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重磅发行!大师云集,解锁百年老字号的一手资料
文/荣宝斋
不久前,黄永玉先生创作了一幅名为《源远流长》的巨幅画作。
动笔这一年,黄永玉先生99岁;同样是这一年,荣宝斋也迎来了属于它的350周年纪念日。
这幅佳作,正是黄永玉先生为荣宝斋而作。
名称:《源远流长》
尺寸:144cm×364cm
释文:贺荣宝斋三百五十寿
湘西黄永玉作双荷于北京太阳城,壬寅五月九十八岁差半月九九矣,初识荣宝于癸巳年距今已六十九年,时光何其倏乎也。
谈起黄永玉与荣宝斋之间的翰墨情缘,早在1953年就开始了。
那时他还是中央美院的老师,受院长委托专门来荣宝斋学习木版水印技术,他以“小学生”的谦虚态度,拜专业人员为师,两个月的时间里不断学习,一直做到师傅们微笑点头。
由此,完成了被他戏称为“毕业论文”的木刻《齐白石像》与《阿诗玛》。
黄永玉木版水印作品《齐白石像》
记得那时黄永玉刚从香港回来,学习生活和饮食都感到烦躁,但在荣宝斋排队买饭,简单的窝窝头、大碗面、大白菜汤却能吃的兴高采烈;中午男女趴在办公桌椅子上睡觉的场面,也让他叹为奇观......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与荣宝斋不少工作人员的亲近,也成为了他口中一段“终生幸福的纪念”。
黄永玉在荣宝斋
黄永玉爱荣宝斋,感叹每次回去都像是“回家”,早在2006年,他就专门写过一篇名为《侃一侃荣宝斋》的文章,生动幽默的文笔下,描绘了他与荣宝斋的文化情网。
但因荣宝斋而起的文化情网,连接的,远不止黄永玉先生一人。
2022年 黄永玉先生在家中创作《源远流长》/黑妮 摄
从齐白石、张大千、溥心畬、黄宾虹,再到吴昌硕、徐悲鸿、傅抱石、关山月......
往来荣宝斋中的大多人,都是能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宗师级人物,他们与“荣宝斋”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据说,齐白石曾在自己创作的《虾》和荣宝斋木版水印复制品前打量许久,最后也没能看出哪个才是自己的真迹。
齐白石晚年的时候,清晨起床吃过早饭稍作休息,养养精神,走到画案前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有没有荣宝斋的订单?"
如果有,那么每天清晨白石老人的第一张画就是画给荣宝斋的。
齐白石在荣宝斋
闲暇时,齐老还爱在荣宝斋小坐,席间每次都备着时令鲜果与小吃茶点,后来齐老逢人就热情推荐:“要吃橘子到荣宝斋去买,他们那里的橘子好吃”。
次次甘甜,实属不易,一场美丽的“误会”也让荣宝斋对书画家的赤忱,展现的淋漓精致。
关于荣宝斋与一代又一代丹青巨擘的故事,一篇文章是说不尽也道不完的;而荣宝斋又是为何,能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去清晰有力地诉说整个近现代书画史......
我想答案,就在这本《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里。
今年,是古历壬寅年,公元2022年。
荣宝斋终于迎来了350周年的特别时刻:上溯到17世纪晚期京师外城的琉璃厂,那时它还只是一个以“松竹斋”为字号的“南纸店”,只卖些简单的文房用品,但沧海桑田,社会巨变,如今的荣宝斋,早已成长为了不起的“中国书画金字招牌。”
它是启功笔下的“艺术博物馆”、是王鲁湘眼中“一家不谢幕的殿堂级美术馆”、也是余秋雨那句“荣宝斋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中国故事”......
