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绰:民国时期的国宝守护者丨董桥所念《遐庵谈艺录》再刊
文/王丽静、陈徽
现如今在各大博物馆展出的国宝中,有许多曾在战乱年代险些流出海外。但是,正因为有着那些民国的“国宝守护者”默默守护着这些遗珍,我们才能在今天的博物馆里看到它们。
晚清民国乱世,毛公鼎的出现引起纷争,经历了无数次颠沛流离,差点落入日本人手中,最终能留在国内,多亏叶恭绰叔侄舍命保护。
叶恭绰像
文人世家 书香传承
叶恭绰是二十世纪“百科全书式”人物。1881年,出生在北京米市胡同祖父叶衍兰家中。叶衍兰当时居京为官,是晚清文人世家,祖籍广东番禺,也是叶恭绰的人生启蒙导师,多才多艺,在文章诗词、金石书画、鉴赏收藏等方面有深厚造诣,对古代人像非常感兴趣,编撰绘制了《清代学者象传》和《历代文苑像传》。
清代学者象传 29.9cm×30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出生后不久叶恭绰就和祖父回到广东番禺,并过继给了叔父。从小就开始接触家族收藏的古代书画,还可以接触到与叶家世交的收藏。名门世家的文脉传承,精英文化圈的密切交往,为叶恭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叶氏家族丰厚的旧藏,有相当一部分由叶恭绰继承,供他研究、鉴赏与交换,这为其收藏提供了雄厚的条件,也培养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使命与责任感,成就了叶恭绰成为具有“大文化”格局的鉴藏大家。
1882年,叶恭绰随叔父到江西。1901年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1912年任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同时兼任交通银行副总裁。1920年出任交通总长,1921年就任交通大学首任校长,1924年成为中央银行董事。30年代初辞去政界职务,致力于文化、美术、佛教及公益事业。
收藏中的家国情怀
1926年,叶恭绰联合好友变卖家产合伙买下了毛公鼎。1930年,因其他好友卖出他们的所有权份额,毛公鼎归叶恭绰一人所有。
叶恭绰的藏品等级普遍很高,除了毛公鼎,还有王献之《鸭和丸帖》、晋王羲之《曹娥碑》、晋王献之《鸭头丸帖》、高闲《草书千字文》、宋徽宗《祥龙石图》、梁楷《布袋和尚图》、赵孟頫《行书胆巴碑》、黄庭坚《伏波神祠诗》等。
开展收藏事业后,叶恭绰在北京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他有一大批藏品来自当时的一些收藏家,如完颜景贤和颜世清。随着他们家道中落,他们的旧藏也转移到了叶恭绰手中,这也使得他的收藏逐渐丰富起来。其中,颜世清不少艺术观点也被叶恭绰继承。
刘世儒 明 墨梅图 407×133cm 绢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
在“衣被天下谁识恩——纪念叶恭绰诞辰140周年”的展览中有一幅明代刘世儒的《墨梅图》,通幅淡墨晕染,叶恭绰在作品旁做了长跋,介绍了这幅作品的坎坷经历:有一天,他收到了上海友人寄来的书籍,无意中发现书籍的包装纸是有五六尺之余的梅花,判断其为是明代刘世儒的一件墨梅作品残余部分,赶紧给朋友去信,请他将包书纸剩余的部分寄过来,并进行了修复。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挽救了这件珍贵的明画。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又将这件作品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许多经典书画叶恭绰都做过评论,以一个理科生的思维方式看待艺术,也因此多了一分理性。他对《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等都做过评论,并著录了《遐庵谈艺录》,把自己曾收藏过的重要藏品,做了详细介绍。他是一位具有民族文化情怀的鉴藏家,曾言“余昔收书画,本为拟编《中国美术史》,籍供参考,故标准颇与人殊”,希望通过收藏对中国美术史的书写和发展提供帮助。
