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眼里的2022:疫情将成为过去,一些大展仍令人难忘

发表于:2022-12-25 编辑:晓钟

文/陈幼然


2022年只剩一下不到一周了,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不意外地发现,今年的国内展览相比往年要少了不少,新开美术馆数量也不多,还有很多年初就官宣的大展,已推迟数月,尤其是涉及到海外作品运输的,比如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马蒂斯大展,刚刚官宣将延迟到2023年举办。


与此同时,2022年是全球艺术展览全面复苏的一年,老牌的年度盛事比如威尼斯双年展,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都在今年上半年开幕。疫情三年,艺术圈涌现了一大波新面孔,紧跟时事的气候议题、科技与艺术等话题,也独享着高光时刻,越来越多美术馆也愿意重新发掘女性艺术家。


图片

受访艺术家(按图片顺序):倪有鱼、刘唯艰、史金淞、徐震、文森·漆、石至莹、王郁洋、陆平原、张子飘、蔡雅玲、刘建华


在这一年中,办展的“不确定性”依然是高频词,有人依然保持乐观,“持续工作,就是解除焦虑的最好解药”;但也有不少艺术家已经感受到了疲乏与危机,“尽管有互联网,但不出去看看,还是闭塞的。”


这个年末,一条艺术特别邀请了11位在今年举办了重要个展的活跃艺术家,请他们从个人视角出发,一同回顾202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是谁?”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22年


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2022年11月10日-2023年2月12日

关键词:老牌当代艺术先锋人物、三十年创作跨度


耿建翌回顾展是获得艺术家同时提名最多的展览,获得年度之选众望所归。耿建翌是8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本次展览筹备一年多,囊括了他最有意义的代表作,也围绕他长期关注的核心话题,呈现出他坚持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和探索。耿建翌诸多作品,观念都是超前性的,隔了一二十年看,依然先锋!


陆平原:耿建翌回顾展以及汪建伟的新作展,让我觉得印象很深刻,他们分别用向内和向外的方式,使悬置的经验涌动。

刘唯艰:又一次感受了耿老师的思考和勇敢探索的魅力! 

石至莹:耿建翌大展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我只是一直听说这位艺术家,但并不认识,这次PSA的展览,很全面地展示了耿老师的想法和作品,80年代的观念作品,今天看还是很好,时效性很长。80-90年代那时期的绘画作品思考和实验性很强,同时又很绘画,而那些观念作品一点也不干。


回顾报道:《耿建翌回顾大展:一个人、一代人、一群人》


图片


图片

第59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梦想之乳”展览现场

上:西蒙尼·利和贝尔基斯·艾昂作品

下:卡普瓦妮·基旺加作品

摄影:Roberto Marossi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梦想之乳”

2022年4月23日-11月27日

关键词:女性艺术家占比90%以上,超现实主义


因疫情推迟一年,今年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成了后疫情时代的一场盛会。在主题展“梦想之乳”,女性艺术家参展比例达到了惊人的90%以上。海外的年轻艺术家在“玩”怎样的新创作?我们是否依然能拥有全球化视野?……这些都是令我们持续关注海外大展的理由。


蔡雅玲:“梦想之乳”上这些女性艺术家们,用她们独有的未被重视的方式唤醒了人们,展现出她们对于身份、性别身体和技术之间关系的思考,更直接而感性,这是今年最重要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展览。


回顾报道:《对话张子康:2022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倒计时,中国馆将带来哪些亮点?》


图片


图片

卡塞尔文献展现场

摄影:Ben Davis、Nicolas Wefers


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

2022年6月18日至9月25日

关键词:印尼艺术家组合集体策展,争议频频


刘建华:202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是文献展创办以来争议最大的一届,处于两极的漩涡之中,成为今年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焦点话题。由于近年的经济、政治原因,加上疫情的交叉影响,人们对文献展的期待,超出了艺术自身的承载负荷。

而本届文献展的策展方式,也放弃了历届的精英模式,以更开放的姿态,迎合了多元文化形态的自由氛围,因而也达到了历届展览中观点冲突最对抗的状态。对今后的当代艺术发展方向,如何产生多维度的影响,也需要时间去证明。


回顾报道:《五年一度的卡塞尔文献展开幕:70个艺术团体,带来全新概念》


“Life After BOB” Ian Cheng个人项目

关键词:算法生成


图片

Henrike Naumann- ‘Re-Education’

纽约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2022年


“Re-Education”

Henrike Naumann个展

2022年9月22日-2023年2月27日

关键词:人文情怀


徐震:Ian Cheng的个人项目 “Life After BOB”,艺术家创作了一部算法生成并不断迭代的电影和一个后赛博的现场,呈现了“在技术快速创新的时代,人类会面临什么样的生活状况?”这样的主题。


Henrike Naumann是一名德国装置艺术家,她今年在纽约Sculpture-center的个展Re-Education呈现了意识形态与日常审美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教育、被教育,再教育等几个角度,提供了对这个主题的反思与探讨。


