典雅,与其印风一致。 

《摹刻秦琅刻石观》长六十多厘米,是鲁砚中较大的一方,近长方形,四周有“虫蛙”自然边,在右上角突出部分,模拟缩刻秦琅琊刻石八十六字,左上有低于刻石处刻行书名文,并署琅琊砚工刻,凿方墨池,随行开长方形大砚堂,刻石、墨池、砚堂三个大小高低不同的方形重叠,端庄而有变化,望之犹如巍巍巨石碑。

此砚为石可教授所刻,其砚品如人品,端庄而大气,先生曾受著名考古学家、金石家王献唐的教导,致力于文物工作和金石篆刻艺术。故此作品以“王德金声”比喻,不为过也。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端石双龙砚 长22cm 宽18.2cm 厚3.6cm


三、文心雕龙

古代文人用砚,多镌砚铭,或长或短,有诗有赋。其镌刻形式也是各种各样,言志寄情,以物咏砚,或寓事或赠亲友,最多的可刻四、五个面,最少的仅刻一个名字或一个印章以为印记。高风翰、纪昀,黄易等文人皆擅于此,其中以高风翰最为著名。高氏本身就是当时著名书画家,平生喜欢亲自刻砚,以致右手残疾,然其志不改,以左手作书面、刻砚。它的砚铭极具特色,各种书体都有,并富有个性。古拙醇厚,有的竟刻入砚面砚堂。

《高风翰大瀛海澄泥砚》,此砚为一方澄泥巨料,借其自然形态顺势雕刻而成,挖环形墨池,凸凹任其自然,正背皆刻有文字,行书、隶书、草书俱有,文字镌刻古拙,内容隽永,观之自然大气,古拙而厚重。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清 周亮工箕形端砚 长22.5厘米 宽14.6厘米 高3.7厘米


四、简朴大方

简朴大方的前提是对艺术的高度概括,使艺术表现取舍得当,并建立在广博的艺术修养和较高品味的基础上。“简”是单纯,“朴”是纯真,大方是自然,否则就流于空洞无物。

《清周亮工箕形端砚》长22.5厘米,宽14.6厘米,高3.7厘米。梯形似箕,阔边,留细砚唇,上刻云雷纹,观之少刻一点嫌少,多刻一点嫌多。在繁琐之风的清代,无疑是砚艺的亮点。砚背有周亮工铭文,周亮工号栎园,河南开封人,清初收藏家,书法篆刻家,著述颇丰,此砚曾经黄任收藏,后收藏于安徽博物馆。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老坑红丝石砚


《老坑红丝石云月砚》,作者通过磨成微凹砚池后,观察到下半部有紫红地的黄刷丝纹如风起云涌之状,右上角有一云晕,经过反复推敲,作者采取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在其上部刻一月牙形墨池。尽量保留周边的自然形态,右下角仅刻一年号,一图章,以与上部云晕和月牙相辉映。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宋 苏轼从星砚 长方抄手式 长15.9厘米 宽9厘米 厚5.6厘米


五、巧借天工

“天工”是自然之造化,可“借”而不可“夺”,自然之美在于发现和巧用。故石可先生有“巧借天工”之妙论。然“巧借天工”古之制砚家早已实践,后继者也不乏其人。

《宋苏轼从星砚》作长方抄手式,长15.9厘米,宽9厘米、厚5.6厘米,其墨池中央上方有一石眼,象征明月,周刻以行云,背有眼六十余,依眼刻柱。此砚巧借砚正面的一石眼,寓为明月,刻行云以增动感,石眼较珍贵,故保留于砚背。此砚庄重,生动、简洁,实为巧借天工之代表作品。曾见一些现代端砚,石眼密密麻麻而刻留于砚面。给人徒增麻痒之感而不显其贵。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清 高风翰田田端砚


六、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是设计精巧,作品往往是作者“用心良苦,惨淡经营”的结果,没有较高的艺术境界和修养很难做到。

《清高风翰田田端砚》。此砚随形,浑然天成,极富韵味。砚额雕琢黄色莲叶三片,筋脉分明,翻卷自如。以砚堂为莲池,雕琢随意,不留刀痕,如出天然。此砚雕工与砚石浑然一体,具大家风范,非一般雕龙刻凤者可比。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清 高兆赤壁端砚


七、清新意远

古代遵循“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佩”。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视之意境,则随天、地、人而异,志趣不高,无以言意境。这一类制砚者的基础是古文底蕴深厚,又有诗人的优雅气质,浪漫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类作品往往能给予人以共鸣和联想,清新中带有书卷气。