在广州生活的时候,他组织了文化遗迹考察团,去广州周边乡村考察古代文物。因为注重广东文化和广东文人书画的留存,他还为自己的收藏设置了广东文物的专门板块。
明 释雪峤、释函昰、释今释 自书诗词合卷 广州海幢寺藏 /引首:25×68.5cm 画心:25×166cm 尾跋:25×133cm
一生笃信佛教的叶恭绰,对文人僧侣书画比较注意,尤其是广东的文人僧侣,他把佛教文化和乡邦文化相结合,将其转化在自己的收藏理念中。他收藏了很多僧人的书法,如现藏于广州海幢寺的《自书合卷》,由释雪峤、释函星、释今释三位僧人合著。叶恭绰在引首题“文字禅”,尾跋也做了很长的著述。
叶恭绰在人际交往一道颇有智慧,他长袖善舞,懂得运筹帷幄,待人接物一丝不苟。他也热心于公共文化事业,如文物保护、考古、文化收集整理等。他参与成立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也投入寺院的保护,如云冈石窟等。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他都会尽量参与。
他也曾为中国早期的美术展览做出贡献,是京师第一次和第二次书画展览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曾与蔡元培、蔡建民、徐悲鸿、刘海粟等合作,拿出各家私藏做展览。在1920年的展会中,还展出了百年后重现公众视野的李公麟《五马图》。而这些活动,都由陈师曾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名作——《读画图》。
交游广泛
叶恭绰一生辗转广东、江西、北京、上海、苏州和香港等地,每在一处均交游广泛。朋友遍及交通、邮政、通讯、医疗、考古、艺术等各个行业。
齐白石、陈师曾、何香凝、徐悲鸿、吴湖帆、张大千、黄般若、梅兰芳、朱启钤等都是他艺坛好友。其中,吴湖帆是对他鉴藏生涯有着深远影响的人。吴湖帆所藏古代书画中许多有叶恭绰题跋。叶恭绰在香港期间,格外怀念苏州的旧宅,于是嘱托好友吴湖帆为其做《凤池精舍图》。叶恭绰多次在此画上作跋,这件作品也成为了两人友谊的一段见证。
凤池精舍图卷(局部) 吴湖帆 1937年 纸本水墨 苏州博物馆藏 (横屏查看)
比起从朋友那里交换和收购作品,叶恭绰更在乎和朋友之间的情谊。20世纪20年代初期,青年时期的张大千“颇好博戏”因此输掉了祖传的王羲之《曹娥碑》。多年后,张大千的母亲在重病中要看《曹娥碑》,叶恭绰与王秋斋来访,询问张大千母的情况,张大千如实告知输掉碑帖的事请,希望他们可以帮忙找寻。刚说完,叶恭绰就指着自己的鼻尖:“这个嘛,在区区这里。”张大千喜出望外,把王秋斋拉到一边,请他从中说和,想把《曹娥帖》以原价买回,或以家中所藏历代书画,不计件数任叶恭绰随便挑选。如果实在不肯割爱,希望能暂借二周给老母看过之后再完壁归还。当王秋斋把张大千的意思转达之后,叶恭绰说道:“这是什么话?!我一生爱好字画古董,但从不巧取豪夺,玩物而不丧志’。这碑帖是大千祖传遗物,我愿将它返赠给大千,再不要说偿还原值或以物易物了。”三日后便将《曹娥碑》送回。后来叶恭绰从香港回到上海,生活拮据、靠卖字画为生时,张大千给予了很多帮助。
叶恭绰作为北京画院首任院长,与齐白石的往来也是非常密切的。在民国时期就非常推崇齐白石的革新精神。
齐老九十庆 叶恭绰 106cm×28cm 1950年 纸本水墨 北京画院藏
