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夕芮 叶荔
今夏,一座万众瞩目的博物馆在挪威奥斯陆的市中心正式和公众见面——从2014年起规划,历时八年,耗资近7亿美元的挪威新国家博物馆(The New National Museum)。它以54,600平方米总面积,13,000平方米展览面积,可展出6500件展品的巨大体量,超越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家博物馆、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一跃成为欧洲新晋最大的艺术博物馆。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外观
摄影:Iwan Baan,2022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挪威国家美术馆,并与建筑博物馆、装饰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博物馆4家博物馆合并而来。藏品数量非常惊人,超过了40万件。
博物馆为挪威国宝级艺术家爱德华·蒙克设立了“蒙克厅”,“镇馆之宝”《呐喊》”,以及18件蒙克核心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在开馆一个月之际,一条艺术有幸作为国内第一家媒体,独家采访了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部总负责人斯蒂娜·赫克韦斯特(Stina Högkvist),带来关于博物馆幕后与台前的第一手报道。


“蒙克厅”展览现场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
摄影: Iwan Baan,2022
走进挪威新国家博物馆,观众有多达87个展厅可供选择,可以一次性看到形形色色、跨越古代到当代不同时期的艺术品,古董、雕塑、设计、绘画、时装、当代艺术……2019年,1842年建馆的老国家美术馆关闭,“镇馆之宝”《呐喊》和美术馆所藏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其他作品,已经3年“未见天日”。

爱德华·蒙克,《呐喊》,1893
摄影:Børre Høstland

爱德华·蒙克,《生命之舞》,1899-1900
摄影:Børre Høstland
这次新国家博物馆,专门为展陈蒙克的作品设计了“蒙克厅”,展厅的墙面被刷成了沉静而带着灰度的蓝色,与蒙克《呐喊》中的蓝色既有色系上的呼应,又与画面主体的橘色调相撞,极具视觉冲击力。“蒙克厅”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博物馆试图还原爱德华·蒙克在1930年代自己为作品所设计的展厅模样。那时,1863年出生的蒙克已经是近七旬的老人了。

爱德华·蒙克,《生病的孩子》,1885-1886
摄影:Børre Høstland

爱德华·蒙克,《桥上的女孩儿们》,1901
摄影:Børre Høstland
“蒙克那时候在老国家美术馆设计了这么一个展厅来悬挂他自己的作品,当时厅里的原始展品就有《呐喊》,当然了在1890年代的时候,它的名字叫《脸的生活》(The Face of Life),展厅内还有《麦当娜》。”赫克韦斯特介绍道。新博物馆遵循着参考资料与文献记载,尽最大可能复原出“蒙克设计”。赫克韦斯特补充介绍说,“我们馆藏一共53件蒙克的作品,在‘蒙克厅’里展示的是其中最为核心的18件,其他作品都散落在了其他常规展厅的各个角落。”

《呐喊》在接受博物馆文保人员的X光扫描
摄影:Annar Bjorgli
新博物馆还包含能容纳40万件藏品的巨大库房,以及与之配套的文保与研究工作室。在整理原美术馆馆藏旧画作时,展览部门也有很多新发现。
“蒙克的《呐喊》原本是有四个版本,我们通过X光发现,馆藏的原来是蒙克所画的第一个版本。”
爱德华·蒙克,《麦当娜》,1894-1895
摄影:Børre Høstland

《麦当娜》X光扫描后图像
摄影:Annar Bjorgli
另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了《麦当娜》底稿上有蒙克手写的铭文,“之前有人怀疑过这张作品是赝品,而铭文就证明了馆藏的这件,一定是蒙克原作,而且是第一版。”说到这些新发现,赫克韦斯特显得非常兴奋。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 Iwan Baan,2022
除了深受观众喜爱的“蒙克厅”,连年被评选为挪威最受欢迎画作的《山中冬夜》,与传世的古典雕塑一道,被悬挂在了一楼的核心展厅。挪威画家哈拉尔德·索尔伯格(Harald Sohlberg)是蒙克的同时代人,画风却是新浪漫派的。他把这片北欧土地的风景,表达得含蓄、内敛。

