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贤尺牍集》解密真实的明代上层文人生活
文/鲍平安
六百年前的明朝:
一个还没有
电话、电报、传真、视频、
E-mail、微信的时代。
当时的游子若是要向父母报平安,
离别的情侣诉衷肠,
友朋之间互致问候......
便要拿起毛笔写信,
以信传情。
|信札文化从何而来?
远在明代之前,中国的信札文化就已经十分成熟和发达。古人写信特别讲究礼数,如何具礼、称谓、祝颂,乃至书写格式和字体,都要遵循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些规矩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前辈或同侪习得,也可以阅读教人写信的书籍。
书仪的历史很悠久,据文献记载,汉魏时期已有书仪。在东晋,书圣王羲之也曾撰写过书仪,可见信札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明代出版的书仪也很多,明人的书信也严格地遵循着行之一千多年的惯例。
|明朝人有多热衷写信?
明朝人写信的频繁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发现中国的读书人很喜欢写信。他敏锐地观察到,中国人的“书面语言”和日常谈话中所用的语言差别很大。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一直把绝大的注意力放在书面语的发展上。他们的辩才也祗见于写作而不是口语。结果有时候甚至是住在同一城市而且很近的朋友,也是书信往返,而不见面谈话。
|当时怎样邮寄一封信?
讲究书面语的优美使写信和读信都能获得审美的愉悦。古代的文言信札,遣词造句通常很精炼,一个字,一个典故,可以蕴含很多的信息。明朝人有些短信,虽寥寥数语,但礼数齐全。在他们的案子上,放着信笺、毛笔、砚台,随时可以拿起笔来,写上几行。同城之内,请家仆送信(送信人被称为“使”“力”或“价”),收信人有时当即回信,托送信人带回。这样的往返,有时一天可以多达数次。
寄往远方的信件则要依靠官办的驿站了,幅员辽阔的大明帝国有相当发达的邮政系统。明代的交通虽比前代有相当的改善,但寄往远方的信,起码要经旬逾月方能到达。那时的通讯,空间和时间成正比,空间越远,一封书信寄达的时间就越长。山水阻隔,鱼雁难通,人们对远方亲友的信札总是引颈期盼。信到了,只要不是坏消息,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有些书信的第一页,写着“平安家书”四个字,使家人未读全信先放下心)。遇到战争,烽火连天,一通家书真可以抵万金了。
|信札文化一大特色是书法?
古代绝大多数的书札是用行草书写的,逸笔草草,性情流露,字如其人。捧读来函,看到那熟悉的笔迹,令收信人想象着千里外亲友的音容笑貌。因此,南北朝时有谚语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
利玛窦神父在中国传教期间,还观察到“书法这种艺术在中国比在欧洲更为人重视。”讲求书法是中国信札文化的又一大特色。中国最早的书法收藏,便是从尺牍开始的。汉代书法家刘睦的书札写得太漂亮了,病重时,他的亲戚兼粉丝——东汉光武帝刘秀也不放弃收藏他的书法的机会,居然专门派人请他在病榻上写几通草书尺牍。东晋时期,士大夫之间的书法竞技,也是以互通书信的方式进行的。
宋代以后,刻帖成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法书的重要手段,而尺牍也成为刻帖的大宗。还有人专门编辑信札的文本出版,明末清初的周亮工就刻有《尺牍新抄》。而有些学者和文人,在写信之际便已有传之后世之想,他们把写信作为著述。所以在一些著名学者的文集中,常能见到专门收录信札的卷帙。
|如何再现数百年的古代尺牍?
台北明民馆主人多年收集古代尺牍,是海内外古代尺牍的重要藏家。明民馆所藏明人尺牍不但数量大,而且有些信札相当稀有和珍贵。如陈献章、王守仁、罗洪先、焦竑、刘宗周、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等大儒和晚明复社的发起人、太仓二张(张溥和张采)的信札,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不同时期文坛祭酒(如王世贞、钱谦益)的信札也甚为难得。
除了这些博学鸿儒外,还有文徵明、徐渭、董其昌、八大山人这些大艺术家的信札。这些信札或反映闲适的幽居生活,或谈文论艺,或为国家的危难而焦虑,或述说着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由于人们对手迹书法的珍爱,它们得以幸存传世;又因展览和出版,从私域走入了公共空间。
《明代名贤尺牍集》
主编:何国庆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原价5000
特价3500
本书为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获第28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银奖,收录了稀见于海内外的明代先贤书法手札、尺牍,总计266人/329件,包括:
傅山
第一册收录学者、首辅、尚书、名臣、忠义5类,包括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傅山等共86人作品;
文征明
第二册收录吴门、东林、复社3类,包括祝允明、文徵明、陈淳、高攀龙、左光斗、顾梦麟、张溥等共83人作品;
徐渭
第三册收录书画家、戏曲家、文学家、文苑、域外5类,包括徐渭、董其昌、查士标、八大山人、石涛、屠隆、沈璟、王世贞、文震亨等97人作品;
顾炎武
第四册收录全329件尺牍释文、印鉴款识及人名索引。
《明代名贤尺牍集》收录的尺牍包括诗简、家书、拜帖、析产券、咨文、奏疏、军情塘报等文本,内容涉及交游、文学、书画创作、出版、饮食、官场文化等,面广量大,文人气息个性尽藏其中,真实的明代日常生活气息跃然纸上,胜于经筛选的诗文集。
如此集中选编明代名贤尺牍,也充分展现了自汉魏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书信文化即书仪之道,高度还原了传统中国文人的生活和交往方式。
本书特邀著名书画鉴定家傅申先生题签书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晓云女士任艺术顾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何国庆,浙江大学教授白谦慎分别撰写序文,台湾著名学者石守谦、杨儒宾、王耀庭撰写导论,两岸编辑团队历时数载精心编选,多件尺牍精品首次出版,填补书法史文献空白尺牍书疏,千里面目,名家荟聚,共析作为书法史形态的尺牍文化。
| 后记
人类的通信,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巨变。游子要给慈母报个平安,已不用再写信,只需打开手机。不过,往昔那种遥远的牵挂和怀念,也慢慢地淡了,越来越淡。
如今,当你收到一个信息,读罢随即删除;当你在瞬间发给几个人、几百个人甚至成千上万个人同样一个E-mail;当你用尺寸完全一样的纸张,打印出毫无观赏价值的E-mail时,你正和千千万万的人们一起,把手书信札送进历史。在通信变得如此方便、如此有效率、又如此没有美感的今天,赏读明民馆所藏明人尺牍之余,你或许会有这样的冲动:我要用笔给友人写一封信,在信封上抄好地址、贴上邮票,把它投入邮筒!
——来源:月雅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