朱启钤与叶恭绰早年是交通系的同僚,在30年代,两人曾共同推动成立中国营造学社。新中国成立后,叶恭绰担任了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朱启钤担任馆员,他们的交往关系持续了几十年。在朱启钤八十大寿时,叶恭绰作为多年好友,为其写了贺词。
述怀二律赠朱启钤 叶恭绰 36cm×90cm 1951年 纸本水墨 中央文史研究馆藏
鬻画办展
叶恭绰晚年生活捉襟见肘,再加上时局较乱,1937年11月从上海到香港躲避战乱时,把大部分藏品带到了香港。40年代初当他打算返回大陆时遭到了日本人的扣留,直到1942年10月才顺利返沪。在一路的颠沛流离中,他的藏品部分散失。部分藏品因不便携带,只能把画心裁下来带走。另外,因为生活艰难,他只能卖出一部分藏品换取财资,因此鬻画办展也成为叶恭绰资金的重要来源。
40年代,黄般若和叶恭绰先后前往香港生活,黄般若通过个人能力和声誉,帮他在香港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览,在展览上出售叶恭绰的书画作品。黄般若之子黄大德先生及其家人,将见证了黄般若与叶恭绰友谊的旧藏,赠与北京画院。在这一批旧藏中,大部分是两人的来往信件,而这些信件大多与工作有关。
黄石斋图 叶恭绰 1947年 北京画院藏 黄大德捐赠
1950年,叶恭绰又回到了北京,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1951年,叶恭绰联合徐悲鸿、梅兰芳共同组织了“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一起为抗美援朝筹善款,在短短三天时间,筹集了大约一万五千件书画作品。
行书七言联 叶恭绰 151cm×39cm 无年款 纸本水墨 北京画院藏
叶恭绰的书画受家学熏陶、师徒制传授。他的书法比较有特点,易识别。“帖学”初师颜真卿,先后取法赵孟頫、李邕、褚遂良,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等。“碑学”传承岭南大书法家陈澧一脉,主张“书法应根于篆、隶”。
兰花图 叶恭绰 25cm×25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叶恭绰钟爱表现兰竹题材,绘画具有清末明初文人画的典型风貌。借鉴宋元古法,设色淡雅,笔法精湛,古意盎然,传达了文人的清雅之气。
墨竹 叶恭绰 1944年 67×33cm 无锡博物院
他不仅爱画兰竹,也收藏了大量此题材作品,并经常拿出自己的藏品来临摹。叶恭绰《墨竹》“仿顾定之,得其形式”。顾定之《新篁图》也曾被叶恭绰收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叶恭绰与北京画院的成立
1956年,叶恭绰为筹备中的北京画院购得一批精刻善本,当时启功作为叶恭绰的助手,帮他筹备北京画院建院相关工作。北京画院的很多古版书,都是在叶恭绰和启功的推动下收集的,包括康熙年间精刻本《佩文斋书画谱》《历代题画诗类》《墨池编》《梅花喜神谱》《汉溪书法通解》《四铜鼓斋论画集刻》等。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成立,叶恭绰是第一任院长,齐白石是名誉院长。第二天叶恭绰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这画院的内容,将不同于一般学校……大体或将采取固有的‘书院’‘画院’制度,和近代现代的‘学校’‘研究所’制度,参合融会而定。”此外,他还在文中提到:“说到‘画院’的工作,大致当不出创作、研究、教课三者”,而这“三者”也正是北京画院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
仰止亭
