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Vol.3: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

发表于:2023-01-12 编辑:晓钟

文/沪生


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Vol.3: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图1)

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

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

展期:2022.9.30 - 2023.5.21

展厅:2楼



展览“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正于浦东美术馆二层空间呈现近120件展品,囊括多种艺术形式。本次展览从全球角度重新审视了欧普与动态艺术,可以称得上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首创之举。来自不同时空的欧普与动态艺术,在浦东美术馆汇聚一堂,给观众们的视觉带来极大的震撼,这般体验势必要亲临现场才能获得最佳观展效果,把握住珍贵机会,来线下接受一场大型视觉挑战吧!


展览期间,小编将按照观展动线带大家走进展厅,一同欣赏亮点作品,探索欧普与动态艺术背后的精彩。上期,我们乘坐时光机器回到了1965年,来到了纽约MoMA现场,重温了一场名为“响应之眼”的欧普艺术视觉大秀,本期,让我们继续欣赏更多来自“响应之眼”的作品。


room 4


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Vol.3: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图2)

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Vol.3: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图3)

摄于展厅现场 ©浦东美术馆



往期推文

1

“动感视界”Vol.1:沿着彩虹的方向,一起寻访视觉艺术研究小组!

2

“动感视界”Vol.2: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上)



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Vol.3: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图4)



01

迷人的玻璃光影


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Vol.3: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图5)

上图左起三件作品来自拉里·贝尔

(1)《无题》,1967年,1972年购藏

(2)《无题》,1962年,1972年购藏

(3)《无题》,1964年,1972年购藏

摄于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


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Vol.3: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图6)

拉里·贝尔 《无题》

玻璃与木材,1962

1972年购藏 

© 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22


在洛杉矶生活工作的拉里·贝尔(Larry Bell)用作品反映了西海岸艺术家对光线和空间的共同关注。从光学效应出发,艺术家利用玻璃材料透明、反射、坚硬等属性,探索与空间的关系。


《无题》(Untitled,1962)的棋盘图案是通过从镜子上刮出正方形然后将其涂成黑色制成,而《无题》(Untitled,1964)的椭圆图案则是通过化学处理覆盖玻璃表面以切断某些光带制成。之后,贝尔放弃了有图案的立方体,以普通的玻璃立方体取而代之——如《无题》(Untitled,1967)中那样,他在立方体上涂了一层石英和铬膜。贝尔的这三件作品在展厅中的并置,清晰地展现出了艺术家“盒子艺术”的主要发展阶段,以及贝尔对光、反射和颜色的瞬逝特性的热衷。




02

同心圆创造旋转错觉


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Vol.3: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图7)

肯尼斯·诺兰 《旱》

布面丙烯,1962年

1965年购藏
© Estate of Kenneth Noland/VAGA at 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22


肯尼斯·诺兰(Kenneth Noland)以其色彩鲜艳的同心圆、人字形和条纹创作闻名。他是二战后“色域”绘画这一抽象风格领域最受认可的艺术家之一。本次展出的《旱》(Drought,1962)来自艺术家创作于1958 年至 1962 年间的“靶子绘画”系列,狭窄的色带凸显艺术家所寻求的旋转效果,通过在外围圆环边缘引入不规则的染色,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效果。这是一种纯粹的形式手法,诺兰对扁平形式和色彩的使用,刻意避免了任何叙事感或个人表达。


在创造旋转错觉的过程中,《旱》成为了诺兰所追求的强度在于视觉,而非情感的明证。作品原本悬挂的角度为“靶子”由外向内第四环中两处较大的白色缝隙分别位于时钟3点和5点的位置。1965年底,艺术家决定将画作旋转90度以改善画面效果,这些缝隙由此出现在了12点和2点的位置上,加剧了由轻微不规则而引发的旋转错觉。




03

从抛物线中感知能量


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Vol.3: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图8)

