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草间弥生新展:我心中的诗
今年3月22日是草间弥生93岁的生日,她的最新个展“我心中的诗”正在东京草间弥生美术馆展出。2017年,所有在世女艺术家的拍卖榜上,她以1亿美元的拍卖总价位居榜首。除了是目前全球身价最高的女艺术家,草间弥生还有很多被公认的标签:波点女王、精神病人、日本怪婆婆……
在新冠疫情非常严重的2020年,草间曾经罕见地通过网络发布一首诗,来鼓励疫情中的人们“用爱凝聚”。在这个艰难的3月,一起看看这位一生前卫的艺术家新展,在她创造的异想世界中,获得抚慰。
草间弥生美术馆外观
图片来源:Kawasumi-Kobayashi Kenji Photograph Office
5年前,坐落在东京新宿的草间弥生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传播和推广草间弥生的艺术,展示作品和文献材料的同时,以呼吁“世界和平”及“人类关爱”为主旨。
3月3日,草间弥生最新大展“我心中的诗”,在这座美术馆开幕。
作品的时间跨度很长,从1楼走到5楼,既可以看到她在1940年代初期使用油画、水粉创作的二维作品,经典的“软雕塑”,还有近年最新画作与装置。它们向观众展现了草间弥生内心世界的丰富图像,自由流动的情感和欲望,是一首治愈的“超现实主义之诗”。
草间弥生
摄影:Yusuke Miyazaki
草间从童年起,就得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她看到的世界,就像隔着一层布满斑点的网,圆点从桌上、墙上、窗户里不断地长出来,动物和花朵在她耳边说话。她的一生持续幻视、幻听,非常恐怖。
1970年代,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日本后,一直住在东京新宿区的一家精神疗养院,她的工作室也在附近,近50年时间里,她就这么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重复地画着无限与反复。
她开创的前卫艺术,疗愈着自我,也鼓舞着世界各地的观众。不论世界上多有名的美术馆,只要是草间弥生所到之处,门口都要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长队。
新冠疫情严重时期,她罕见地通过网络发布一首诗歌,来鼓励疫情中的人们。在疫情当下看这些作品,一起在草间弥生创造的异想世界中,获得抚慰。
草间弥生美术馆一楼外观
摄影:Shintaro Ono (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展览“我心中的诗”,是这样开始的。
踏入草间弥生美术馆的一层,有一个珍贵文献展区,是草间弥生1952年至1957年,在家乡松本和东京举办的6次个展的材料记录,包括展评、纪实照片等。
那时,草间弥生30岁前后,这些早期个展已引起了众多圈内人士的关注,例如评论家瀧口修造(Shuzo Takiguchi),画家阿部展也(Nobuya Abe)和鶴岡政男(Masao Tsuruoka)。其中评论家瀧口修造形容草间作品为“艺术家自然流动的呼吸”,精准且诗意。
草间弥生《半夜盛开的鲜花》2010
玻璃钢 聚氨酯漆 金属,300×175×210cm
© YAYOI KUSAMA
一层最吸睛的一件作品,是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花卉雕塑作品《半夜盛开的鲜花》,初看起来梦幻、幽默,并非是现实世界的产物,仔细观望又会觉得后怕,鲜花仿佛释放着毒液,自带强烈的反差,又暗藏玄机。
草间是名门之后,家里是栽培种子进行售卖的大公司,所以她从小对各种植物都很熟悉。在她的幻觉中,也有花朵模样的图案在墙壁上“增殖”。
花朵对她而言,从来便是她保有自己原创身份的一种图案。
草间弥生《残梦》1949
岩彩 纸 136.5×151.7cm
© YAYOI KUSAMA
上到二层,最先看到的是草间弥生1949年的“日本画”作品《残梦》(Lingering Dream),是她现存为数不多的“日本画”作品,难得一见。
大约画面中间的位置,一道水平线明显地区分开深红色的荒野和蓝色的天空背景。画面中不仅有倒下的血红色枯萎向日葵,周围还有低飞的绿色蝴蝶。整个气氛十分诡异。