叶恭绰1968年去世,去世前还精心安排了自己旧藏的去处,捐献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青岛等地博物馆、图书馆。
辞世之前,叶恭绰在遗嘱中要求后人将自己葬在中山陵旁边的仰止亭。仰止亭是他在30年代的时候,自己出资在中山陵边上盖的一个小亭子,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在生命的最终结,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的追随。
结语
叶恭绰高瞻远瞩,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
“衣被满天下,谁能识其恩,一朝功成去,飘然遗蜕存”是叶恭绰十五岁时的诗作《茧》,少年的他似乎就已预见了自己一生的轨迹。在后来的70余年里,他推动了近现代中国交通、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用自己的一生为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遐庵谈艺录》
(附《遐翁词全编》)
所属丛书:近世经典丛刊
册数:一册
ISBN:978-9-86-079960-6
出版社:华夏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定价:860台版
《遐庵谈艺录》出版说明
华夏出版有限公司以叶恭绰(一八八一-一九六八)先生《遐庵谈艺录》(附《遐翁词全编》)。为「近世经典丛刊」之第一种,行将付梓。这套丛书,意在阐扬近百年文化经典,以影印的方式重现一些有重要思想文化价值的著作的原貌,以供读者诸君阅读、赏玩。我们所理解的经典,就是不会过时的著作,而我们认为,只有体现出作者的生命精神的著作,纔永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明日之黄花。
叶恭绰先生字裕甫,又字誉虎、玉虎,号遐庵、香因室、罔极庵等,是近代闻人。他本是世家子,祖父叶衍兰词学、书画、金石均极当行,父佩玱亦擅诗文书法,到遐庵这一辈,尤为间气所钟。事功学问,腾耀一时。还在前清时,遐庵就曾出任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一九二一年任国民政府交通总长,并创立交通大学,为首任校长。又曾与朱启铃共同组建中国营造学社于吾国现代交通、建筑工程事业之发展,居功甚伟。
他复精于鉴藏,其《遐庵谈艺录》《遐庵清秘录》,有「未完成的中国美术史」之誉。《瑕庵清录》是遐翁亲自编定的私人收藏书画目录,是有较高文献价值的美术史文献,而《遐庵谈艺录》则是其中年以后,关于艺文的随笔札记,比《遐庵清秘录》更见性情。遐庵早年从文廷式受业,文氏有《纯常子枝语》,是近代著名的学术笔记,遐庵的《谈艺录》,衡文论艺,实而有征,不知是否受其师影响。其文甚杂,有书画器物之题跋,有谈掌故者,有读书札记,有文杂录,有论学之文,而亦有粤曲之创作,但纵横烂漫,都见出此老性情。
遐翁作为收藏家,与今之藏家囤积居奇以图巨利者殊异,他在藏品中倾注着中华文化托命人的精神。如《罔极庵图》,是他浼吴湖帆所绘,之所以号罔极,乃因一九三〇年至一九四〇年期间,覩国势之倾危,有感于《诗·小雅》所言『罔极』之义,遂别号罔极庵。图绘成上海即沦陷,叶氏避寇香港,「展视烟雾迷茫,水云萧瑟,备极掩抑之致」,其家国情怀,跃然纸上。遐翁尤重视粤东文献之收藏,他意在藉乡邦文献而传承文脉,阐扬广东精神。他所收藏的《明末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原为黄晦闻节所藏,晦闻身故后,其家人由王秋湄薳介,转售叶恭绰。此卷为明末南园诗社诸贤手迹,文章气节,彪炳一时,既是乡邦重要文献,又有故人之托,故叶氏「十年来流离转徙,护如头目。虽其他藏物星散,此终在行箧中」。日寇将攻香港,遐翁不愿入重庆,因拟至黔桂间暂寓。已订航空机位,因不能多携行李,「遂选所藏书画之尤者,截去轴首拖尾,乃至引首题跋。扰攘竟夕,多所抛弃」,却不料凌晨方知机位为豪宗所夺,无法与争,而飞机也实时停运。所断者不可复续,此卷也同遭此厄。后来虽强为黏合,终非原貌。这是叶氏的平生憾事,亦由此事,可见遐翁对乡邦文献之重视。