央视纪录片《荣宝斋》片段
是时候该有一本书,来为这个百年老字号,留存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与珍稀的书画记忆。
筹划一年,如今它终于面世。
全书共有23万字、76篇文章,大师云集,亲笔落墨,从荣宝斋的历史渊源、人物事迹、翰墨情缘以及收藏经营等各个方面,展开了详尽的介绍,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内页
老字号“不老”的秘诀是什么?这家民间故宫的历代掌门人是谁?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去看看业务科的大拿“韩老”给你讲荣宝斋当年的收藏故事,去听“大米”讲述“镇斋之宝”的收藏故事......
这里有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次在海外举办的书画展览,还有重量级复制品木版水印《韩熙载夜宴图》的印制故事……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内页
荣宝斋350年的历程,既是一部充满传奇的“断代史”,文化经营的变迁史,文人雅士的交游史,更是一部丰富的、线索清晰的近现代书画个案史......
它以“荣宝斋”为中轴主线,跨越了整整三个半世纪,并且经历了全然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一个阶段都精彩至极。
岁月的波光云影、时空里的人世浮沉,这一切,都将在一个新时代特别的机缘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
76篇文章,浓缩荣宝斋350年传奇历史
官方重磅发行,专享价122元!
01
圣手云集,神乎其技。
百年老字号为何这么牛?
说起荣宝斋,很多人脑海中通常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或是坐落在北京琉璃厂西街的百年老店,集聚文人雅客的艺术殿堂、或是广收珍品的“民间故宫”......但对其历史,可能不甚了解。
这个“一生要强”的中华老字号,其实早已走过了三百五十年的历史。
百年沧桑巨变,历经荣辱兴衰,却依旧能看见那三字金匾在闪烁荣光,成长为如今了不起的民族品牌。
荣宝斋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松竹斋”创立,它正是荣宝斋的前身。
直至清乾隆年间,其在琉璃厂一带都是颇具影响力的老北京“南纸店”——专门经营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
“南纸店”,则是旧时老北京人对这一类店铺的统称。
20世纪20年代北京荣宝斋南纸店
“松竹斋”不同于别的文玩店铺,它重点经营的是木版刻印诗、信笺之类,属于手工艺范围,这也是其特别之处。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松竹斋正式更名为“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的雅意。
央视纪录片《荣宝斋》片段
1933年至1934年间,鲁迅与郑振铎收集编著成《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后,找到荣宝斋委托其进行加工复印。
当两部笺谱印制成册后,立马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远传至海外,荣宝斋也因此名声大振。
《十竹斋笺谱》
但那几年时局动荡,战争频繁,根基深厚如荣宝斋,也濒临破产的边缘。
直到新中国成立,荣宝斋几经变迁:1950年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挂牌。1952年,荣宝斋成为国有企业,并以郭沫若题词“荣宝斋”为标准商号字样沿用至今,规模影响日益扩大,名人汇聚,海纳百川。
1979年荣宝斋受邀赴日本举办展览
在荣宝斋,从质量上乘的文房用品、书画经营、木版水印;再到拍卖典当、出版印刷、教育培训......百年中华老字号,绝不是虚名。
站一隅之地可遍览古今笔墨丹青,于方寸之间能体悟养性修心之道。
荣宝斋藏品
除了有形的奇珍异宝,其中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技”——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更是荣宝斋的“镇斋之技”。
1952年,荣宝斋试印齐白石的《白茶花》和徐悲鸿的《奔马》获得成功。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的胡愈之在赞扬荣宝斋雕版印刷复制品时,将其定名为木版水印。2006年,作为“活的文物”,木版水印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央视纪录片《荣宝斋》片段
木版水印源于中国明朝十竹斋胡正言所创造的"饾版拱花"套印技艺,根据画稿笔迹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设色的深浅浓淡等,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去依次叠印,力求逼肖原作,达到乱真的程度。
三道工序100多个步骤,印制出来的中国画几乎与真品无异,据说,齐白石曾在自己创作的《虾》和木版水印复制品前打量许久,最后也没能看出来哪个是自己的真迹。
20世纪50年代荣宝斋水印车间场景
走过许多寒暑,历经匠心打磨,1979年,荣宝斋印制了后世公认的木版水印巅峰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其更是被故宫博物院定为“次真迹一等”。
《韩熙载夜宴图》
木版水印对名画的成功复刻,不仅让艺术瑰宝拥有了更为顽强的生命力,也让更多人可以领略传世名作的神韵与风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肩负着新时代文化传承的使命,荣宝斋又先后雕印出了《虢国夫人游春图》《清明上河图》《敦煌供养人》等诸多艺术珍品。
张大千《敦煌供养人》/荣宝斋木版水印作品
齐白石书赞荣宝斋木版水印
从清代一间颇有口碑的南纸铺子,到如今享誉四海的民族文化品牌,历经风雨、砥砺沧桑的荣宝斋,已由一株新苗成长为参天巨树。
树高千尺,根在沃土。
荣宝斋的根脉,早已深深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有了更宽广深邃的时代意义,荣宝斋辉煌的350年,也是中国美术史重要的350年。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
76篇文章,浓缩荣宝斋350年传奇历史
官方重磅发行,专享价122元!
