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 | 古往今来,人们都对“闹元宵”情有独钟

发表于:2024-02-24 编辑:根泽

编/杨晓萌


“上元三夕过,年节随灯尽。”元宵节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年令。正月十五日会迎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自古以来,元宵节以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所以名之为“灯节”。另外,在人们的观念中,灯与“丁”谐音,圆月也正好表达了民间对人丁兴旺的向往,所以民间还有元宵节“偷灯”求子的习俗。 


作为春节最后的节庆活动,古往今来,人们都对“闹元宵”情有独钟,除了观灯、闹灯、斗灯、猜灯谜外,还有吃汤圆、耍龙灯、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其中人气最旺的当属“吃元宵”,明末《明宫史》记载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汤圆又因为形状为圆形,寓意家人团圆,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对人丁兴旺的祈盼。


01

640 (5).jpg

【南宋】李嵩 观灯图 

绢本设色 171cm×10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观灯是元宵节活动中的主题。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李嵩《观灯图》描绘了宋人在元宵节奏乐赏灯的场景,作者以私人园林中的五位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她们正在赏灯奏乐,构成了一个相对私密的元宵节庆活动空间,与明代“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热闹拥挤的元宵场景有所区别。

——冯鸣阳-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02

640 (3).jpg

【明】 宪宗元宵行乐图 

绢本设色 36.6cm×630.6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代时,宫廷元宵庆贺活动非常热闹,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宪宗元宵行乐图》卷绘明宪宗(朱见深)庆赏元宵的情形。画面根据宪宗先后出现,以庭院红墙为隔,分为三段。首段绘宪宗坐于殿前石台上的黄帐篷下,头戴黑色便帽,身着浅青色绣金龙袍,正在观看太监、男女童子燃放爆竹彩焰;中段出现的宪宗,着绣金龙袍,站在殿前石台右侧观赏,殿前童子或围在货郎售货车前,或手持花灯玩耍;第三段宪宗着浅黄色龙袍,欣赏演出和各式杂耍。表演者扮作道士、僧侣等各色形象,远处设有“鳌山”灯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


03

640_副本.png

【清】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绢本设色 302cm×204.3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的是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们在宫苑内庆贺元宵节的情景。乾隆皇帝坐在楼阁上,安详地目视着众人庆贺元宵节。画作表现了上元佳节不同人物的体态和神情,尤其是舞龙、扮戏的孩子们,充满活力,渲染出元宵节喜庆热闹的气氛。此图没有落作者的名款,从技法上分析,图中人物的画像应是由擅长写实画的郎世宁绘制。他在西洋肖像画的基础上,巧妙地吸取了传统中国“写真”画技法,生动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体态和神情。图中的屋宇、树石背景是由中国画家补绘,画家们以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界画技法,精心勾描、点染,不仅渲染出元宵节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乾隆皇帝与家人间浓浓的亲情。 

——故宫博物院


04

640 (1).png

【清】闵贞 八子嬉戏图轴 

纸本设色 121.2cm×70.2cm 

扬州博物馆藏


此图描绘八个小孩围成一团争看花灯的情景,神态专注而传神,写尽孩童的天真烂漫。人物布局集中于全图的下方,层次分明,密而不乱,上端空白,正是中国画中“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构图方式,用笔朴拙,墨气淋漓。

——张丽-任职于常德博物馆


05

640 (4).jpg

金志远 闹元宵 纸本水墨设色 

81cm×46cm 20世纪5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新金陵画派”名家金志远的作品总是充溢着浓郁的江苏地域风格:笔墨精到兼具审美取向上的雅俗共赏,造型严谨同时追求艺术意趣上的生动鲜活。此幅中国美术馆藏《闹元宵》很典型地展现出金志远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过年时浓浓的“年味儿”。尽管全画都透发出白雪皑皑、寒气逼人的冬景,但村民们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的场景渲染出节日的喜庆和欢腾,特别是近景的舞狮及围观人群的刻画,尽管用笔了了、着墨不多却细腻真实地体现出“闹元宵”的韵味,传递着那个充满火热激情、纯真质朴的时代气息。

——黄戈-傅抱石纪念馆馆长




——来源 | 中国美术报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