一九三九年冬,遐翁主任中国文化协进会,联合在港文化人士,经四个月艰辛筹备,在一九四〇年二月二十二日至三月二日,假香港大学冯平山堂,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遐翁为题词曰:「高楼风雨,南国衣冠」。于风雨飘遥之世,南冠而不忘故国,正像遐庵在《广东文物展览会出品目录序》中所说:「这会所以组设的缘故,在简则中已明明标出,系『研究乡邦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十二个大字,所以征求收集出品,皆以此为标准,凡与此十二个字无干的,不论甚么贵重希罕的东西,我们一概不要;凡合乎这十二个字的标准的东西,一草一木,片纸只字,会中都极其欢迎。」遐翁个人的收藏,似亦终生合于此十二字标准。
香港名作家董桥先生,在收到辽寜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中的《矩园余墨》后,感慨说:「这几年来,我一直想读叶恭绰先生的《遐庵谈艺录》,寻遍坊间不可得,大为沮丧。这次看到《文库》里有一本叶先生的《矩园余墨》,收其晚年所写序跋上百篇,多涉掌故遗闻,又附其纪书画绝句二十六页,不禁急急翻读,虽然耽误了整个晚上的工作,还是值得:遐庵先生实在太渊博了。」其实,遐翁谈艺,又岂仅是渊博而已,他是借收藏而游心太古,在中国文脉中找到心灵安顿之方。晋代祖约性好财,阮孚性好屐,同爱物累,而人未易判其得失。有诣祖约者,见其正料算财物,客至,屏当不尽,余两小簏,以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又有人诣阮孚,正见亲自为木屐上蜡,自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两屐!」神色甚闲畅。于是时人始知阮实胜祖。遐庵收藏正与阮孚相近而远于祖约。
遐庵论学之文,皆非高头讲章,而多从自家体悟得来。如《论现代文字体制之应革新》一文,寥寥数语,而殊见卓识。他指出,文体当适应于时代,但文言白话,仅为形式之分,不必强其一致,如言之不当,白话亦可成八股。又如重视词乐之新创造,与其本为名词家有关。
他尙且游心于粤曲之制,有《空谷归魂劝藁砧》《可怜金谷坠楼人》《辛稼轩愁谱鹧鸪词》《屈翁山悲吟绿绮琴》《百花冢》等作。粤曲以梆子、皮黄为主腔,而又兼镕南音等曲牌,自清代缪艮《客途秋恨》以来,遂形成以雅言为主的一脉,堪称古乐府之遗。其中著者,有王心帆、邓芬等。遐庵也尝试操觚,写过数支曲子。他的这几曲子皆作于一九三九至一九四〇年间避寇香港时,借往贤而浇自家块磊,寄寓其忧国之情。其中,《屈翁山悲吟绿绮琴》《百花冢》不止表彰气节,尤在扬榷乡邦人物。百花冢在广州白云山梅坳,是明末女校书张乔埋香之所。张乔字乔婧,号二乔,虽出身风尘,而品行高洁。能诗词,善画兰竹,尤擅弹琴。陈子壮忤魏阉归里,与黎遂球、梁朝钟、李云龙、邝露诸人重开南园诗社,乔每侍笔砚。尤与彭文学孟阳相昵。乔死时年仅十九,孟阳为厝柩山中,越十年明亡,弘光元年六月,乃葬之于白云山麓,诸名士送者数十百人,下至缁黄名媛,人各赋一诗,植花一本以表之,号百花冢。又辑张乔诗暨诸名士凭吊之作,为《莲香集》。张乔百花冢是广东民族气节的象征,三百年中,为人钦仰。遐翁萦心张乔文献数十年,潘飞声去世后,所藏《莲香集》为遐庵所得,后又得《明末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中有张乔《送黎美周北上》墨迹,遐庵断为「世间可决无第二本」,他因未及早保护百花冢,遂致其迹迷于新建筑中,而「若受电激」,感慨说:「彼苏小、贞娘埋骨之区,历劫犹存,列为湖山名胜。