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 | 宋拓十七帖
书/王羲之
《十七帖》传世刻本大致分为三个系统:
其一,相传南唐李后主得贺知章临本《十七帖》,将其置于“澄心堂”并刻帖传世。 称“贺监本”或“澄心堂帖”本,此本早佚,后世时有伪托。传《淳化阁帖》所收,即为“贺监本”。可见早在北宋初年,《十七帖》的真迹及官本响搨底本就已经难觅踪迹了。
其二, 唐人临摹本,北宋魏泰据唐摹翻刻之“硬黄本《十七帖》”乃此系传世最著名刻本。而唐人《十七帖》临本墨迹,尚有大英图书馆所藏敦煌出土《瞻近》《龙保》二帖残纸及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旃罽胡桃帖》残纸可资参考。
其三,为唐时弘文馆摹勒《十七帖》, 世称“馆本”或“敕字本”。此本帖末有一 “敕”字草书,“敕”字下刻“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十九字。 北宋末期重要的书学理论家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言此本为 “先唐所刻,右军笔法具存,世殊艰得”。
《旧唐书 · 卷八十 · 褚遂良传》记载:“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 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可见在太宗朝,褚遂良是皇帝最为信任的 “王羲之书法鉴定权威”。
所以,一般认为经过褚遂良所审定的“馆本”《十七帖》 最为忠实的保留了王羲之草书的原貌,导致此本历代翻刻不辍,流布最广,其中精品更成为了书家手中的“秘籍”。
“文徵明朱释本《宋拓十七帖》”帖尾有“敕”字,并“僧权”二字不全,是公认的最佳“馆本”之一,此本以白麻纸擦拓,簾纹清晰,墨色沉厚,向以气韵生动为世所重。正如文徵明跋文中所言: “此帖(《十七帖》)自唐宋以来不下数种,而肥瘦不同,多失右军矩度。惟此本神骨清劲,绳墨中自有逸趣,允称书家之祖。晋人笔法尽备是矣。”
更加珍贵的是, 文徵明朱释本《宋拓十七帖》文全无阙,唐刻宋墨,递藏有序,题跋满卷,朱印累累, “诚希世之珍也”。
——刊载 | 长三角美术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