哈拉尔德·索尔伯格(Harald Sohlberg)
《山中冬夜》,1914
摄影:Børre Høstland
画中远处是被皑皑白雪覆盖的雪山,两座高峰之间,北极星仿佛成为了暗夜中唯一的色彩,近景处秃木的尖刺如利剑出销,在静谧的画面里平添了动态的张力。为了呼应画作,展墙同样被刷成了深蓝色。走进展厅,观众仿佛能感受到挪威冬夜的冷寂。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 Iwan Baan,2022
这次在新博物馆内,展墙的颜色也是一大创新,“观众们可太喜欢这些五颜六色的墙壁了。”赫克韦斯特告诉我们。87个展厅,几乎都用上了不同的颜色,有的是与展品颜色有某种方式的呼应,有时也为衬托展厅中特定时期的作品。在悬挂印象派画作的房间,背景墙刷成了天蓝色,让画面中朦胧的光晕显得更加柔和了;北欧风格的风景画展厅中,清新的浅绿色仿佛一瞬间就能带观众来到美好的大自然。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 Iwan Baan,2022

中间的为西蒙娜·利(Simone Leigh)的雕塑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Annar Bjørgli,2022
在展出外销到欧洲的中国明代瓷器与古董家具的展厅中,墙体被粉刷成了颜色极正的中国红。最先锋的当代艺术展厅,拥有微妙的粉红色展墙,刚刚在今年威尼斯双年展拿到“金狮奖”的艺术家西蒙娜·利(Simone Leigh)的雕塑就放置其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展览团队看来,这种多彩展墙的设计方式,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复兴”。

1842年建馆的挪威老国家美术馆
闭馆前展览现场,2018
“在1960年代之前,‘白盒子’的概念还没有出现,很多博物馆的展墙都是五颜六色的。但自从‘白墙能让画作更突出’的说法广泛流行开来之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都几乎全部采纳了全白展墙的做法。但白色并不是全能色,如果展墙的颜色得当,衬托作品效果的能力,甚至可以翻倍。”团队一开始也有想过统一用深灰的墙面,但是赫克韦斯特回想起之前在德国一座大博物馆的体验:“灰色、灰色,还是灰色,一天逛下来,我都审美疲劳了。”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 Iwan Baan,2022
作为展览部的负责人,她带领团队花费很多的时间,为每个展厅选定颜色,每一种颜色,都经过很长时间讨论与调整,才最终敲定。“我们的博物馆这么大,我不希望观众审美疲劳,希望他们每次走进下一个展厅,都有新鲜感。”在未来,博物馆还将为新展品更换墙纸、地毯等,让观众每一次来,都可以有全新的体验。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的开馆四大展览,各有特色。
展览1:
常设展,突出北欧艺术文化特点
首先是常设展览,展示永久馆藏,藏品的数量、类目最多,年代的分布跨度也最大,在一层与二层均有展厅分布。一层常设展厅,以时间线索,由馆藏文物串联起北欧的文化和历史,包括11世纪的圣像雕塑,见证航海贸易的中国明代外销青花瓷器,包含不同装饰文化风尚的古董家具、翡翠珠宝首饰。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设计品单元,既有挪威人在中世纪时候的挂毯、18世纪的玻璃杯,还有彰显北欧设计的日常用品,如初代自行车、早期海报,还有不少是近年新锐设计师的作品。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 Iwan Baan,2022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 Iwan Baan,2022
时装展览部分,代表展品包括挪威女王加冕时穿的礼服,以及莫德王后、索尼娅王后流金淌银的皇室礼服。建筑展厅,则用模型还原了欧洲建筑史上闻名遐迩的建筑,以及挪威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在世界各地所设计的项目的介绍。

汉斯·古德(Hans Gude)和阿道夫·泰德曼(Adolph Tidemand)的《哈当厄尔峡湾上的婚礼队伍》,1848,是2019年国家美术馆关闭后在挪威巡回展出的作品之一。

“挪威风景画之父”约翰·克里斯蒂安·达尔(Johan Christian Dahl)作创作的风景画,1842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自画像》,1889-1890
二层的常设展厅,同样以年代为轴,提香、罗丹、蒙克、塞尚、梵高、丢勒、马奈、毕加索……这些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与在当代艺术展厅的艺术家们跨时空对话,串联起了一部浓缩的西方艺术史。
展览2:
年轻的家族收藏展,突出女性艺术家创作

