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

发表于:2022-08-31 编辑:根泽

文/婵娟


德基美术馆改造升级后,围绕“跨越文化与时代的边界”使命宣言而构建的多展厅系统,正在有条不紊地陆续开启。不啻秉承中国古代、金陵特色、中国及国际现当代“三足鼎立”的展览和研究方向,持续扩展公共艺术项目,通过更加多元的方式介入公共空间,在历史、文化和商业交汇地的城市中以公共艺术点亮城市。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1)

德基美术馆展厅外部️

图片来源:德基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作为展览学术支持,集结全球十数位顶尖的跨学科与媒介当代艺术家及艺术组合,以科技、艺术与商业的媒合畅想未来。

而关于未来的多重叙事更是扩展到逐步扩大的公共艺术区中:经过⻓达一年的策划,艺术家王郁洋重新创作的作品《人造月》(直径达6米的“超级人造月”)作为首个 “中庭艺术家项目”(The Atrium Artist Project),将在德基广场二期巨大的中庭内启动。作为艺术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以“被看见的艺术事件”为邀,希望公众参与,共同见证艺术的诞生,并将在传统节日中秋节前夕“升起”在中庭上空,与天幕外无限天空中的月球内外呼应。


艺术家王郁洋作品

《人造月》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2)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3)

上:王郁洋,《人造月》(Artificial Moon)作品局部,装置,节能灯、金属骨架,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下:王郁洋,《人造月》(Artificial Moon),装置,节能灯、金属骨架,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01

/“超级链接”的公共艺术/


一直以来,德基美术馆将“如何与公众进行更好的连接”作为核心问题, “公共性”是贯穿于美术馆的展览与项目之中。从全球视野、当代语境、在地性文化表达出发,美术馆关注艺术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区环境发展、美术馆场域、建筑特色的结合,强调作品与空间、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关系,持续扩展公共艺术领域的探索路程。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4)

德基广场二期8F 德基文化区️

图片来源:德基美术馆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5)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6)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7)

德基公共艺术区

来源:德基美术馆


美国公共艺术理论家苏珊娜·莱西(Suzanne Lac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新型公共艺术”(new genre of public art)的概念,她指出“新型公共艺术不是传统陈列在公共空间的雕塑,而是以公共议题为导向,让公众介入、参与、互动、交流为主的艺术计划。其最终重点不在于是否创作出一个有形而且可以长久放置于公共空间的物件,而是形塑了一个无形的公共沟通场域,容纳多元差异的公共观点,以此,公共艺术再度把公共性交回到公众手里,创造了新的公共艺术及价值观与美学观。”

从全球美术馆的公共艺术项目诸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屋顶花园(Iris and B. Gerald Cantor Roof Garden)和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 London)的漩涡大厅(Turbine Hall)中,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多元化社会理想的展示样本。让艺术从学术的探讨中、让艺术从“白盒子”的展示中走出,让更广泛的公众在公共空间中参与到对艺术创作理念和实践的理解和沟通中。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8)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9)

德基公共艺术区

来源:德基美术馆

美术馆作为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往往承载着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与公共教育的多重属性,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文化与艺术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是被更多机构和馆方所重视的问题。于是在我国,我们看到近年来公共艺术不论是在美术馆、机构还是城市之中,都正在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们提供更多可能。

为公众提供易于进入的艺术场景,在参与中引发深入思考,通过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或是具有公共属性的艺术项目,形成一个对于当代议题的探讨现场,强调本我、自我和社会性之间的脉络性和思辨性,亦是德基美术馆正在思考和策划的。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10)

德基公共艺术区图

来源:德基美术馆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11)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12)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13)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14)

德基公共艺术区

来源:德基美术馆

基于对“公共性”的探讨,德基美术馆曾于2021年10月在德基广场二期8F的公共区域精选奈良美智、KAWS等7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所创作的雕塑和装置作品,试图构建一片可以引发大众共鸣的“童年花园”,亦提出“公共感性、社会审美”的总立意。其中“绿屋|橘屋”源于艺术家对于童年的追忆,甲壳虫和达维欧雕刻的濒危动物链接起生命与自然,唤起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重视,而多处水幕帘、水池与树木,则是对于艺术生命力的传承。

位于金陵主题展厅的首个展览项目“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以科技的手段触发公众的参与互动,以馆藏——清代宫廷画家冯宁所作的《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为蓝本,突破性地将新锐科技引入文物数字化中,成为全球首创“人物入画、实时跟随”的全新数字化尝试。


02

/首个“中庭艺术家项目”启动/


继德基美术馆去年推出公共艺术区后,今年首次于德基广场二期建筑体的中庭空间内推出“中庭艺术家项目”,将天幕以外的无限天空、美术馆的剖面空间、德基广场二期内的垂直空间以及所扩展和链接的空间,全部“聚合”起来。

