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百年百图-81-99
文/宗和
▲
1917年,杜尚通过作品《泉》以及之后为数不多的几件作品,颠覆了大众对“艺术”的既定认知,改变了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至此之后,艺术家们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创造,当代艺术开始大行其道。但也有很多人表示根本看不懂当代艺术,这100件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希望大家在了解艺术家创作的理念和背景之后,对当代艺术有更好的理解。
81/讽刺的黑人警察
巴斯奎特
▲
《讽刺的黑人警察》是巴斯奎特对自己种族的尖锐讽刺。他有意识地展现黑人被白人控制的情况。在画中,他认为黑人成为警察是非常讽刺的,他们的工作是确保法律的执行,而这个法律却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奴隶。画中的帽子象征着笼子,讽刺黑人警察的字眼直接写在画面上,右下角还有着“人质(Pawn)”的英文单词,明显地表达了巴斯奎特认为黑人警察地位的荒谬性。该作曾经一度被涂抹上愤怒的红色背景,而后才被白色所覆盖。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作品中,背景中依然渗透出一股红。在巴斯奎特的作品中,白色和黑色不再是中性的。白色常常代表着压迫,被用于抹除那些“微不足道”的历史。
82/十示2015-11
丁乙
▲
从极简主义的艺术观念出发,丁乙将重复性的劳作和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凝结在画布上。色彩、笔触、材料质地等多方面的探索,使得这一单纯的主题上发展出了丰富的表现方式。有条理的抽象,重复中蕴含的变化,让丁乙的作品带上了一种独有的神秘感,总能引起人的好奇。探寻丁乙的视觉表达行迹,不难发现在3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一直以一种低调、平和而又严谨、严肃的态度精确而又精致地在尺寸、材料和不同的“十示”间向自己发起挑战。这从其早期的艺术实践中就能感知到其日后的辉煌,这些作品连接了以后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通过变幻不定的“十示”,丁乙表现出了不可多见的一种品位,一种激情,一种幻想,而阅读者透过“十示”亦充分感知到了丁乙的一种逃离,一种精神特质和一种从书写到符号的视觉叙事逻辑。
83/描法NO. 37-75-76
朴栖甫
▲
《描法No. 37-75-75》画面呈现一片紧密相连、充满节奏韵律的柔和曲线,是历来拍卖会上最大幅的朴栖甫作品。此画面看似粗朴,却又飘逸空远,下笔如书法般的螺旋纹跳跃卷曲着,沉稳庄严、张弛有度;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拥有超乎常人的技巧和全神贯注的心境。画者先在画布涂上白色颜料,在仍湿润的画面上绘画螺旋图案;之后重新漆上颜料,重复刻划与涂抹的过程。他以冥想深思、严谨有序的节奏不停重复动作,不论是精神概念或是身体动作,皆反映颜料与画布的紧密连系。
84/地暗星锦豹子
白发一雄
▲
白发一雄的《地暗星锦豹子》狂暴原始,刺激人心而又充满惊人魅力,来自艺术家最受欢迎的《水浒传》系列作品,他以十四世纪中国名著小说《水浒传》为此系列共十余幅画作命名。此作无论构图还是色彩均为首屈一指的伟大杰作。在本作中,汹涌狂野的力量在画布上激荡翻滚,喷发出震动人心的强大生命力和原始猛势,尽显艺术家作品特点。
85/血缘: 大家庭三号
张晓刚
▲
1993年秋,张晓刚从北京回到昆明老家,重新思考他在绘画风格上应该作出的改变。他发现了一套家藏的老照片,大时代背景下的小家庭,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系列以“文革”为背景的创作素材?《血缘》系列主要探索文革时期政治与社会间的紧张,画面中的人物有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所特有的表征:全家福合照、中山装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外貌特征:单眼皮、瓜子脸、特定时代特定的呆滞表情,而且画面的平涂式的手法中亦可见中国人所熟悉的炭精画法。张晓刚的作品抓住了一个逝去的时代的脉络,那种呆滞的表情和惊觉的目光仿佛冻结了中国人特有的心路历程。