这幅早期的大型绘画,是草间根据自己对家中农场的记忆描绘而成的,反映的是草间在争吵不休的家庭环境中,那种不安、焦虑的精神状态。
年轻时,草间就一心想成为画家,但她的母亲在家里掌握着一切。母亲很想让她嫁人,当时来家里求亲的人也很多。但是草间对这件事情完全没有兴趣,只是一心扑在画画上。因此母女之间有了很激烈的争吵。那段时间的画,也几乎全部毁掉了。
草间弥生《鳃》1955
水粉 墨 纸 61×72.5 cm
私人收藏 © YAYOI KUSAMA
50年代上半叶,草间弥生随机创作了大量的抽象图案,恰与当时的“超现实主义”者的风尚,有相近的表达特征。除了水粉用的比较多以外,还用到了墨水、铅笔、粉笔画等媒介。
1958年27岁时,草间弥生萌生了去纽约的想法,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画家的“野心”,同时,美国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对她才能的认可,更激励了她的这一出走决定。
60年代,纽约艺术圈正好处于非常剧烈的时代更迭期,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都在创作“行动绘画”,那种着重于绘画行为、富有浓烈感情表达的抽象画。
草间弥生就身处这样的纽约艺术圈漩涡中心。但她否定了那样的抽象画,更加固执地使用自创的重复的方法来对抗。
《残梦》1949 和《红色地平线》1980
© YAYOI KUSAMA
她开始创作三维的“软雕塑”作品,就是用缝制的织物制作成雕塑。她还将“软雕塑”与日常用品结合,鞋子袋子都可以被加入进来。
通过这种创作,一方面,她克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另一方面,这时期的作品中还流露出浓烈的欲望感。
在展厅现场,搭配《残梦》出现的这件“软雕塑”作品《红色地平线》,同样是浓烈的红色,一下加重了观众视觉上的压迫感。
在纽约,草间弥生作为前卫艺术家是很成功的,还抱着“拯救世界”的反叛精神,参加了很多先锋活动,备受瞩目。
但当时日本的新闻媒体,因为她的行为过于出格,而开始称她为“丑闻的女王草间弥生”。更何况草间家属于名门,这样的新闻对亲戚而言,也是非常困扰的。于是家里人停止给草间寄生活费了。
这些舆论在纽约闹得沸沸扬扬,草间的身体也出了状况,逐渐对纽约的生活产生厌烦,就回到了日本。
草间弥生《入山》 1993
粉彩拼贴 墨水 纸 51.3×36.6 cm
© YAYOI KUSAMA
那是70年代,回到日本后的草间弥生,开始密集地创作拼贴画。
画面中出现了她的经典主题,例如由植物、昆虫或眼球组成的圆点,随后又产生网状或褶皱的图案。不适感和诗意美同时呈现,这也是拼贴作品特有的视觉效果。
2019年,草间弥生美术馆馆长建畠晢(Akira Tatehata)接受一条采访
1975年,现任草间弥生美术馆的馆长建畠晢(Akira Tatehata)在银座一个小小的画廊里,与草间弥生初次相遇。那时他才25岁左右,战战兢兢地去见草间,因为太害怕了,不敢看她的脸。
而看到草间弥生的拼贴画作品,他非常震惊,觉得草间就是个天才,“这么厉害的天才竟然在这个小小的画廊里”。
“我觉得我一定要告诉社会,草间弥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画家。”就这样,建畠晢开始持续在日本国内外推动草间弥生的展览。
1993年,建畠晢偶然接到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展品委托,他觉得除了草间,没有别人更适合这个机会了。草间弥生尽全力参展,有了很大的反响。
1998年,他又帮草间筹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个展。这两次展览机会成功向日本国内证明,“草间弥生是位伟大的艺术家”。
草间弥生《生命》(1998)和《我永恒的灵魂》(2009-)
© YAYOI KUSAMA
进入到21世纪后,草间弥生的创作从来没有停下。
