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

发表于:2023-12-20 编辑:晓钟

文/李君娜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1)

土山湾画馆资料图


2023年,正逢中国油画研究学术大年。九位中国油画先贤刘德斋、吴法鼎、颜文樑、陈抱一、李超士、王济远、吴大羽、周碧初、关紫兰分别迎来了诞辰周年。其中,刘德斋为诞辰180周年,吴法鼎为诞辰140周年,颜文樑、陈抱一、李超士、王济远均为诞辰130周年,吴大羽、周碧初、关紫兰为诞辰120周年。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经历重要的历史转型和本土化的探索,成为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2)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九位中国西画先贤,是中国西画教育的大先生,也是上海美术国家记忆的重要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们的艺术生涯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12月9日,“上海的大师们——纪念中国油画先贤学术报告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活动由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上海大学为指导单位,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市文联评论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主办,国家重大社科艺术学项目“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研究”项目团队和上海美术学院“都市艺术文脉工作室”承办。


海上九叶领诵“中国故事”


学术报告会的现场,亲见那些相关重要历史文献的展陈,仿佛打开“海上九叶书”,穿越时光,体验“上海的大师们”的“中国故事”。


上海美术学院3年前启动中国近现代美术交流文献项目,这是上海大学艺术类学科首个国家重大课题。论坛上,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重大课题首席专家李超作了《海上九叶书》的学术报告。“九位中国油画历史的前辈先贤,显现了诞辰的时间华彩,从180年到120年,在上海产生了历史人文的聚焦与共鸣。”李超说,“海上九叶书,宛若海上文脉记忆之书中的九页珍贵的段落。”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3)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在中国西画史上,不得不提的土山湾画馆,是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在1852年建立的范廷佐、马义谷工作室基础上,土山湾画馆于1864年(同治三年)创立,位于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地区。那些土山湾出品的西画教科书已沉睡百年,如《绘事浅说》《透视学撮要》等,形成中国近代最初西画专业体系的面貌。它们与当年土山湾画馆主任刘德斋主持相关工作密切相关,见证着土山湾作为“中国近代西洋画摇篮”“中西文化交流根据地”文脉之光。


中国第一位留法美术家吴法鼎,百年前归国之后,1922年至1924年,开始其在上海执教的历程。他与刘海粟等带领上海美专的学生赴西湖写生,运用杰出的学院派造型笔法,留下了带有雷峰塔背景的珍贵风景油画《初秋》。


颜文樑入学商务印书馆技术部学习美术,形成中国近代美术书局教育百年故事的缩影。其早期西画作品,通过来青阁等发行,在上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帆影湖光》《湖滨晚霞》《拥炉听雪》《柳溪夜泊》《沧浪濯缨》《天平初夏》等江南风景系列油画,展现写实造型生动而独特的诗意江南的传神之笔。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4)

法文版明信片,颜文樑《厨房》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作为中国现代油画的开拓者之一,陈抱一的西画创作、教学与研究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0世纪30年代陈抱一在寓居上海时期所作“近代美术之归趋如何”手稿,以及同时期限量发行的《陈抱一画集》,弥足珍贵,见证了他所生活的虹口地区作为上海近现代美术的“北区”文化地带,蕴藏着学术策源、文化集群与国际对话等“国家记忆”的丰富艺术资源。


留法艺术家李超士,百年之前活跃于南北艺术院校之间。1920年至1922年期间,上海美专亦留下其西洋画教育的身影。所作《雪景》(油画),别开生面,为《世界画报》于1927年5月出版。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5)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6)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作为第一届决澜社展览的参加者,王济远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西洋画教学以及中西画创作方面,多元化展现其在艺术交游中的传播力。1928年发行的《第三回王济远个人绘画展览会出品图目》,以及同道相关信札与手稿,见证了他所生活的卢湾地区,作为上海近现代美术的“南区”文化地带所蕴藏丰富的艺术资源。


百年前寓居上海的吴大羽,以“吴待”之名,留下了《日本五重塔》《蜜月之弹》《拾遗不昧者可风》《风景》等插图佳作,成为其1923年留法之前珍贵手笔,呈现他与启蒙之师张聿光等前辈,在中国现代美术“前夜”时期,所进行的尘封长久的现代美术的早期探索与实践。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7)

吴大羽(吴待)作

《世界画报》封面画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作为中国西洋画运动的重要代表,周碧初在20世纪30年代为画坛所关注。决澜社与默社等艺术社团的活动,以及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艺术院校的执教,逐渐使得周氏的中国式印象主义的油画之风得以传播。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8)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长期寓居上海虹口的关紫兰是20世纪前期中国第一代女性油画家的代表。1929年出版的张若谷编《女作家号》即是证明,她与方君璧、潘玉良、唐蕴玉、翁元春等巾帼画家一起,构成了中国西洋画运动前沿发展的美丽风景线。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9)

关紫兰作品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我们经常讲海派文化底蕴,这些人为什么选择上海?这就是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在李超看来,上海特有城市品格以及构建城市基因中,有着经济艺术教育一体化的生态。“这个生态按照文化的策源性、传播的跨界性、国际的兼容性、业态的时尚性,形成了综合的文化生态。正因为这个生态,九位先贤到了上海,才从地方性的画家,变成国家级的画家。”