弗雷德里克森特展空间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Annar Bjørgli,2022
弗雷德里克森特展空间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Annar Bjørgli,2022
另一个开馆特展,为弗雷德里克森家族收藏展(Fredriksen Family Collection)。家族藏品是由亿万富翁凯瑟琳、塞西莉·弗雷德里克森姐妹(Kathrine and Cecilie Fredriksen )为了纪念她们的母亲而收集的艺术品。博物馆拿到了弗雷德里克森家族的70多件藏品,这次重点挑选了“从1920年代到当代的女性艺术家作品,作为第一批集中展示的展品”。其中格外醒目的,是艺术家西蒙娜·利的巨型雕塑,以及美国著名纤维艺术家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的编织物雕塑。

弗雷德里克森特展空间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Annar Bjørgli,2022
赫克韦斯特介绍说,弗雷德里克森家族的收藏历史是相对比较年轻的;未来,博物馆还将以不同的主题,比如极简主义、具象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等,作为策展策略,从中挑选藏品,推出特别展览。这个展览所处的展厅也很特别,中间的隔板是可移动的,因而,换下一批展品的时候,可以根据展览需要来移动悬墙,重新创造全新的、合适的空间。
展览3:
当代艺术展览,147位挪威当代艺术家参与

顶层“光之厅”的内部
摄影: Iwan Baan,2022

顶层“光之厅”的内部
摄影: Iwan Baan,2022

顶层“光之厅”的内部
摄影: Iwan Baan,2022
顶层的“光之厅”,是新博物馆的标志性空间,也是整个博物馆中最为醒目的空间。外墙为半透明的透光材质,内里则配置了9000盏LED灯,不管从内部或是外部看,都如其名“光之厅”一般,通体散发着白色的圣光,美不胜收。
“所谓艺术(I Call it Art)”空间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Annar Bjørgli,2022

“所谓艺术(I Call it Art)”空间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Annar Bjørgli,2022
开馆特别大展“所谓艺术(I Call it Art)”,就在这个空间举办,是一场重磅的挪威当代艺术展,集结了147位挪威当代艺术家的1000多件作品。艺术家的年龄跨度很大,最小的21岁,到最大的82岁,各个年代活跃的艺术家都有囊括,也有不少是暂居挪威生活、创作的外国人,包括来自中国的视觉艺术家Lin Wang。赫克韦斯特介绍说,做这个特展的初衷,是希望借开馆之际,让全球的观众都能关注到挪威的当代艺术。“之前有人建议我做一些国际上知名的当代艺术家的展览,但我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在未来为他们做展览,但是作为开馆展览,我希望’回到挪威’。”

“所谓艺术(I Call it Art)”空间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Annar Bjørgli,2022
为了准备这个展览,策展人走遍挪威全国,与各大美术馆和活跃的艺术家对话交流,才完成了作品搜集和整理。展题“所谓艺术”是一个开放式语句,其实也在向观众提问:谁决定什么才是艺术?是艺术家吗?是那些艺术画廊吗?“我们想把定义艺术的权力,重新还给艺术家们,希望他们能够借此自我发思,自我批评。然后,我们想看看我们到底错过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或者理解艺术的某些部分。”
展览4:
挪威童话插画,青少年与儿童友好

左:都铎·基德森(Theodor Kittelsen)
《森林巨魔》,1906
右:都铎·基德森(Theodor Kittelsen)
《一只如此贪吃的斑猫》,1906

“太阳以东,月亮以西 ”空间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
摄影:Annar Bjørgli,2022
另一个特别展览,非常贴心地照顾到了博物馆的青少年受众群。“太阳以东,月亮以西 (East of the Sun, West of the Moon)”是这次临时版画展览和绘画特展的诗意展题。展览展出了150年前,艺术家艾瑞克·伍伦斯基欧德( Erik Werenskiold)和都铎·基德森(Theodor Kittelsen) 为挪威第一本儿童插画读物,所创作的一系列绘画的原稿。“在挪威,童话是挪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火炉一样不可或缺。大小观众会在这个展览中看到,有讲述巨魔与聪明的小男孩的故事,有猫与月亮的故事,也有关于死亡的故事。”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外观与俯瞰图
摄影: Iwan Baan,2022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外观与俯瞰图
摄影: Iwan Baan,2022
新挪威国家博物馆位于奥斯陆的市中心,和港口码头与市政厅毗邻相望,由著名的德裔意大利建筑师克劳斯·舒维克(Klaus Schuwerk)设计。在此之前,工作室打造的项目遍布了欧美各国,比如美国芝加哥当代美术馆、柏林现代美术馆与佩加蒙博物馆、法兰克福机场、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等等。若是我们站在码头,向博物馆方向望去,我们会看到一个四四方方、狭长平滑的灰色石头盒子,造型上,它像“优雅的灰色豹子”,卧伏在诺贝尔和平中心和旧码头火车站背后。建筑顶部,有一座发着白光的半透明大理石亭。到了夜晚,亭子就仿佛悬浮在空中,令人目眩神迷,这便是近2400平方米的“光之厅”,是建筑设计上的一大亮点。
顶层“光之厅”的外部与墙体外立面
摄影: Iwan Baan,2022

