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佳缘,中国美术学院的起点为何在99年前的法国

发表于:2023-04-12 编辑:根泽

文/国美


编者按:今年4月8日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纪念日,浙江日报刊发专文,追溯了中国美院与法国之间的“世纪佳缘”。文中提及,法籍华裔画家司徒立先生将具象表现绘画引入中国,并与陈火法先生一道创立光达美术馆,为中西文化交流和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230412194227.jpg

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视觉形象

今天,法国总统马克龙结束在中国的访问。三天行程收获满满,为中法合作开辟新前景,为中国—欧盟关系寻求新动能。

今天,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5周年的日子。杭州西湖湖畔群星闪耀,一系列学术活动正式启幕。

好像看起来是不太相关的两件事,对吧?

但是有风君最近翻阅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史,有了重要发现——原来国美和法国之间有一段“世纪佳缘”。

国美建校才95年,他们的关系如何能追溯到100多年前,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且听我道来。



1924年,年仅24岁的林风眠等26位旅法中国艺术家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策划了史上第一个“中国美术展览会”。

这次艺术展有多成功?在《东方》杂志的报道中,林风眠被称作“中国留学美术者之第一人也”。这次展会也因此成为了那个年代振奋国人心的一次文化宣言。

蔡元培也正好在斯特拉斯堡。他看到了那个展,关注到了林风眠。


1933年,蔡元培题词“技进乎道”,载《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jpg

蔡元培题词


在最近很火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三楼,你也可以看到这段近100年之前的文字——由蔡元培写下的1924年法国斯特拉斯堡中国美术展览会前言。他发现“研究美术之留学生,以留法者为较多”,他感慨“其间杰出之才,非徒摹仿欧人之作而已;亦能为纯粹中国风之作品;亦且能与中国风作品中为参入欧风之试验。”

这批旅法学生的作品让他欣喜,他评价林风眠大幅油画《摸索》等作品,“得乎道,进乎技矣!”


林风眠作品_副本.jpg

林风眠作品


4年后,蔡元培邀林风眠回国组建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并担任首任院长,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

1928年4月8日,国立艺术院在杭州成立;今天,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95岁的生日。

很难想象,那一天,如果蔡元培不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会是什么样?

首任院长林风眠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上世纪初的巴黎,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交相辉映,俨然已是世界艺术的焦点。1918年,林风眠参加勤工俭学赴法留学,先后就学于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他的老师柯尔蒙是当时学院派的权威人物,林风眠在他的画室里学习了3年,深得西方经典绘画之精髓。上世纪80年代林风眠重回巴黎开个人展览,影响依然巨大。


林风眠-.jpg

林风眠


可以说,蔡元培为国美选择了林风眠,林风眠,为国美奠定了中西融合的道路,定下了“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理念。这四句话,至今仍刻在中国美术学院的门口。

在这样开放的办学理念下,到了上世纪30年代,这所新建的艺术院校人才济济,吸引了林文铮、吴大羽、蔡威廉、刘开渠、李超士等留法归来的艺术家,以及首位研究生导师法国人克罗多教授,他们传授的法国美术流派也影响着前来求学的学子。



到了20世纪中叶,第二代留法艺术家出发了。

“法兰西三剑客”,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当时,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三位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来到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朱德群和赵无极同一届,吴冠中是他们的师弟。三人毕业后,相继留学法国,成为了法兰西学院院士。他们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与西方抽象画法完美融合,作品备受世人追捧,屡屡拍出高价,因此得了个"法兰西三剑客"的名头。


三剑客_副本.jpg

法兰西三剑客”-右


他们将中国艺术带入了一种新的可能,艺术风格和对中西方艺术的理解至今仍切切实实地影响着中国艺术界。

1985年5月,赵无极受邀回到母校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绘画讲习班,来自全国八所美术学院的教师和浙美部分师生共27人参加。时间虽短,但这个讲习班对学院体制内的绘画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赵无极作品.jpg

赵无极作品


朱德群尽管从那时起就离开故土远赴并长住巴黎,但是始终没有忘记祖国和母校,他常常会给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寄颜料,八九十年代还多次到母校参加讲座。中国美院在巴黎的工作室开幕时,朱德群和赵无极都赶来捧场。


朱德群作品.jpg

朱德群作品


留学巴黎三年后,吴冠中毅然回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吴冠中从巴黎带回三铁箱画册,每次上课给学生们看一二本,并结合名作,讲解绘画的多样性,尤其是古今观念的转变,扩大他们的眼界。学生们难得看到这么印刷精美的名画,都兴奋极了。


吴冠中作品.jpg

吴冠中作品


不仅仅是“法兰西三剑客”,国美前辈们的精神依然关照当下。直到今天,中国美院南山校区的校园里还矗立着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三人的雕塑,这是跨越时间的致敬。


微信图片_20230412194325.jpg

中国美术学院蔡元培与林风眠雕像



文化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

上世纪80年代,国美来了一位法国人——万曼。这位旅法的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说着一口纯正的北京话。

这位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一直希望在中国创建一个东方壁挂艺术中心。最终选在了杭州。1986年,中国美院创立“万曼壁挂艺术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在万曼的指导下制作了多幅壁挂,谷文达的《静则生灵》,施慧、朱伟的《寿》,梁绍基的《孙子兵法》三件作品入选瑞士洛桑第十三届国际壁挂双年展。

在这之前,万曼用当时自己在国际艺术城期间创作的所有作品作抵押,在巴黎置换了一个工作室的永久使用权,供国美师生出国考察之用。

近些年,中国美术学院和法国的联系更为密切。2017年12月,中国美术学院与莱茵高等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致敬2018”项目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盛大揭幕。

这是一场特殊的展览。我们上文也说过了,在国美的校史上,斯特拉斯堡是国美诞生的起点。


微信图片_20230412194335.jpg

“致敬2018”项目在法国斯特拉斯堡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当时是活动的总策划人,他是这样定义这场展览的——“我们以林风眠继承者们的身份与斯特拉斯堡再续前缘,向当年的国美先贤致敬,向中欧艺术家们共同面对的未来提案。我们再次重访斯特拉斯堡不只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汇聚整个世纪的能量再次上路。”

再次上路。2019年起,中国美术学院•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合作培养艺术硕士研究生项目启动,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社交媒体上这个项目的相关介绍下,评论纷纷发出“国美等我”的呼唤。

姚瑶是南特跨界设计项目 2020级双学位学生,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未来希望中国和法国之间有更多艺术方面的交流,分享各自的艺术宝库,在思想上擦出火花。”姚瑶充满期待。


微信图片_20230412194349.jpg

南特设计联合学院


大师之后,国美学子也在各个领域多点开花,纷纷站上法国艺术界的舞台。

在马克龙访华团里,我们就发现了一位国美校友,1959年出生的沈远。毕业于国美国画系的她于上世纪90年代移居法国,是先锋艺术运动中的一员,她作为移民对身份和语言的探究变成了其作品中很重要的主题。她的丈夫黄永砯也是国美的校友,在法国同样很受肯定。

近年来,国美的年轻人也是佳作频频。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动画系2020届本科毕业生李泽昊毕业作品《海马》问鼎2021昂西水晶奖;2022年3月,中国美术学院动画系2021届硕士毕业生汤厉昊的毕业创作动画短片《大桥遗犬》(A Dog Under Bridge)斩获2022昂西动画电影节学生创作单元评审团大奖。 

国美和法国之间的缘分,就像是大时代中的一个缩影。回首过往,在一个世纪的风云际会中,中法两国的艺术与思想彼此交织,互为借镜。



——来源 | 浙江日报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