02
百年荣宝斋X艺术界大咖
350载传奇,皆在他们笔下
23万字、76篇文章,数位书画艺术界大咖集结于此。
雕刻历史,镶嵌时代,汇集了350载时代记忆的《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经历了长达一年的酝酿、撰写、筹集和编辑,终于在年末和大家见面。
很难有一本书,能网罗如此多的大师,去共同诉说他们与荣宝斋的时代记忆。而要诉说荣宝斋的历史,也没有什么能比来往于荣宝斋的学者、艺术家们,更有发言权。
他们提笔落墨,将自己与荣宝斋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历史渊源、人物事迹、到翰墨情缘以及收藏和经营等各个方面,展开了一次深度的探讨与研究。
如果想全方位的了解荣宝斋,有这一本就足够了。
整本书以荣宝斋新任掌门人赵东作为开端,郑茂达、启功、黄永玉、关山月、聂震宁、吴悦石、杨仁恺......
书画名家们抛开作品,化身温柔的讲述者,从如何与荣宝斋结缘,到学习、交往的趣事,在一段段动情的讲述中,艺术殿堂也变得鲜活可触。
启功,字元白,著名的教育家、传统文化大家、古典文献学家、文物鉴定家、书画家、诗人,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自14岁开始到荣宝斋,至93岁去世,启功先生在79年的时间里,一直与荣宝斋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题字书匾,还是画展作序,启功对荣宝斋总是有求必应,如此长久的友情,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启功先生
以下内容,来自《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中,启功先生的亲笔诉说:
“我尚在刚刚识字的时候,看见习字用的铜镇尺上两行刻字之下有“荣宝斋”字样,问我的祖父,得知是一个南纸店的名字,我虽不全懂得好在哪里,但那时的惊奇和喜爱的心情今天还记忆犹新。
南纸店所挂的字画,有一般书画家的作品,也有大官僚、老翰林的笔迹。后者这些人当然不是专为卖钱,实在因为他们和这些文化商店打的交道太久了,感情太深了,并且以自己的笔迹能在这里挂出为荣。“荣名为宝”的荣宝斋,就光荣地掌握着这样权威过了近百年!”