图片


图片

“莫奈–米歇尔:对话与回顾”展览现场

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2022年


莫奈–米歇尔:对话与回顾

2022年10月5日-2023年2月27日

关键词:对话,抽象


张子飘:刚在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看的Monet和Joan Mitchell,印象很深刻,里面还展出了很多之前没见过的Mitchell作品,用她独有的艺术语言去描绘自然,很有意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荷兰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仓库,是世界首个开放参观的公共艺术仓库

上图©Ossip van Duivenbode


荷兰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公共仓库

荷兰鹿特丹,MVRDV设计

关键词:首个对公众开放的艺术仓库


王郁洋:我今年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某个展览,而是一个美术馆——由MVRDV设计的荷兰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的公共艺术仓库,整个概念令人耳目一新。


建筑外观是碗状的,外表全是镜面,离很远看像一个外太空飞行器。走入内部,有一座观光直升梯,每一层都是透明的,观众除了可以欣赏艺术品,也可以参观艺术品存储、修复、研究,送展前打包装箱的过程等。而且,展品不是按照传统的流派或时代陈列,而是按照五个不同的气候区域储存和展示艺术品。在鹿特丹这样一个设计之城,这座创新的美术馆的出现,代表了新时代的到来。

图片


图片

刘建华个展“形而上器”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2022年


刘建华:2022年是疫情爆发以来,对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的一年,对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作品的创作会被现实的挤压与期待混合起来,同时又产生强烈欲望表达的冲动。此一年非彼一年。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艺术的表达在自由、真实状态中受到钳制。今年是会被历史留住的。


图片


图片

“苍穹与刻度”展览现场

和美术馆,2022年

摄影:刘相利


倪有鱼:2022年是碎片式的。在八月底之前,我所有注意力都在准备自己的个展以及“抗疫”这件事情上,九月之后很多展览又因疫情临时关停,导致我现在还有很多展览没有看。今年在和美术馆的个展,是我职业生涯以来最大的一个展览,前后跨度达十余年的近两百件作品。特殊时期办展览总是很不容易,但艺术家要拿出各种应对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我今年展览中很多照片就是在封控中完成的,封控在家的日子里,每天完整的十几个小时工作,反而是治疗焦虑的一剂解药。


现实地说,我没有看出国内今年展览有什么趋势,反而更多是大小艺术机构在疫情下苟延残喘地小心翼翼的状态。今年大家都挺不容易的,能开就不容易了,能办好的更是凤毛麟角。


图片

史金淞,“等待一个也许永远得不到的回答”展览现场,2022


史金淞:由于今年的特殊情况,导致我做了更多的个展和独立项目,一来是因为很多展览都暂停或不断延期,而个人项目和个展所牵扯到的因素就相对单纯。再就是上半年待在武汉,准备武汉美术馆的个展,哪儿都不方便去,干脆一股脑儿,把明后年打算和美术文献、芷美艺术的合作计划都提前做了,所以今年一口气做了五个展览。对我最大的影响可能是,接下来几年我会尽可能减少自己的展览活动吧。


图片

陈小果个展“居民”

磨金石空间,2022年


我今年印象比较深刻的展览有陈小果在磨金石空间的“居民”,是关于人与地点、空间的复杂关系。邓玉锋的艺术项目“坦白”,让陌生人们坦白自己未曾向他人袒露的心声,以及他的“寄生”,用快递包裹作为媒介,讨论“家”的形态和个体生存状态。还有我女儿史明汇在湖北兴山顶上一个板庙内做的个人公共项目叫“一起闪耀”。


回顾今年,似乎大家都觉得有某个无限辽阔的蓝海在靠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绝望有时就是希望本身,反之亦然。


图片


图片

上:王郁洋,《季》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现场

下:“王郁洋:液体的月亮,长在墙上的汽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一切”展览现场,OCAT上海馆,2022年


王郁洋:今年比较明显的一个状态,就是展览的不确定性,由于疫情影响,工厂关停过,里面的作品没办法及时拿出来。不单纯是艺术家、艺术行业从业者,各行各业都是受这个影响。比较庆幸的是,到年底了,发现原来计划的事情还是做了,只不过有一点惊心动魄而已。过去很多年之后,当我再看到今年展的这些作品的时候,可能会想到当时的状态。


今年整体感觉,无论国外国内,很多展览朝着数字化时代的趋势,已经很明确了。回想我从事艺术创作初期的2000年左右,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而且你也可以看今天的很多年轻艺术家的展览,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新的技术,无论是绘画,或者装置。


图片

文森·漆在山上的居所


文森·漆:很遗憾,受疫情影响,过去三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山里,所以并没有什么展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就像一块白板。我知道这段时间举办过不少重要的展览,但我无法通过手机屏幕去感受一件作品。这段时间与社会彻底隔绝,让我一直专注于自己的创作。这让我很好奇,当我最终能够身处某个展览时,我会有什么感觉。 

 

图片

徐震“走神”展览现场

香格纳(上海),2022年

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徐震:2019年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国内艺术行业进入一个封闭的周期。直接结果就是整体的各方面的“摆烂”,呈现了低端资源的丰富化,无趣无价值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外行指挥内行的自信化,年轻艺术家公务员化,策划行业相声化等等等等各种内卷内耗的现象。


图片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也问了各位艺术家对2023年艺术圈的期待与展望:明年的艺术环境是否会有所改变?期待看到怎样的展览?个人有什么新的工作计划?