从相对静态的展示到极具动态的公共参与,德基美术馆的公共艺术项目始终希望将无限的艺术可能带给公众,希望在这个每日以十万人计的公共空间中,与来往的观众形成一个可以“交流”的艺术理想现场。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15)

德基广场中庭图

来源:德基美术馆


The Atrium Artist Project “中庭艺术家项目”是德基美术馆在公共艺术中的一种实践。

中庭 / Atrium意指古老的建筑形态。在古代⻄方的罗⻢时期,中庭通常指中心庭院或位于教堂的入口前部带顶的回廊。而德基广场二期的中庭数以十万的人流量和超高的垂直空间成为公共艺术的立足之地,作为美术馆和公共空间的交汇点和连接点,知识、文化、 美学等要素在此相互渗透、相互重叠,它既是当今都市文化的主体与中心,亦是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

在人潮涌动的德基广场,公共艺术的介入将联结公共、大众和艺术,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精神场域。中庭艺术家项目将以独特的公共空间、丰富的美学交汇、多元的文化碰撞,让更多公众参与到艺术之中。经过长达一年的策划,“中庭艺术家项目”由当下炙手可热的实验艺术家王郁洋开启:他的作品曾于英国、意大利、沙特等多国展出,引发热烈反响,也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艺术家之一。

“探月”是艺术家王郁洋钟爱的主题,于2007年开始创作“月球”系列作品。作品《人造月》由各式各样日光灯管组成,在模拟夜空皓月的同时包含着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历史张力。

此次于德基广场中庭出现的“人造月”,是由两万五千个节能灯泡和金属骨架构成,是艺术家王郁洋为中庭空间全新创作,且迄今为止系列作品中体量最大的一件,亦是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每日数十万计人流的公共空间首次展出!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16)

《再造登月(之二)》The Moon Landing Program 2,王郁洋WANG Yuyang,相纸,120cm×140cm,图片由王郁洋提供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17)

“中庭艺术家项目”展览现场效果图,图片由德基美术馆提供


德基美术馆本次“中庭艺术家项目”,将以“造月、升月、亮月”的形式,在德基美术馆连通德基广场二期天幕和中庭的巨大垂直空间内,完整呈现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中庭艺术家项目”的推出,标志着德基美术馆对于公共艺术的愿景和创想再次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18)

《月20190810》THE MOON 20190810,王郁洋WANG Yuyang,布面油画,600cm×300cm,图片由王郁洋提供


2022年8月29日,“中庭艺术家项目”在德基广场二期负一楼启动,意味着一场当代造月神话在大众的瞩目下正式展开。上午,多片瓣球体组合完整;之后,艺术家王郁洋亲临现场为这颗“超级人造月”安装第一颗灯泡;直至9月6日,两万五千颗灯泡在九天内被安装完毕,这颗生长于数十万公众见证下的“超级人造月”得以完整呈现。中秋之际,“超级人造月”将“月升金陵”,于这座金陵古城中升起,呈现一场日月同辉的视觉盛宴。

在“中庭艺术家项目”的筹备阶段,为了能在数以十万人流量的广场中庭顺利升空,馆方邀请建筑学、工程学教授与建筑设计院专家莅临现场,对德基广场顶部结构做了全面的安全检测。经过多次精密的力学测算和反复的吊装实验,以确保“中庭艺术家项目”在安全的状态下以最好的效果呈现。

“超级人造月”这意象出现在南京不是意外之举。天文学一直以来是南京自古以来值得骄傲的一张名片,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里有着全国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天文科研和科普资源。

德基美术馆的公共艺术一方面守护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化,入画《金陵图》,月升金陵城,执着于“造梦金陵”。另一方面促使我们在宽广的社会生活中建立传统与当代的连接,推进传统文化与当代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用艺术点亮城市,艺术逐步深入城市生活,润物无声地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惠及更广泛的人群,成为形塑当代城市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19)

德基广场新街口俯拍视角️

图片来源:德基美术馆


德基美术馆位于“中华第一商圈”——南京新街口的首个展馆,充分利用与公众链接的空间地理优势,成为艺术世界、社会空间与更加多元大众的“超级链接”平台,让跨越文化与时代的艺术主题以开放的形态在此交流、汇聚与共享,启发更加大众化层面的参与,并将艺术之美真正地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20)

隈研吾以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活化石”之称的金陵纸伞为创作概念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21)

德基美术馆仙林馆设计俯视效果图,图片由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提供


此外,德基美术馆正在建设中的第二个展馆位于南京副城市中心仙林,占地上万平方米,由国际著名建筑大师隈研吾(Kengo Kuma)设计完成。该场馆以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活化石”之称的金陵纸伞为创作概念,将自然、建筑、人文与艺术相融合,打造出更加具有特色的空间与场域。届时我们会邀请艺术家在此翰林玉堂、湖光山色之间,打造更加符合场域特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让人与空间、自然与艺术于此共生。