86/抽象画
格哈德·里希特
▲
《抽象画》尺幅较小,此幅杰作在幻想与引喻、清除与构建、掩盖与揭示之间展示极致的平衡。在被媒体充斥的当代世界里,里希特不断探究绘画的表象和抽象表现,其抽象绘画是这个长期研究的一部分。在他为一九八二年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图录撰写的文章中,里希特表明他在创作《抽象画》时的目的:当我们描述一个过程,或者开一张发票,或者拍摄一棵树时,我们会建立模式;没有模式,我们会对现实一无所知,沦为动物。抽象绘画是虚构的形式,因为它们将我们看不见也不能描述却又假设存在的现实呈现眼前。
87/乔治·戴尔习作三幅
弗朗西斯·培根
▲
弗朗西斯·培根常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态的人物为主题,描绘一些令人厌恶的形象。但这些怪诞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灾难,他故意把人的丑陋面貌和痛苦挣扎的表情强调出来。还经常在照片、画报、印刷品等著名画作上进行再加工,创作出仅反映自己的内心幻象和痛苦的肖像作品。培根的《乔治·戴尔习作三幅》是展现其创作力巅峰的罕见三联幅作品。乔治·戴尔是培根笔下著名的画中人,生前身后曾在逾40幅画作中出现,然而却鲜少能媲美这组私密的戴尔三联幅。
88/终结
塞西丽·布朗
▲
《终结》曾收录于2006年塞西丽·布朗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个人回顾展,为作品奠下重要资历。布朗创作《终结》时正值艺术生涯的关键时期,她开始参考古典大师绘画的传统体裁,此作彷如十七世纪奢华宴会的静物画,通过视觉引发触觉、味觉、嗅觉的感知连结。我们可于画面右下角观察到一支弃置的叉子,上方粉色的方块如同一个肉块。作品将饭厅内部公开解构,除了呈现一份满足观者窥看快感的颓废美感外,亦包含令人惊叹的技法和睿智,让布朗跻身为世代最重要的画家之列。
89/毛主席
安迪·沃霍尔
▲
此系列毛泽东肖像画色彩明亮,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在其1979年举行“安迪·沃霍尔:70年代的肖像画(Andy Warhol: Portraits of the 70s)”展览中展示了这一组作品。这幅带有波普艺术特色的毛主席像,展示的是一个外国人心中的毛主席印象。他笔下的毛主席更年轻,更精神,无论是在描绘上,还是在用色上都有所体现。而且用色上反映了时代特色,从建国初期就开始“流行”蓝、灰、黑、白这些颜色和中山装、军装、工作制服和女士穿的“列宁装”是当时最“时髦”时装。典型的蓝色中山装最具有当时的中国特色。而且用黄色来突出表现肖像的面部色彩,正是强调是黄种人的中国人。
90/护士凯西
李察德·佩利斯
▲
李察德·佩利斯为美国廿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风格于2006 –2008年间绘制的《护士凯西》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呼应其利用万宝路广告探讨美国社会中所建构之男性形象的著名牛仔系列,以一种超脱且耐人寻味的幽默感,反射文化加诸女性身上的期望。护士系列透过重现通俗爱情小说的场景,反讽世间描述女性形象的陈腔滥调。艺术家在作品的人物描绘中抛开一切性感符号,反而加入令人无法忽视的冷峻表情,藉此揭露社会对女性主义的刻板印象。
91/黑色塑料L.A.
亚伯特·布里
▲
1950年代后期,大战带来的精神创伤与物质匮乏对意大利艺术家亚伯特·布里而言,依旧历历在目,他开始使用两种非比寻常的火焰与塑料创作摄人心魄的艺术品。布里结合火的破坏力与创造力,将之投入创作当中,他使用喷火枪熔化并改造工业塑料膜,转化成由内而外散发力量的抽象构图,1963年的《黑色塑料L.A.》正是个中范例。此作曾于古根海姆美术馆2015-16年备受好评的布里回顾展中展出,乃拍场上同系列尺幅最大的作品。
92/无题(黄与蓝)
马克·罗斯科
▲
《无题(黄与蓝)》创作于1954年,这一年是罗斯科职业生涯中盛名时期的顶峰之年,也被其生平作品目录图册作者David Anfam称为“奇异之年", 《无题(黄与蓝)》是其艺术理想的成功原型:它光芒四射的表面和慑人的尺幅引发一种惊人且令人无法否认的视觉与肉体体验,迫使我们在其开放式画风的权威面前屈服于一种纯净的沉思感。
93/德国咖啡馆,1984
伊门多夫
▲
