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眸 | 申城艺术特展“井喷”说明了什么
文/李婷 范昕
海报
西岸美术馆的拉乌尔·杜菲大型回顾展“快乐的旋律”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分馆的“马蒂斯的马蒂斯”展上新没多久,上海博物馆的“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和浦东美术馆的“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展又前后脚拉开帷幕……如果用一个词形容2023年上海的收费艺术特展,非“井喷”莫属。
海报
上海市文旅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市美术馆的收费展览就有104个。从年头到年尾,沪上各类收费艺术特展一档接着一档,且出现了不少“大爆款”和“现象级”。比如,上海博物馆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在展98天接待了42万余人次观众入场参观,创下国内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的新纪录。“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在展期内吸引了40余万人次走进浦东美术馆,其中单日最高为6631人次,刷新了该馆开馆以来的客流纪录。
“之最”之外,更引人关注的是理念的更新:一是除了民营艺术场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国有大馆也纷纷加入举办收费艺术特展的阵容中;二是在莫奈、梵高、达利、毕加索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外,引入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略显陌生但艺术成就斐然的“新面孔”;三是在策展时融入馆方对于世界文明的思考和态度,让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互鉴更为主动、有效。
海报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升话语权
在申城众多收费艺术特展中,今年1月17日至5月7日举办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无疑具有着标杆意义。这是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首个通过自筹资金举办的收费特展,也是《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出台后沪上国有公共文化机构的首个收费展。展览还未开幕,就已经登上中国“十大热搜展览”榜首。在98天的展期里,参观人数、门票销售、文创销售皆创下了国内收费特展的最高纪录。甚至,展览对博物馆周边餐饮、购物、住宿、停车等服务的销量和人气带动作用也很明显。
海报
人气爆棚之时,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却意识到,这一次的展品全部来自英国国家美术馆,展示的全是欧洲绘画史内容,缺乏中西文化交流对话的格局与视野。“这不是真正意义上文化的成功。我们更重要的使命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升艺术话语权,努力让世界同行认可中国文博机构的研究能力和策展水平。”于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之后,上海博物馆决定举办“对话世界”的展览。“要对话而不仅是聆听”,除了要引进海外馆藏,上海博物馆也拿出自己的馆藏展出——中西方艺术同场的“对话达·芬奇”特展策划就这样启动了。这是一次艺术与科技、东方与西方的互相凝视,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和18件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同场陈列。展厅里,中式“花窗”呼应着意大利“拱门”,达·芬奇笔下最具东方神韵的女子与同时代明代画家唐寅画中的仕女隔空相望,仿佛中西方艺术家穿越时空对话。
海报
此前,在西岸美术馆的“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特展上,上海博物馆的文物瑰宝与法国蓬皮杜中心的镇馆之宝奇妙相会,牵引人们关注到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的“书画同源”何以在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中产生韵味悠长的回响。在业内看来,当八大山人与米罗同处一个时空,多方合力促成的这个展览为跨文化、跨国界、跨馆际的交流合作打开全新视角。同时,对于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样的比较视野也带来启示意义。
引入“新面孔”拓宽艺术欣赏维度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是,今年上海的收费艺术特展不断引入“新面孔”,拓宽艺术欣赏维度。久事美术馆的“白日梦——稚拙派艺术家的奇妙世界”特展,是备受毕加索推崇的稚拙派在中国的首展。稚拙派是由一群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素人画家构成,他们淳朴天真的绘画方式颇有感染力。
海报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分馆的“历史的结舌”特展,是德国观念艺术家托马斯·迪曼德中国首个全面回顾展。迪曼德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融合雕塑与摄影的创作方式甚为特别——制造纸模还原场景、拍摄纸模照片,最后把模型摧毁,让人印象深刻。
昊美术馆的“自性洄溯”特展,是德国最著名的表现主义艺术家之一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亚洲首个全面展览。这位艺术家在创作中深入探讨人性,其绘画甚至被比作“人类灵魂的山水画”,令人大开眼界。
西岸美术馆的“快乐的旋律”特展,则让大众认识了以传递生命愉悦著称的法国艺术大师拉乌尔·杜菲。这位艺术家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名头不亚于夏加尔、马蒂斯、毕加索等同代巨匠,以与众不同的现代主义体现了20世纪最为乐观的一面。
海报
并且,今年上海的收费艺术特展也从纯艺术领域向更多跨界门类延伸。
例如,上海图书馆首个收费展“环游地球80天——穿越150年世界奇幻之旅”,以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同名科幻小说《环游地球80天》为灵感,带领读者们顺着故事主人公福格的脚步重走世界,切身感受科学和经济如何推动人类的近代文明进程与发展。
海报
艺仓美术馆的“再次孟菲斯:设计革新1981-1985”展、久事艺术空间的“引领潮流七十年——意大利金圆规奖经典设计作品展”等,均投向设计领域;复星艺术中心的“隈研吾:五感的建筑”、久事美术馆群落的“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1900-1983)特展”等,均聚焦建筑领域;chi K11美术馆的“无央公园”展是连通当代艺术与音乐的跨界主题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展,融汇绘画、珠宝设计、摄影、电影、服装、建筑等门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展”,以千余件Vintage胸针呈现最“贴心”的艺术。
海报
一些中国本土的当代名家,也从特展进入了更多艺术爱好者的视野。上海东一美术馆的“繁花——金宇澄个展”、龙美术馆西岸馆推出的“张恩利:表情”展、“任重水墨丹青艺术展”,浦东美术馆推出的刘香成摄影展“镜头·时代·人”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在艺术评论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看来,收费艺术特展今年在上海的井喷,一方面折射出大众对于高品质艺展需求之旺盛。她观察到,申城的文化消费趋于成熟理性,包括艺展在内的很多文化产品只要品质足够好,人们就愿意买单。今年上海的收费艺术特展相较前几年,平均水准也的确高了不少。另一方面,这股潮流标志着上海的艺术展览正在接轨国际,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在很多国家,特展收费是普遍现象。当然,她也指出,高品质艺术特展的举办成本如今在全球都水涨船高,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这对策展、办展如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海报
对于收费艺术特展,傅军认为不妨报以更多的期待。一方面引进类特展应进一步促成与本土的交流、对话,不仅增加中国观众对于所展外国文化艺术的了解,也以对方作为一面镜子,更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另一方面,将中国艺术大师更好地推向大众,尤其是让曾经的“看不见”成为“看见”,并从中探寻出其艺术实践对于今天的启发。此外,希望能有更多观众对当代艺术特展产生兴趣,不断激发好奇心,不断拓展思维疆界,从而拥有更加开阔的文化包容心。
海报
——来源 | 文汇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