如二乔者,风流文采,视二人有过之。《莲香》一集,至今读者犹有余慕。且其时与陈集生、黎美周诸先烈往还,渐摩沆瀣,殆亦非苏小、贞娘比。而一坏莫保,能不令人感叹耶?」一九四〇年三月十六日(遐庵词序误记为四月十六日)为张乔生日,遐翁邀在港同人以名香花果祀之,先期由名画家邓芬绘像供养。遐翁所制《百花冢》曲,也由歌者罗梦觉首唱,一时传诵。其主题是「想当日美人名士,文章节义,辉映一时。但终竟报国有心,补天无术。今日道经遗冢,伤今吊古,令人不胜悲慨」,总之寓其激励流人民族精神之意。
遐翁因曾祖莲裳、祖父南雪俱为词坛名家,故家学渊源,自幼即好为词,十五六岁时所作,已得文廷式、易顺鼎、王以敏诸名宿之青许。清词于词学号为中兴,遐庵堪称清词总结性之人物。他曾仿谭献《箧中词》之例,辑成《广箧中词》,光宣以来词坛杰作,多为此书牢笼,又编纂《全清词钞》,于清词文献之保存,有导夫先路之功。林立博士选《二十世纪十大家词选》,十大家中,遐庵之名在焉,又选其词作十首。则遐翁词之在近百年词坛之地位,可见一斑。
遐翁的词,大都见于其一九六一年自定义的《遐翁词赘稿》,此书印数甚少,书成,遐翁以三十部远寄朱庸斋先生,嘱为代赠粤中后起同好。业师沚斋先生即获赠一册。朱庸斋先生《分春馆词话》评其「为吾粤晚近词家巨子,博雅嗜古,为词精且多」,又论其词曰:「少作缠绵悱恻,迫近方回;晚年则一洗绮罗芗泽之态,雄姿壮采,合贺、周、苏、辛为一手矣。」公历二〇〇三年,我欲仿龙沐勋先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体例,编选《近百年名家词选》,遂蒙沚斋先生赐借此珍本。二〇〇五年,我考入沚斋先生门下修博士业,即以璧还。数年前,因与陈志俊兄意气相契,想要影印一部分近世珍希文献,便想到遐翁的词集。我向业师道明此意,业师即欣然持之相赠。本次影印,即以业师旧藏《遐翁词赘稿》为主,又媵以《遐庵诗乙编》所附《遐翁词赘补》,自此,遂得遐翁词之全帙。太老师朱庸斋先生论遐庵词,有手稿传世,今亦以影印,以存粤中词坛一段掌故。
我的初意,是仅影印《遐翁词全编》,志俊兄以为,香港太平书局旧刊《遐庵谈艺录》,爱者殊众,书贾得之,索价至昂,不如一并刊行,且文艺为人生之锻炼,无论诗词书画,都是遐翁这位文化老人的生命体验,读其书,想见其人,不亦可乎?遂为联系水星社,终玉于成。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推出近百年来文化经典的影印本,为传承中华文脉,稍尽绵薄之力。
徐晋如康侯甫志于辛丑贱降
作者简介
叶恭绰先生字裕甫,又字誉虎、玉虎,号遐庵、香因室、罔极庵等,是近代闻人。他本是世家子,祖父叶衍兰词学、书画、金石均极当行,父佩玱亦擅诗文书法,到遐庵这一辈,尤为间气所钟。事功学问,腾耀一时。还在前清时,遐庵就曾出任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一九二一年任国民政府交通总长,并创立交通大学,为首任校长。又曾与朱启铃共同组建中国营造学社于吾国现代交通、建筑工程事业之发展,居功甚伟。
丛书主编
徐晋如,当代诗词、当代文言创作的旗帜性人物,著名儒家学者。2016年《南方人物周刊》“青年领袖”得主。徐晋如1976年生于江苏盐城,诗古文辞创作垂三十年,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北大、中山大学。有《诗词入门》《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海枯石烂古今情∶唐宋词人十五讲》等着行世。
——来源|考工言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