未来,德基美术馆将持续扩展公共艺术项目,从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的公共艺术三大主要特征出发,关注城市发展、地域文化和人文生态,将公共艺术项目带进公共空间,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带来多元的观看和理解的方式,给观众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策展人

 Curator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22)

孙冬冬
当代艺术策展人、批评家与撰稿人

2009年担任《艺术界》杂志资深编辑;
2014年担任平丘克艺术基金会“未来世代艺术奖”全球初选评选人;
2014年—2018年连续担任华宇青年奖初选评委;
2022年担任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助理策展人。

他的工作主要聚焦于“后奥运时代”中国当代艺术情态与演变,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形象的构建。


策划展览主要包括:
联合策划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元境(意大利威尼斯,2022)、“ON | OFF 2021: 回到未来”(和美术馆,广东顺德,2022 )、“兴会:徐累的个展”(南池子美术馆,北京,2021)、 “现代的脉动 ”(宝龙美术馆,上海,2021)、“超凡与人间—苏新平与克里斯多夫勒布伦”(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2021)、“重蹈现实:来自王兵的影像收藏”(OCAT 上海馆,2019)、“我们的绘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6)、“两点之间,没有直线:胡为一”(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5)、“石青项目组织:腹地计划”(时代美术馆,广州,2015)、“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3)。


策展人语

借月之名


孙冬冬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

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电灯一亮,

就出现一个感知的世界。

电灯一灭,

这一感知的世界就荡然无存。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月亮,这颗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不知被地球上的我们举目仰望了多久。唐代张若虚就曾为此发出感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人类的文明记忆中,月亮虽然被赋予过太多不同的文化意象,但相通的是,她的阴晴圆缺始终映照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亦如英语中将尘世或人间命名为月亮底下(sublunary)的界域,提示我们与人间的一切,在寰宇之中是一个整体。

所以,在艺术家王郁洋这里,月亮拥有一个辩证的形象,在他围绕“月亮”建立的一系列叙事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个抽象化的球体,同时又各具殊相——例如他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人造月》,由各式各样日光灯管组成的球体表面,看似模拟夜空中的冰轮皓月,实则包含着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历史张力。在著名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看来,人工制造的工具或者说“媒介”,都意味着人的延伸,就像电灯对于电能的应用,它消除了昼夜之别、室内与室外之别以及地上与地下之别,并且丰富多样的照明早已是现代生活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以上这些无疑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现代感官经验,甚至可以说,它就是我们身处的人工环境,而这恰好是艺术家本人思考的观念锚点。

法国古生物学家勒罗伊-古汉曾说过,技术环境是人类群体通过技术物同化其环境,所制造出的一种技术化的人造外壳。与之对应的是,王郁洋的艺术从一开始就未在传统的“自然—文化”的人文主义逻辑下展开,正如《人造月》所提示的,日光灯管作为一种技术物,它的一端与现代化的技术环境相连,另一端连接着一个艺术世界,王郁洋像极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口中的“技艺人”,在反复的形式制作中领悟存在的意义。不过在这里,生命经验与技术经验被整合在“技术—文化”的语境之中——《人造月》的光并不来自宇宙,而是被想象成来自宇宙,它实际上是对技术物的某种“抽象”,它是否是一个反语修辞,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技艺此时的目的是为了将技术物从原有的技术环境中脱离出来,使得它不再是一种功利性的代具,而是转而成为一部吸收感官,制造时间的机器。

“世界不是自然的,但必然是历史的。历史是时间,以技术物为形式的沉淀赋予我们以世界”。当德基美术馆决定在公共区域演示安装《人造月》整个过程时,也就意味着作为一次排演行动,它必然会再次激活我们关于月亮所有的文明记忆。当它被点亮时,也许会像所有的仪式一样,人群中发出一阵欢呼,仿佛那一刻又回到了人类文明的初始,当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共聚,内心对于乌托邦的召唤重新降临在我们的身上。如果这是源于自然的启迪,那么媒介传来的就是一次来自远古的回声。




艺术家

 Artist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23)

王郁洋,1979年生于哈尔滨,200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他曾在广东美术馆、伦敦Massimo De Carlo 画廊、意大利佛罗伦萨 Novecento 美术馆、龙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举办个展,也曾参与2021年成都国际双年展——超融体,2020年UCCA 北京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香港/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仁川国际电子艺术节展、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德国之夜——文化交流展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家群展。2021年参加和美术馆「ON | OFF 2021:回到未来」。2022年参加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关于展览

南京德基美术馆|“超级人造月”将于中秋前夕在德基广场升起(图24)


项目信息:

德基美术馆首个“中庭艺术家项目” 

(The Atrium Artist Project)

王郁洋"人造月" 

(WANG Yuyang Artificial Moon)

2022年9月9日 启幕


地址:

南京市玄武区中山路18号

德基广场二期中庭


——来源|ArtAlpha艺术阿尔法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