《清高兆赤壁端砚》。此砚随形,砚面上端深雕一洞为水池,中间平坦为砚堂,周边及背面,按石之自然形态,稍施刀凿,雕成高山,流水、浮云、背下面刻一小舟,形成了明月当空,赤壁夜游的意境。构图高雅,意境幽美,一派诗情画意。背后砚铭极富哲理,高兆“聊供几案卧游”的砚铭留给人遐想的空间。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清 顾二娘 洞天一品端砚


八、妍秀圆润

明清以来的名砚,固因文人题证跋铭而传世,也有极少数的专事雕砚家“刀下留名”,顾二娘是其中的一位。她倡导“砚系石,琢成必圆活肥润,方见镌刻之妙,若呆极瘦硬,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她擅于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勤于学,精于工。她以端石琢磨为主,当时称为“一寸干将切紫泥,专诸门巷日初西,如何轧轧鸣机手,割遍端洲十里溪。”它所刻砚妍秀华美,自然圆润。

《清顾二娘洞天一品端砚》,不规则长方形,上端正中雕云纹墨池,左刻“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十字,下署“康煕已亥年六月任”及“黄”、“任”二方印,右侧刻“吴门顾二娘制”篆书款,现藏故宫博物院。

其实,妍秀华美,自然圆润的设计思想在当代制砚家中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以《歙石凌云砚》为例,此砚为胡中泰所作,整方砚台上窄下宽,方中有圆,方圆关系处理非常完美,石料的纹理呈左高右低的倾斜状,上有金晕也呈倾斜状,且极有动感,类如古代漆器之纹饰,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从整体出发仅刻一云纹做墨池,其墨池也处理得很有学问,上缘处理成有曲线变化的倾斜边,下缘平衡,逐渐消失于砚堂。不失为自然圆润的成功典范。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端石双龙砚 长22cm 宽18.2cm 厚3.6cm


九、富丽华贵

清代,特别是康乾年间以后,宫廷从各地召集了一批能工巧匠,制作各种工艺美术品。这些作品追求华美、富丽、仿真,其中雕砚也是如此。其用料考究,做工规整,多数作品精细繁缛,甚至出现不少细琐俗陋之作。但其中也时有佳品出现,繁而不俗,精细独到,令人赞叹,不失为砚林一品。

《清刘源双龙端砚》,椭圆形,砚面上部、砚边及背部雕波涛汹涌的海水,正中一龙转旋盘绕,翻腾踊跃。左侧一游龙突现,昂首仰望,二龙之间,嵌金珠,形成“二龙戏珠“;云水环绕砚背,前后浑然一体,当为宫廷之佳品,然砚堂太小,有头重脚轻之感,为之不足。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岁寒三友砚


十、精工繁绮

多少年来,端砚就有“巧夺天工”之说,指端砚雕工的精工细雕,以工巧而胜。所谓“繁”只要“繁”得恰到好处,“繁”得有度,也会有好的“繁”例。妍丽华美,文绮风流,各擅其长。

《岁寒三友砚》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的作品,该砚利用石材的天然形状,运用圆雕塑、高浮雕,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将青松的苍劲,腊梅的怒放,翠竹的挺拔表现得淋漓尽致。其间穿插凤舞鸟呜,好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砚构图饱满,刻画生动,线条遒劲,虽装饰丰富,然决无呆板、臃肿之嫌,设计、刻画都恰到好处,并将砚堂中的石吕充分展现出来,良材美工,令人赏心悦目。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陈端友蘑菇澄泥砚


十一、惟肖惟真

上海自开埠以来,人文荟萃,中西学杂陈,给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带来生机。国画界崛起的“海派“便是一例。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势必会反映到制砚艺术中来,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因此我们暂将这一地区的流派称为“沪苏派”,其代表人物当首推陈端友。陈氏乃江苏常熟人,1912到上海谋生,结识了上海的一些名家,曾受吴昌硕先生赏识。其工艺繁复的章法,细密的雕琢,显示出其技艺的精湛,作品惟妙惟肖。雕刻技艺纯熟,既遥承了古代砚艺传统,又借鉴西方绘画写实的技法,至今影响到上海、苏州的一批制砚艺人,其中有当代著名制砚大师李铁民、龚展等。

《陈端友蘑菇澄泥砚》。砚身以围聚的蘑菇组成。砚堂呈一大菌面,柔韧润光滑,砚缘、背菌菇弯卷翻转斯文清雅,自然天成。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清 梅花石砚


十二、稚拙乡淳

制砚艺术自古就分为文人砚、匠人砚。然而一些民间艺人的制砚亦乡淳可爱、稚拙朴素,这些民间艺人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有的民间艺人连字也不识,但是乡士气息浓厚,不能不列为砚林一品。