图片

蔡雅玲,《Goddess女神》,2022年入围 2022 年 SOVEREIGN 杰出亚洲艺术奖决赛


蔡雅玲:今年的大环境让很多展览推迟或取消,这还不是最令人沮丧的。更扑灭我们内心火种的可能是那种“艺术能做什么?”的无力感,当危机出现时,艺术仿佛是最先被抛弃的。但是否应该给艺术一个机会呢?

明年目前计划有两个个展,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杭州。加上明年博士毕业,肯定会非常忙碌,但想起展览就觉得充满了能量,希望自己能全力以赴的完成。


总还是要怀有期待,虽然理性地想,还是会有些悲观。展览更自由、频繁这点,在短时间就很难达到了。如果说怀有期待,希望看到更多有力量、和生活更紧密相关的牛的艺术展览,而不是仅仅还不错的展览。


图片

刘建华个展“形而上器”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2022年


刘建华:明年,我会参加4月7日开幕的韩国光州双年展,同时也会在佩斯首尔有一小型个展计划。6月在日本十和田市的现代美术馆会做个展,美术馆的建筑是西泽立卫设计的,建筑规模不大,都是白盒子大小不同的空间,满有特点的。


艺术的自由创作和发展氛围一直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更如此。艺术家需有长久耐力和敏锐度,在有限的缝隙中生存和工作。多元及自由是愿望,只有如此各自才会不断调整坐标,在叠加到一个厚度的时候,产生自身个体的裂变。而价值往往在置后的时空中才能感受到。


图片

刘唯艰个展“那人”展览现场

上海166艺术空间,2022年


刘唯艰:至于明年,只好安排自己的创作计划,至于社会性的工作(展览等)不好安排也无法安排,变数太多,还是把精力放在创作上现实一点。这些年生活节奏变慢了,有更多的时间回观内心和静观世界,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和创作思考,需要时间去慢慢实验和完成。


图片

“陆平原:诱捕烹饪,烹饪诱捕,我可爱的生活”

OCAT深圳馆展览现场,2022年


陆平原:今年特殊的环境,在艺术创作的执行上有一些影响,但这不是主要的。在心理空间和外部空间双重挤压下,我会更想去追问,我们与正在遭遇的“幽灵”到底是什么关系。


明年应该会比今年好吧,改变不仅取决外部的客观条件,急需改变的是心理空间,希望能看到更多拓宽心理空间的创作和展览。


图片


图片

上: 石至莹同名个展 展览现场

空白空间,2022年

下:石至莹 “化城喻”展览现场 

德玉堂,2022年


石至莹:希望明年的艺术环境能更稳定吧,不要再有开到一半就关闭的情况了,毕竟大家筹办展览和博览会都是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另外,由于这几年的疫情,运输各种情况,所以引进国外艺术家的好展览相对就少了,希望明年会陆续恢复吧,也很想看到一些特别棒的绘画展。


图片

王郁洋《雪人》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现场


王郁洋:明年是确实是值得期待的一年。疫情已经三年了,通过网络,自媒体,我们不是说不可以跟这个时代与时俱进,可以跟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美术馆画廊,和任意艺术家接触,但是缺少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如果你只是去看别人的作品,但是不交流,这是不够的。


明年希望很多国际艺术家的作品能到中国来展览,多看到原作,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可以拿更多的作品到国外去展览,也希望让更多的国际的艺术从业者或艺术圈儿,能看到中国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新的观点和新的看法,新的呈现。就像你跟朋友长久没见,见面那一刻是最美妙的。


图片


图片

文森·漆个展“山中不知年”展览现场

杜梦堂,2022年


文森·漆:过去三年所经历的事情在我心里留下了创伤,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下,许多活动被计划,然后被推迟,最后被取消,然后又被提上计划.....我真心希望我们能够再次正常旅行,并进行更多的国际合作。


关于明年,我的计划很简单,我希望这一次我终于能够在巴黎举办我的个人展览,并与我的家人久别重逢。


图片


图片

常设展“徐震®:登陆1.0”

没顶美术馆

2022年10月开馆


徐震:我希望明年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同行,不要继续退而求其次了,也好几年了,就算是幻觉也该换一个新的了。至于2023的计划,大环境的变化节奏已经到了以半天为反应的时间节点了。那就期待这种偶然性吧。


图片

张子飘个展“月震”

龙美术馆(上海西岸馆),2022年


张子飘:明年六月,我在纽约LGDR有个展计划。我想明年肯定会一步步回归正轨,展览会正常开,艺术活动也会更加频繁。我今年就没怎么看到过啥展览。我明年想多出几趟国,看看外面的展览。毕竟三年了,不physically(实地)出去看展览,即便有互联网,还是很闭塞的。



采访:一条艺术编辑部

编辑:陈幼然

责编:叶荔

艺术家按首字母排序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 一条艺术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