启功先生在荣宝斋作画
“我青年时从上学到辍学,年长后过着边教书边卖画的生涯,直到今天,都从来没有和琉璃厂中断过联系。
如果说书店是我的“开架图书馆”,那么荣宝斋便是我的“艺术博物馆”。我从它的墙壁上学到多少有关书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在它的座位间见到多少前辈名家,听到他们多少教导和鼓励。
从我开始到荣宝斋来,至今已54年了,这中间荣宝斋也经历了无限沧桑:社会动乱,民族灾难,纷至沓来,而它却屹然未垮。”
一部《北平笺谱》和一部《十竹斋笺谱》,既是鲁迅先生和郑振铎先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也是他们与荣宝斋关系的历史见证。
那时鲁迅先生酷爱传统艺术,尤其喜欢木刻画,夙好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笺纸,也关注笺纸艺术的命运。在1912年至1926年居京期间,他的无数次到访,也为荣宝斋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鲁迅/郑振铎
宣统末年,由于文人作画入笺,为笺纸艺术带来了清新的风格,但为时不久,又开始衰败,其传承更是命悬一线。
鲁迅、郑振铎以文学艺术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这在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艺术火花,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毅然担当起抢救这一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
郑振铎跑遍北京城,搜集到500多幅木版水印信笺的画样,鲁迅亲自选定320幅,交给荣宝斋印制,即为《北平笺谱》;翌年又委托荣宝斋翻刻了明代的《十竹斋笺谱》。
鲁迅 郑振铎 合编 《北平笺谱》六册 1933年
这两部书的出版和翻刻,耗费了鲁迅、郑振铎先生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从1933年到1936年,两人的书信往来将近100封,寄物22次,与郑会面19次......相信这些信物与会面,大多与这两部书有关。
二人为传统艺术奔走于京沪之间的故事,远不止这些,剩下的就留作悬念,由你亲自去这本书里见证。
每一段故事,都是荣宝斋在时代长河中的缩影,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它们同时具备了文学和历史文献的双重价值,对于想要了解名家生平事迹和荣宝斋历史进程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而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来讲,无疑也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有功德的事。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内页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
76篇文章,浓缩荣宝斋350年传奇历史
官方重磅发行,专享价122元!
03
日月风华,传奇再续
一本值得收藏一生的书
书籍封面为复古中国红,既有周年纪念的喜庆,又暗含着中国人的文化图腾与精神皈依,荣宝斋风雨350载,辉煌与坎坷都化作了最鲜艳的红。
16开大开本,阅读更畅快。
烫金大字低调沉稳,封面上的暗纹也内藏玄机:那是由知名艺术大师韩美林设计的“荣宝斋350周年纪念Logo”;
以“三”“五”和“〇”为视觉符号,“三”字以书籍为形,代表着荣宝斋在文房四宝领域的悠久历史传统;象形字“五”代表阴阳二气交织于天地之间,彰显着荣宝斋对中国艺术精神传承的使命担当;
最后一个“〇”,则寓意着圆满、永恒,寄望荣宝斋在未来薪火赓续、生生不息。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Logo
翻开这本纪念文集,一位艺术家或学者对应一篇文章,读起来并不会太吃力,文字引人入胜的同时,配图也足够丰富。
荣宝斋历任掌门人合影、荣宝斋四合院、木版水印车间、范曾先生题匾、荣宝斋珍藏画作如八大山人《仿董北苑山水图》、张大千《华山云海图》等......每一张都弥足珍贵。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内页
全书最后,还有数十张荣宝斋各部门员工的合影集,尽管都是陌生的面孔,却在风风雨雨中与荣宝斋共进退,一同昂首前行,助力荣宝斋勇立中国书画艺术收藏与传统文化的潮头。
他们,同样值得纪念。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内页
最后,你还可以凭此书去荣宝斋线下店铺打卡集章:那里有徐悲鸿的马、木版水印信笺、有知名书法家孙晓云先生的题字,纪念logo和一系列馆藏作品......
盖了章,也让这本纪念文集有了更丰富的意义,每每翻开,专属的记忆就此展开。
“以文会友,荣名为宝”
百年沧桑巨变之中,荣宝斋上演过太多书画艺术的高光时刻,也烙印着太多民族文化的璀璨记忆。
在荣宝斋350周年之际,真诚的希望这本《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能带你体会这个以诚为本的老字号——荣誉的过去与宝贵的未来。
《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文集》
76篇文章,浓缩荣宝斋350年传奇历史
官方重磅发行,专享价122元!
——来源 | 月雅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