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学联盟/印学杂谈/甲骨文治印摭谈---盛静斋

发表于:2022-06-09 编辑:根泽


甲骨文治印摭谈

文/盛静斋


一,“不齐之齐乃大美”

 

      黄宾虹先生认为“画法用笔线条之美,纯从书法而来”。难怪他绘画之外,对书法如此重视。尤其是对上古篆文特别重视,还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经验之谈:“凡是天生的东西,没有绝对的方或圆,拆开来看,都是由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的。三角的形状多,变化大,所以美。”又说: “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才是美。《易》云:‘可观莫如木。’树木的花叶枝干,正合以上所说的标准,所以可观。这在中国很早的时候,便有这种认识了。”

 

      “不齐之齐乃大美”,那么,甲骨文字不也正好暗合黄宾虹先生所说的“不齐之齐,齐而不齐”、“由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的”这个标准吗?

 

      回顾历代的书法可以发现,大致汉唐以后,诸体书法中特别是篆书一脉,更是日趋规整,至近代益加整饬,逐渐远离了自然意趣、人天意象。

 

      当下的艺术圈里,入展入会、获奖得利似乎已经演变为创作的主要动力,乃至揣摩评委、摆弄作态、形式主义泛滥。正在远离神圣敬畏。作者的创造力、想象力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拘限了,不时地出现一些“复制大流行”现象。

 

 

二,难点与新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有大美而言之。烂漫多姿的甲骨文中正蕴含著丰富的“天然活性”,是大有开发前景的“纯天然绿色保健品”。长期摄取,不但有利于恢复书家的天然元气,而且还可得以激活和带动其它诸体书法的“生态活性”,帮助我们诗意地栖息,艺术地成长。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迎合实用、计较字数等非艺术的因素,而错过了这遍前景开阔的“原始森林”。况且,上世纪30年代起,杨仲子、易大厂、简琴斋等甲骨文治印先驱,已有许多尝试与突破,呈现出一片篆刻艺术的新生绿洲。

 

      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且笔意充盈,与篆刻艺术有着先天的诸多交集,加上其百态杂陈,颇富艺术之美。不过,以甲骨文治印,放到篆刻艺术大家庭里来看,仍感稍显冷落。原因之一就在于,大约4500多个单字中可辨识的甲骨文不到2000字,使用起来多有不便。而且没有特定的对应参照系统。比如金文之于古玺,缪篆之于汉印。

 

      所以,如何将几千年前并非很规范的东西,经过合理的加工后融入方寸之内,使之在字法、章法、刀法上和谐相存,是甲骨文治印的难点问题。当然,难点与问题,也就意味艺术的突破点、新生点、成长点。

 

 

三,甲骨文治印大有可为

 

      我觉得,甲骨文治印,要在“用心于不用心,著力于不著力”,运刀宜简朴率意果断明快,否则迟疑繁复便失去自然天趣,便背离甲骨文字的本然特色了。进一步说,我们今天以甲骨文治印,不同于殷人刻甲骨,而是取甲骨文的特殊意趣,搞篆刻艺术创作。要在因时制宜、因材施刀,随机应变,方能得心应手。

 

      首先,甲骨文的结构、笔法、章法可谓大象无形又自成体系,尤其在结体造型方面,超越了大小篆等其它字体的特征。其字结构或曲或直,或长或短,或纵或横,或正或斜;一个字可反可正,可合可分,且有方圆大小等诸多变化。

 

      其次,甲骨文的结体造型,可谓方圆纵横、大小不一,变化多端。比如其大小偃仰,反正变体等状况常处于承接与变动之中。其结构奇险的字,却能重心稳定;重心平稳之字,却又多奇特之态。其点画,方圆杂和,曲直相交。刚挺圆曲,轻重深浅,伸展自如。

 

      又如甲骨文的长点、曲线、出锋、拖笔,乃至章法的奇特多变。包括在大小篆等其它字体的某些禁忌,在甲骨文里却每每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这也是甲骨文治印大有可为的特有空间。比如,甲骨文的空白与点画之比,空白大小之比,空白形状之比,乃至点画粗细、方圆、转折都含有许多节奏的基因、元素,构成了甲骨文特有的运动特征。

 

 

四,关于意象化处理

 

      甲骨文具有丰富的形象思维以及抽象、半抽象的艺术造型手法,是我们的祖先智慧地、离形得意地摆脱了对自然物态的模仿与局限,创造出了新的视觉符号与象征世界。尤其是其中丰富的意象思维,以其新颖、独特的创造性的想象为心理过程而产生的文字形象。呈现出一种“似与不似”“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视觉特征并与表象世界若即若离的意象化的视觉语言。

 

      因而,甲骨文治印不妨可以通过意象化处理,使其结体造型得到强化的同时,进一步增加生活和自然的情趣,同时展现作者的精神涵养、生命与活力,也增加了文字形象的魅力与视觉上的感染力。同时,关于意象的生发、展开、组建、提炼以及转换到创作,需要有相应的训练、帖切的方法、具体的技术等一系列的课题与落实。如此,甲骨文治印或将与音乐、诗歌、影视等其它艺术之间建立并形成新的更为相辅相成、协同递进的“当下的”或“当代性”的联系。

 

      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强化了内在情境的表现与象征,即以丰富的心理意象为创作前提和目的。从而,使得甲骨文治印与其他门类艺术一样,作者所要表现的不仅是情感、理念、禅意、诗境,乃至内心深层的意象世界也能够进一步地成为甲骨文治印其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这个意义上,甲骨文治印以其客观形态的“似与不似”和内心意象的“气韵生动”,或将成为篆刻艺术新的生长点和新型的创作模式之一。



                                                                                                                    2022年6月 壬寅芒种于莲风堂

 

                                 



3-220609161HC31.jpg


    《印学联盟》为长三角美术家网近期开设的主题专栏,专栏由“印学杂谈”、“篆刻欣赏”、“创作点评”、三个子栏目组成,旨在通过大家的参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篆刻艺术,为推进挖掘篆刻艺术的发展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3-2206091644322H.jpg


      作者简介:盛静斋,1964年生于苏州。艺术追求“古拙、沉雄、自在”的审美境界。论文、作品入选参加中国书协“全国首届(1995年)篆刻理论研讨会”;入展西泠印社“首届(1986年)、三届(1995年)全国篆刻评展”“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暨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等。




编辑:卫民

主编:根泽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