伊门多夫最著名的作品是《德国咖啡馆》系列。他从1977年开始到80年代一直在创作这组油画。每一幅画面的背景都是像夜总会一样喧闹,画面色彩明亮、充满了象征性符号,令人产生晕眩感,其中的主要人物有东西德的领导者、剧作家和戏剧人物。伊门多夫把想象中的咖啡馆建筑在东西德的边界上,仿佛冷战政治下的滑稽剧场,每天上演着以各种托词争夺国家的身份和文化遗产的闹剧。在1984年的《德国咖啡馆》中,伊门多夫已经预测到了德国的统一。
94/现代启示录
克里斯托弗·伍尔
▲
这件作品是在一个高两米见方的白色背景上,以黑色大写字母拼出来自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电影《现代启示录》里的一句话: SELL THE HOUSE SELL THE CAR SELL THE KE3S (卖房子卖车卖孩子)。这件作品在25年间价格上涨至最初价格的3500倍 引起广泛热议。《现代启示录》反映出当代艺术市场史无前例的兴起及其背后的种种势力,作为一件脱胎于纽约下城街头涂鸦的前卫风格作品,《现代启示录》从纳粹时期的德国逃亡到法国的难民,到亿万富翁弗朗索瓦·皮诺,前后六次易手。其中一位藏家曾经把它挂在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童年时在公园大道的住宅里,可见其魅力所在。
95/浮士德
安妮﹒伊姆霍夫
▲
在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由安妮·伊姆霍夫创作的《浮士德》为德国馆国家家馆赢得了金狮奖。这是一个伴随着金属音乐的、长达5小时群体行为表演作品,从视觉呈现到即兴演唱,多重形式相互重叠。作为创作者和导演,伊姆霍夫允许表演者自由表达,即兴发挥,表现身体的扭曲和对抗。这件作品的玻璃结构类似于培根作品的透明框架。伊姆霍夫用透明玻璃板把地面垫高,把空间分割开来,突出了玻璃的硬度和脆弱,透明性、流动感、冰冷感和脆弱的潜在危险,同时也分割出内与外、上与下的边界,表现了一种隔离的冷酷。
96/约翰逊总统安慰肯尼迪夫人
格哈德·里希特
▲
1963年,里希特画了一幅有明显政治内容的照片画《约翰逊总统安慰肯尼迪夫人》。图像源自于著名摄影师斯托顿拍摄的一组新闻照片,记录了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遇刺身亡后,副总统约翰逊赶到达拉斯机场,在空军一号总统专机的机舱里宣誓就职的场面。照片上,杰奎琳低着头,头发遮住了大半个脸,没人看得清她的面部表情。这样一张照片既不是煽情的图片,也不仅仅是历史性的记录,而且隐藏着意识形态的重要信息。里希特的画看似轻描淡写,突出了笔触,弱化了人物的轮廓,特别是画面的下方,新总统和前第一夫人的身体隐没在一大块模糊的灰黑色之中。在那个写实代表苏维埃体系,抽象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的时代,里希特用模糊的写实柔化了现实,以抽象的再现反对抽象的形式,有意识地消解了其中的固定含义。
97/纽约天际线(NYZRA)
马丁·基彭伯格
▲
马丁·基彭伯格经常把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画得像历史题材一样重要。政治、媒体和广告都能随时给他带来启发。《纽约天际线》(NYZRA)这幅作品由四个部分组合而成,中间形成的空隙呈十字型,仿佛为纽约的风景加上了一道永久的十字架。画面破碎的结构和阴暗的色彩打破了人们对纽约高楼大厦的浪漫遐想。画面中间的硅胶构成黑色铁丝网的样子,更增加了图像的戏剧性和脆弱感。画于80年代中期,冷战结束的时代,这幅画解构了纽约作为西方资本主义权力象征的神话。
98/兔女郎
西格玛尔·波尔克
▲
波尔克的代表作《兔女郎》描绘了一群《花花公子》杂志上常见的女模特。远看她们与广告杂志中的性感女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近看会发现,她们的面部细节夸张变形,如同怪物的一般。波尔克用这种方式嘲笑了拜物主义,揭示了商业图像对人的物化。当这个图像被放大呈现时,会令观众感到不适,并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
99/尤利西斯
吕佩尔兹
▲
在《尤利西斯》系列(2011-2012)中,吕佩尔兹把希腊神话中背井离乡的英雄描绘成了一个被遗弃的古典雕像,尤利西斯的眼神空洞,象是在沉思。他的身体强壮,有着轮廓清晰的面孔,却象米罗的维纳斯一样只有一只断臂,而且垂在身体下方。在他的身旁,是丢弃在一旁的钢盔、行装或船,背后是破碎的山川、树木与大海和再也回不去的故土家园。这种带有超现实主义的图像展现出来的不是古典的田园牧歌,也不是怀旧的乡愁,而是一种反英雄主义、反唯美主义的存在主义立场。
(完)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