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僧之髡残|在过程中体验追求的快乐以达成人格的完善及其《黄山山水册》《茂林秋树卷》
文/苏讯
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在清初画坛上,他与石涯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溪”,与原济,朱耷、弘仁并称“四僧”。在当时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很大。
▲ 靳尚谊《画僧髡残》150×114cm 1999 布面油画
髡残(1612—1692年后),俗姓刘,出家后名髡残,字介秋(或作介丘、介邱),又字石器,号白秃、天壤残道者、石道人等。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县)人。
|削发为僧,云游名山大川
髡残生于明万历四十年,据说出生时其母梦僧人室,因此当他年岁稍长,知道自己前身是僧,就常思出家,20岁削发为僧后,云游名山。(关于髡残出家的确切年月,一直有争议。)
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1654年,髡残已四十三岁,他再次云游到南京,自从到了南京以后,生活安定,遂进入创作的高峰。他现存作品上的纪年,最早是
1657年,而以1660年后四年为最多。
|性格孤僻,勤奋异常
髡残的性格比较孤僻,“鲠直若五石弓。寡交识,辄终日不语”。他对禅学,有很深的修养,能“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者也”。髡残在南京时,除了与佛门弟子往来外,也与顾炎武、钱谦益、张怡等人往来,互以诗文酬唱;而他的画学,此时也已有相当的造诣,自成一家,受到周亮工、龚贤、陈舒、程正揆等人的推崇,使得他在当时南京的佛教界和文艺界都有很高的地位。
在南京他先后住在城南大报恩寺、栖霞寺及天龙古院,而在牛首祖堂山幽栖寺时间最长,共十余年直至寿终。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悔。”
髡残从事绘画,要比别人更艰难,付出更多的心力。他的一生都在受病痛折磨,这可能和他早年避兵桃源深处,遭到风寒侵袭有关。但他的壮志从未被消磨,一旦病痛稍减,就潜心作画,勤奋异常。
|晚景凄凉,绝笔嘱托
髡残正是这样一个自律谨严的人,他实际是在画画的过程中,体验追求的快乐,以达成人格的完善。髡残的晚景比较凄凉,他在给张怡的信中说:“老来通身是病,六根亦各返混沌,惟有一星许如残灯燃,未可计其生灭,既往已成灰矣。”
他预感自己生命之灯快燃完了,于是将生平所喜爱的玩物和古铜器分散与人,从此绝笔再不作画写字,并嘱托僧人,在他死后将遗骸焚化,投入江流之中。示寂后,僧人遵嘱函其骨灰投入长江边上的燕子矶下。一代大师,随着江河的流逝而消失了。
他死后十几年,有一个盲僧人,请工匠在燕子矶绝壁刻了“石溪禅师沉骨处”几个大字以纪念他。
|时人评价,人品笔墨俱高
髡残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画也为世人所瞩目。当时著名的文人兼大鉴赏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残的人品和画学,在《读画录》中为他写小传,谓:“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地……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
张怡在髡残的《仿米山水册》中是这样评价这位心灵相契的老友的:“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举天下言画,几人师诸天地?……此幅自云效颦米家父子,正恐米家父子有未到处,所谓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耳。”他认为髡残的诗,是写出了自己的性灵;髡残的画是直师造化,甚至比宋代米芾父子还好;髡残的佛学是直指本心,而没有出家人开堂说法的那种俗套。
髡残作品欣赏
髡残《黄山山水册》
髡残黄山山水册
髡残黄山山水册
设色纸本册页八开
丙午(1666 年)作
款识:
一、烟波常泛艇,石洞挂云瓢。不识此间意,何人咏采樵。石溪残道人。
二、画必师古,书亦如之。观人亦然,沉六法乎。石溪残道人。
三、游山忘岁月,屐舄自相过。风露零虚意,禅机静里磨。同来叩梵宇,遂此老烟萝。岂向人间说,林丘自在多。白秃。
四、万山屹立,下有清波。水竹之居,优游婆娑。鹿豕为群,泉石为邻。悠哉悠哉,乐此千春。石道人。
五、不去轩冕场,坐对峰六六。春夏百草香,风来自松竹。一卷梵王经,勿诮我白秃。若问幽栖处,结茆山之麓。石道人记事。
自题后页:丙午深秋,清溪大居士枉驾山中,留榻经旬,静谭禅旨及六法之微,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穷源,方能造意。然大居士为当代名儒,至残衲不过天地间一个懒汉,晓得甚么画来。余乡尝宿黄山,见朝夕云烟幻景,林木翳然,非人世也。居士遂出端本堂纸册数幅,随意属图,聊记风味云耳。居士当喝棒教我。石溪残道者合爪。钤印:电住道人、石溪、介丘
髡残《报恩寺图》真伪之辨
髡残《报恩寺图》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收藏的《报恩寺图》一直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石溪的一件极重要的代表作。北京画院理论部主任吕晓与原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学艺部原部长西上实便就《报恩寺图》真伪展开了精彩辩论。
原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学艺部原部长西上实:
西上实认为完成于1663年的《报恩寺图》是石溪的真迹无疑。首先,图中三方石溪的印章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石溪作品《仿大痴山水图》《山水图册》的印章完全一致;其次,《报恩寺图》的自跋虽比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入山图》简少,但内容合乎情理。其三,《报恩寺图》采用了王蒙的风格来表现,与实景有一定相似处,比如山门、琉璃塔和城墙的表现等。
北京画院理论部主任吕晓:
吕晓却持相反的观点。她认为,虽然《报恩寺图》从风格上非常像石溪,但画上的题跋与《入山图》相比,非常相似而稍略。她通过对比,认为《报恩寺图》因为删减造成语义不通,不合逻辑。而且题跋占据画面一半,构图压抑且书风与石溪典型书风不类。《报恩寺图》画在一座临江的山上,吕晓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报恩寺实际建在南京中华门外的平地上,该画与同时代中外画家笔下的报恩寺也有极大的差距。因此,她认为《报恩寺图》是一件极类石溪风格的赝品,而且还有好几件“双胞胎”。
髡残《茂林秋樹卷》
髡残《茂林秋樹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构景密实,用笔浑厚,风格源自元四家之黄公望、王蒙。全幅墨色清润,树石著淡赭、石绿,并用重色敷填夹叶,增添秋意。传世石谿作品多为巨轴,本幅手卷显得特殊。
髡残:十年兵火十年病,消尽平生种种心
文/舒讯
髡残是清初四大高僧画家之一,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髡残出家为僧后好游名山大川,所作画品,兼具了玄思和禅意,艺术上有一种傲岸的气度,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心怀故国情怀。
髡残:(1612—1692年后),俗姓刘,出家后名髡残,字介秋(或作介丘、介邱),又字石器,号白秃、天壤残道者、石道人等。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县)人。
《髡残精品集》
正版图书,八开精装
河北美术出版社
原价660,限时优惠价258
——来源:月雅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