上图中间作品来自弗雷德·埃弗斯利 

《无题(抛物面透镜,独特的不对称中心)》

聚酯树脂,1975年

2021年由莉莲和乔恩·洛夫莱斯赠送(泰特美洲基金会)

摄于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


在成为艺术家之前,非裔美籍艺术家弗雷德·埃弗斯利(Fred Eversley)曾是一名航空工程师,他与国家级机构及主流航空航天公司合作,设计高强度的声学实验室,对抛物线的兴趣也由此建立。执着于抛物线这种唯一将所有形式的能量向单点聚集的形状,埃弗斯利持续研究能量、运动、空间、重力、时间、光与色彩,他的雕塑作品反映了其对能量作为物理性和形而上学力量的浓厚兴趣。


《无题(抛物面透镜,独特的不对称中心)》(Untitled (Parabolic Lens, Unique Asymmetrically Center) ,1975)这类作品探索了抛物线的独特属性——闪亮的表面和半透明的焦点使观者能够看到自身的映像和雕塑另一侧的物体,每一处都有不同的惊人效果。尽管没有参加展览“响应之眼”,但埃弗斯利长期参与“光与空间运动(Light and Space movement)”,与拉里·贝尔等艺术家一起开拓性地使用了新技术和新材料以测试视觉感知。




04

抽象且理性的曲线结构


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Vol.3: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图9)

上图左起第一件作品来自杰弗里·斯蒂尔

《曲线结构(Abakum)》 1972年

2007年由艺术家赠送

摄于展览现场,©浦东美术馆


杰弗里·斯蒂尔(Jeffrey Steele)是一位抽象画家。自从在巴黎偶然得见包括维克多·瓦沙雷利(Victor Vasarely)、马克思·比尔(Max Bill)和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在内的以几何抽象主义闻名的艺术家作品后,斯蒂尔深受启发,毕生专注于抽象创作。从他的众多代表作中不难发现,一种光学运动感在其精心策划与严谨把控下呈现在画布之上。


当步入空间4,观众的视线很难不被占据了一整面墙的三联画《曲线结构》(Curvilinear Structure (Abakum) ,1972)吸引。作品中不同颜色的曲线沿水平方向舞动,形式抽象,这正是艺术家希望在绘画过程中去除偶然性的典范之作——避开情绪与直觉。艺术家的每件作品都有着它自己的一组数学关系为基础,这些关系使作品中所描绘的元素成为一个统一又和谐的整体,与此同时,色彩浓郁的条带根据逻辑进程中产生的递增变化而重复。




05

非常尖锐,非常严肃


浦东美术馆 | “动感视界”Vol.3:乘坐时光机器去1965年的MoMA看视觉大秀(图10)

皮耶罗·多拉齐奥 《非常尖锐》

布面油画,1965年

1966年购藏

© DACS, 2022


《非常尖锐》(Very Sharp,1965)是抽象绘画大师皮耶罗·多拉齐奥(Piero Dorazio)极具辨识度的一件视觉效应艺术作品,它使用一定序列与规模下强烈且抽象的色彩,以打造严肃的感受。虽为抽象,但多拉齐奥的作品从未忽视细节与复杂性。


在《非常尖锐》中,艺术家首次使用深底色,作品在维系其通透轻盈感的同时,以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媒介本身的特征。一系列色条被排列在深蓝的背景上,与之融合交织,为二维平面创造出运动感与节奏感。在空间、光线、结构和色彩的共同作用下,坚定有力的笔触引发了对三维空间的深度感知,也引发出复杂的情绪。




更多展览“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的作品赏析,请持续关注微信公众号“浦东美术馆MAP” 期待下期介绍!目前,浦东美术馆内另有“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乐趣与智慧——意大利当代设计”、“徐冰:引力剧场”正在同期展出。一票纵览四展,快来MAP享受一场艺术的饕餮盛宴吧!





——来源 | Tate、the Guardian、相关艺术家官网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