《清梅花石砚》(阎家宪藏)。此砚笔者少时曾在乡塾先生家见过,受益匪浅,启迪了笔者的制砚艺术,我的第一方砚即是临摹此砚,从此后方知砚为何物。

任何优秀的艺术总有它的反面,“简朴大主”的反面是“繁臃赘复”;“大巧若拙”的反面是“淫巧纤细”;“经营合理”的反面是“悖谬失位”;“稚拙乡淳”的反面是“俚俗呆板”。其实总结了砚艺的品位,也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写它的反面。但是作为一个砚艺制作者和收藏家,知其优也需知其劣。

砚既是一种实用品,又是一种艺术品,是在实用前提下的艺术品。在当代制砚行业中“以工代艺”的现象时有出现,存在着技术与艺术概念的模糊。传统名砚有些四面或六面皆刻,但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令人赏心悦目。而现在有些砚台只会做表面文章,砚面上刻得满之又满,甚至浮雕,圆雕、透雕一骨脑儿全用上,虽然工巧,却令人生厌,俗不可耐。这种片面追求砚面雕饰,以工代艺的作品,出现在各个博览会上,有的甚至被评为大奖,这无疑给制砚的后学者以错误的导向,结果令人深思。现就各种处理不当的砚台,归类为“四病”,分述如下: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一、繁臃赘复

曾见一方石品制型俱佳的老坑端砚,左上角刻丹凤朝阳,太阳挖圆水池,右侧占二分之一强的面积刻松树、红梅等,并刻一百多只各种鸟类在飞翔嬉戏。此砚石质优良、刻工精细,所缺者巧思也。

此砚的设计,以一棵斜向的松树将砚台一分为二,砚堂仅占不到二分之一。原本我认为可能砚顺树干有裂隙痕,或左侧石质有瑕疵,但经过仔细观察,既没有斜线,又没有瑕疵。左面刻又满又碎,显得繁琐臃肿,累赘重复。唉!好端端的一方优质砚材,就这样可惜了。

又曾见一方巨砚。好一个体形硕大的工艺品。但我们不能称之为砚。此工艺品外形是中国版图,上刻五十六条龙,圆雕、透雕,刻工不谓不巧,龙身龙须悬起。特别是龙须悬空,有一触即坏之感,令人提心吊胆,整方砚繁臃赘复,毫无美感。先放下此砚的病态不谈,再说此砚的立意原本尚可,但此砚既以中国版图为蓝本制作,却无海南岛、台湾岛、南海诸群岛,说其卖国可能有点严重,但设计失误,而且是严重失误,却必须给予指出。无独有偶,笔者在上世纪末,曾在历史博物馆门前见过一方类似的砚台,遍体鳞伤,工作人员正拿着胶在粘龙须,令人惨不忍睹。费时费工费料,何必呢?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二、淫巧纤细

淫巧纤细是指乱用浮雕、透雕等,使砚面、砚边极易破损。

曾见到一砚刻九龙,砚额浮云刻得纤细悬空,特别是砚边有龙角翘起,刻工虽精,但纤巧太过,应属“淫巧纤细”之病。

又曾见一砚,面上有许多石眼,作者为了显示工巧,或保留利用之,用浮云的形式刻出,上面的浮云无一不是悬空,遮空避日,使用作砚堂的太阳在浮云下面,永无出头之日。淫巧荡心,纤细可厌。虽良材精工,然与砚南辕北辙。

三、悖谬失位

砚的标新立异是建立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悖谬失位”的砚,大多数的问题出在创新上。主要表现是设计不合理,砚堂和装饰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砚的主要功能已经失去。也许有人说,现在已不用砚了,观赏第一,实用功能居第二位,即使如此,你既然是制砚,就应遵守制砚的规则,砚有砚的艺术语言,起码要有比例。

《端石玲珑砚》,此砚上部有一翡翠斑,晶莹可爱,作者借此刻一月,本来设计很有想法,但其在砚堂里刻一树和两个儿童,刻工构思应该是没有问题。但位置不对,无法磨墨,悖谬失位,己不能称其为砚。


论砚之十二品与四病(刘克唐)

牧童卧牛砚


四、俚俗呆板

俚俗呆板,其病有二:

一是俚俗和浓厚自然的乡土民间韵味相比,缺少一种生气;

二是造型呆头呆脑,比例失调,显得呆板。

《牧童卧牛砚》。此砚为澄泥所制,上刻一牧童伏牛而卧,抬头面部刻画呆滞,本为儿童却似老翁,牛头形为三角,似羊非羊,牛脚似蟹足,线条僵直生硬,牛身挖一桃形砚堂,极不协调,整方砚台庸俗不堪,面目可憎。

又见一方木棉砚,名日希望砚,借石眼刻花蕊,不能说不巧,枝干树皮刻画得惟妙惟肖,不能说不精,但两朵木棉花臃厚木讷,叶作砚堂在右侧,低下而薄气。整方砚台拙笨,虽刻文字印章,但仍没有给人以文气感,倒使人觉得土俗呆板。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