中国西画教育大先生


在中国现代油画史上,一般把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樑、周碧初等称为第一代油画家,把他们的学生称为第二代。九位中国西画先贤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卓越代表,也是中国西画教育的大先生。


“何其有幸,九位中国西画先贤中有三位教过我。”上海美术学院原院长邱瑞敏回忆,“1959年,我进入上海美专中专部学习,颜文樑先生教我们色彩学、透视学。后来在大学,吴大羽先生、周碧初先生都亲临教导我们。”

不仅仅是邱瑞敏一个人的幸运,也是那个时代上海美术学子的幸运。“从上海美专开始,这些前辈艺术家中,包括吴大羽、周碧初、张树云、颜文樑、唐云、白蕉等一系列大师都在我们学校任教。”


先贤们的言传身教,成为邱瑞敏的宝贵财富。邱瑞敏说:“1970年代,吴大羽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学油画的人一定要到国外去看看大师们的原作,研究原作方能得以进步。”1980年代,邱瑞敏作为访问学者到了美国。“回国后,吴大羽先生托人叫我到他家里去一次。他还记得十几年前和我说的话。他说,那时我跟你说过,你到国外看了这些大师作品有什么体会?我们谈了整整一个上午。”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10)

吴大羽 


有一次在油雕院画院,邱瑞敏碰到吴大羽先生。“他在咳嗽,而且手绢里的痰有血。我说,吴先生,你应该赶紧到医院看病。他说:我的躯壳存在不存在不重要的,我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即使我死了,我的灵魂还在,我的精神永远在。”


创新与创造,不离开传统文化之魂


中国油画在融入民族血液过程当中经历了重要的历史转型和本土化探索。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说:“这些上海的大师们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先驱。”


九位先贤中,今年迎来诞辰180周年的刘德斋出生于1843年。巧合的是,1843年是上海开埠的时间。“中国油画作为文化的一个门类,成为折射时代的一面镜子。”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表示,今天当我们纪念九位中国西画美术大师的同时,更应该看到,这些美术大师们精深的传统文化根底。“正因如此,他们在拥抱西方文化成果的时候,才有那种自信和从容,也才有消化的能力,这对于今天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11)

陈抱一和夫人在画室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事实上,包括徐悲鸿和任伯年在内,都主张中西融合,改良中国画,任伯年更是这方面的先驱。而任伯年和刘德斋的交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刘德斋所在的土山湾画馆出版物。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蒋英指出:“土山湾画馆提倡本土画。各类文献显示,从刘德斋、徐泳青、哈定、张充仁一批中国西画家,逐步在各个领域进行本土画创作,对于海派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在周碧初外孙汪涛的儿时记忆中,外公周碧初只是一个沉浸在绘画海洋的老人。一直到周碧初百年以后,后人们开始逐渐梳理他的文献,“由此另外一个形象的外公出现了——一位勇于追求、善于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艺术家外公’,慢慢呈现在我们后人面前。”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12)

周碧初 


周碧初晚年在油画民族画上进行大胆探索。包括周碧初在内,这些艺术大师的创新与创造,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传统文化之魂。汪涛表示:“绘画技巧技法只是一种表现方式,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应该赋予特殊的精神和灵魂,也就是所谓的民族情感和气韵。画作的灵魂在于背后的思考,即所谓的品。外公周碧初理解的中国文化表达习惯是暗示,是朦胧之美之后的想象,是通过形状、色彩的变换来体现的一种神和韵。这是他留给他人的自我领悟。”


“周碧初先生曾经说,西方印象派借鉴东方的艺术,仍然是西方的艺术流派,所以我们东方借鉴印象派的同时,不能成为他们的翻版,必须立足于中国发展。他们那代人文化的身份或者文化的自觉是烙印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说。


为今天的艺术创作研究照亮前路


1931年1月15日至29日,王济远以旅欧画家身份在法都巴黎赛纳路白柳华画廊举行个人绘画展。当时展出的,主要是王济远中西融合的现代画。而中国画家的现代中国画,那时候对于法国大众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1931年2年26日的《申报》专门报道了王济远。文中这样写道:“中国画之特性和风格,几乎含有永久性神秘性的保留,这些特性和风格,为法兰西一般人所不知,尤其是现代的中国画。”“全是用一种富丽而又坚实的色调,表出他的天才活跃,把远东人的特性,都表出来了,如风景中的西湖,天光水色,波影横空,于抑中而见雄壮,花卉中的春花一束,于富丽中而沉默。”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13)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从“外来的画种”到“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在上海经历了什么?(图14)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马琳说:“欧洲展览和艺术传播不仅展现了王济远个人风格的创新和成熟,也在中西方艺术交流和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对推动中国艺术走向国际舞台,以及丰富和深化国内外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历史总是不断重演。当年艺术家,大师们,面对艺术的困境,面对的问题,其实我们今天也同样面对。”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认为,“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交流融合当中,当年的艺术大师们如何应对,坚持了什么观点,又怎样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初衷?我们研究展示过去的历史记忆,目的在于让这些‘上海的大师们’如夜空中熠熠发光的北斗星,为今天的艺术创作研究照亮前路。”



图片来源:土山湾画馆 资料图 主办方提供





——来源 | 上观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