进入美术馆三楼,是草间弥生从2009年持续至今创作的24幅丙烯画系列《我永恒的灵魂》(My Eternal Soul),她反复地描绘细胞、眼睛、脸的轮廓。在这个系列里,草间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草间弥生“MY SHOCK, AND JOY, WHEN FLOWERS THAT BLOOM IN HEAVEN SPOKE TO ME” 2020
布面丙烯 100x100cm
© YAYOI KUSAMA
“无限的反复”,也是草间创作的唯一原理。
对普通人而言,同样的东西反复出现,就会感到疲惫和厌烦,但草间仿佛可以永远继续下去,不会悲观,不会失去紧张感,不会觉得累。
她只是一个劲地重复着。
草间弥生《我在这里,但什么都没有 2000/2022》
(I’m Here, but Nothing2000/2022)
© YAYOI KUSAMA
被称为“波点女王”的草间弥生,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波点作品,体验起来令人眩晕,而这件最新的装置作品《我在这里,但什么都没有》,在炫酷的同时又透出隐隐的伤感,让人重新去思考“现实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这件作品最初作于2000年,她从自己的幻觉出发,将无数个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的圆点,覆盖在整间房子里,进入其中的观众,也仿佛成为一个圆点并消失其中。
草间弥生将这种感觉称为“自我消灭”,对她来说,日常场景和幻觉场景组成的现实,都融入了她“自我消灭”的视野。
草间从5岁就开始画波点,这是她每天看到的幻觉的写照:周围不断增生的波点和花,不断向自己袭来,附在自己身体上,又吸收到自己的身体里。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作画之前,她就开始画出她看到的世界。
看到这样恐怖的幻觉还敢于画出来,是一个5岁的小孩感到非常压抑、想要逃跑,自然而然产生的“艺术疗法”。而且,她坚持了一生。
这样的超现实主义,超越了隐藏在人类大脑中的理性。
以前,不论草间出现在哪,总会有很多人围观她,想拍照或是让她签名,甚至在医院里也有很多病人是她的粉丝。“一开始,她还会签名,但是最近全都拒绝了。”馆长透露道。
而不论是多有名的美术馆,开幕仪式之类的,现在她也不会再出现了。“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体力也跟不上了,她好像渐渐地觉得,被很多人拍下她的照片是件痛苦的事情了。”
草间弥生 《我心中的诗》2010
布面丙烯 194x194cm
© YAYOI KUSAMA
草间不是一个“会搞斗争”的人,只是一味地创作、创作、创作。但她也并不只是画画,还涉猎过很多领域。她会做雕塑、影像、艺术装置;觉得自己是个歌手,也会写词,写小说,也拿了文学奖。
馆长与草间弥生相识已经快半个世纪了,他形容草间是个“挺自恋的人,喜欢展现自己”。“但是从有一天开始,她突然开始讨厌起包括媒体在内的,所有会展露自己的东西了。”
“对现在的草间弥生而言,成名成功,都不是很重要了。她现在还是完全专心在画画上。”
在市场上,草间弥生的作品一直很火,比起日本,在中国、东南亚、欧洲,有更多的人想买她的作品。
“最近她觉得,作品被卖掉之后,就在她眼前消失了,因此产生了一种抵抗感和恐惧。她希望作品能在自己那里,萌生了不想卖作品的想法。现在她好像完全没有因为作品价格越来越高而产生喜悦的心情了。”馆长说道。
草间弥生《命》2015
玻璃钢 玻璃马赛克
227 x φ110 cm, 200 x φ95 cm, 152 x φ75 cm, 125 x φ60 cm, 103 x φ50 cm
© YAYOI KUSAMA
在这次新展的尾声,也就是美术馆的顶层,展出的是草间弥生2015年创作的雕塑作品《命》,恰好与放置在三楼——创作于1998年的作品《生命 (REPETITIVE VISION)》遥相呼应,希望用宛若发芽的种子形状,去呼吁生命的希望。
这就是此次草间弥生创造的新世界,挣扎、悲痛却不舍弃爱意,她永远相信美好的信念,感染着无数观众。
草间弥生美术馆展览现场
——转载《一条艺术》及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