顶层“光之厅”的外部与墙体外立面
摄影: Iwan Baan,2022
走近了看博物馆的外立面,会发现深浅不一的白色和灰色,外墙是由产自挪威当地的横切片岩石覆盖,从不同角度观察,颜色与纹理的分割形成了非常有趣的视觉效果。墙体还使用了青铜固定装置,在不久的未来,绿色的藤蔓将会在春夏之际爬满整座建筑的外墙。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内部
进入博物馆,大厅的视野开阔,天花板高达4.6米,宽阔的门洞两边也同样铺满了片岩,展厅内的地板则全部采用了珍贵的橡木。整个博物馆的常规展馆一共两层,也就是我们从外部看到的灰色建筑体。往上走,除了“光之厅”,还有花园露台,参观完展览的观众可以喝着咖啡,在此眺望奥斯陆峡湾的落日余晖。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内部环境

馆内的艺术图书馆
在13,000平方米的巨大展览空间之外,博物馆的其他设施也非常完备——餐厅、咖啡馆、商店、礼堂,还有北欧地区最大的艺术图书馆。新博物馆耗资达到了7亿美元,其中材料就占了一大部分。赫克韦斯特介绍说,原本也有考虑过用更便宜的材质,但考虑到挪威片岩不仅可以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同时因为它极难老化,建筑在百年后,依然有历久弥新的姿态。至于室内设计,包括橡木地板,如果使用油毡地板代替现在的橡木地板,建造更容易也更便宜,但五年到十年,就需要做一次置换,那样就太不环保了。“一开始,博物馆的设计,就是奔着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都可持续的目标去的。”

挪威新博物馆展览部总负责人
斯蒂娜·赫克韦斯特(Stina Högkvist)肖像
2006年起,赫克韦斯特开始在挪威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工作,2018年,她接到了新博物馆展览部总监的任命,欣喜之余,难免忐忑,她直率地告诉我们:“我的专业是当代艺术,现在要处理这么多其他类型的展品,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领域,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她所带领的博物馆策展团队也异常庞大,一共由23位策展人组成,每个人的专业领域各不相同,既发挥专长,也共同协作。但对于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计划,每个人面临的挑战依然是巨大的,正如馆长卡琳·海因兹博(Karin Hindsbo)所说,“这是一块完全空白的画布,要选择去做什么,是非常困难的。”令团队非常欣慰的是,开馆一个月,新博物馆收获了很好的反响,“我看到很多参观者来到博物馆,常常会在这儿花上一整天,从上午开馆一直待到闭馆才走。”

挪威新国家博物馆instagram主页中观众的游览图
博物馆不仅仅在城市空间中向公众敞开怀抱,在线上,也竭尽所能“拥抱新媒体”。赫克韦斯特特别跟我们提到,官方网站已经上线了各类馆藏展品的介绍,以及当代艺术展参展艺术家的采访;另外,社交平台还会精选观众在博物馆拍的照片,努力让艺术变得更加“接地气”。
俯瞰奥斯陆城市一角
今年夏天开馆后,挪威新国家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标性建筑,与2019年开放的蒙克博物馆、2012年的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Astrup Fearnley Museum)以及2008年落成、伫立在水边的国家歌剧院,一道组成了奥斯陆城市中的文化聚合点。“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艺术,并反映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生活的社会。”这大概是挪威新国博,乃至于世界上所有博物馆最美好的愿景吧。
——来源:一条艺术/图片由挪威新国家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