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初编)》出版:梳理从内府大臣到民间藏家书画目录
文/ 徐翌晟 宗和
近日,范景中、陆蓓容编著的《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初编)》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初编收录中国古代重要、稀见书画稿钞本10种,精选版本,原貌影印,每种冠以解题,其中有大量未挖掘材料首次披露。
“初编”选目包括清内府主要收藏目录的《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续入字画》钞本,清朝重臣曹文埴、曹振镛及翁心存、翁同龢的书画藏目,以及明清重要私人藏家、鉴赏家宋荦、法式善、金黼廷、沈铨、张丑等人的书画著录。其中有不易得见的私家藏目,也有艺林名著的稀见钞本,涵盖从内府、大臣,到民间私人藏家的书画目,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明清书画收藏的面貌。在文献流传过程中,原初写本常常面临少见甚至失传的命运,《丛刊》旨在整理与出版这些珍贵而稀见的稿钞本材料,在文献学的视角上推进今人的认知。如清内府钞本《乾隆二十六至二十七年续入字画》,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从前未有大规模流传。其中著录作品在主要清宫藏品目录和今日公开的故宫博物院藏品目录中都少见记载,《续入字画》一类目录,正可以补清内府藏品之缺。如曹氏父子的家藏《书画目录》中有许多御赐之作,呈现了朝廷重臣的收藏面貌,体现出个人收藏的政治性。相比之下,翁氏父子书画目录中的近人之作尤多,是观察晚清士大夫收藏和时代风气的重要材料。
又翁心存《陔华吟馆书画杂物目》,实际为其赴京任职期间的行李清单,书中夹有的书单、船钱单片、“托带信件”清单等细节,都将有裨于晚清的社会史研究。而宋氏家族《授研斋鉴藏录》记录的画作售价,则有助于了解清代书画的流通情况和藏品的散逸轨迹,是为收藏的经济因素。
清人沈铨的《读画记》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收藏趣味,清末金黼廷《观澜阁书画题跋录》体现了江南人士的收藏趣味,是为收藏的地域性因素。
凡此种种,都构成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文献与实物,应当是书画史研究的“两条支柱”,而长期以来的书画研究中,陆蓓容说过,“所谓文献与实物的‘互证’,常常只是在已知的领域内做证明题,提供的新知识非常有限”。而通过保存的文献,历史研究可以突破实物存亡的限制,探查藏品的整体面貌。
从实用意义上而言,《丛刊》书目中对书画藏品的细致著录,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书画流传材料,是书画收藏的重要工具书。如《曹文埴家藏目录》记载了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王仲玉《陶渊明像》,传世不止一本的管道昇《紫竹庵图》、陆治《天池石壁》等。
金黼廷《观澜阁书画题跋录》中今可见于公藏者,如上海博物馆藏沈周 《西山云霭图卷》、文嘉 《曲水园图卷》 ,南京博物院藏王鉴《仿古山水图屏》、奚冈《云峰晚翠图卷》等。
沈铨《读画记》中则有陆广《丹台春晓》,曾为高士奇旧藏,后归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石涛《溪南八景》图册,今藏上海博物馆;文徵明《剑浦春云》,今在天津博物馆。《丛刊》的出版,无疑会为今后的书画收藏研究带来更多的便利。
范景中、陆蓓容主编,10种内府私家藏目珍本首次公开集结出版
古代书画的研究、鉴赏,离不开其作品本身。然而存世作品数量有限,且真伪杂糅,即使是较为可信的作品,也存在着割配、改添、挂名等复杂情况。因此,在书画鉴定时,具有可靠性的书画文献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它们记录了古书画鉴藏、传递、品评等信息,为书画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依据。在这其中,稿钞本更加珍贵。它们私密、未经刊刻、复本较少,保存至今极为不易。将这类稿钞本集合出版,不但可为书画研究提供更多原始的文献依据,对珍稀文献的保护和传播也具有积极作用。集合各机构珍藏古代书画文献稿钞本——《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初编)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面世。《丛刊》特邀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学者范景中,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陆蓓容担任主编,进行甄选书目和撰写解题。每刊均为原貌影印,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出版。
重要藏家藏目集成
明清时代收藏缩影
“初编”所收家藏书画目的原著者,均为研究明清收藏绕不开的人物:曹文埴、曹振镛,翁心存、翁同龢,宋荦、宋韦金,法式善,张丑……
如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家藏书画目。父曹文埴,清代乾隆年间的重臣,官至户部尚书,身后谥“文敏”。子曹振镛,历乾、嘉、道三朝,历任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又晋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卒后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曹振镛像
《书画目录》(曹文埴家藏目)书影
《书画目录》(曹振镛家藏目)书影
另一对父子翁心存(《陔华吟馆书画杂物目》)、翁同龢(《丁丑暂假检书画记》),亦是晚清名臣。前者历任诸部侍郎、尚书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赠太子太保,谥“文端”。后者历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谥“文恭”。当代著名收藏家翁万戈是翁同龢的后代。
如果说曹氏父子的收藏体现了朝廷重臣的收藏面貌,翁氏父子书画目录中则以近人之作为重,可见晚清士大夫收藏之品位、风气。
“两代帝师”翁同龢像
《陔华吟馆书画杂物目》书影
《丁丑暂假检书画记》书影
法式善,乾隆时期重要的收藏家,原名“运昌”,乾隆赐名“法式善”,满语意指“奋勉”。他是唯一参与编撰武英殿本《四库全书》的蒙古族人。《丛刊》中收录《存素堂书目》《诗龛藏书目录续编》《诗龛书画录》,为法式善自定誊清稿本。
《诗龛书画录》书影
清初著名藏家宋荦(1634—1713)收藏甚富,名作亦多。其藏品多被其孙宋韦金继承,《授研斋鉴藏录》成书于乾隆时期,著录者是宋韦金的后人。宋荦的书画收藏远有宋徽宗题签王维《伏生像》、徽宗《竹禽图》、王诜《渔村小雪图》,近有“明四家”“清初四王”等诸多名家之作。《授研斋鉴藏录》的写作历几代人而成,在反映收藏的长期发展趋势上尤有价值。
禹之鼎《西陂授砚图》中宋荦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授研斋鉴藏录》书影
大量私藏非公开资料
首次披露面世
《丛刊》收录的书目,有不少是从前未经大规模披露的私家内容。
如《乾隆二十六至二十七年续入字画》为清内府钞本,首页钤“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北京图书馆藏”两方印,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未有大规模流传。
《乾隆二十六至二十七年续入字画》首页
清代宫廷藏书画目录,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为最,而两种目录的初编完成于乾隆九至十年(1744—1745),续编的编纂则要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二十六至二十七年续入字画》所录正在二者之间。对比后发现,书中记录的二百三十余件书画作品,《石渠宝笈》续编、三编中同时择入的数量不多。
一方面,这些作品在主流目录中鲜有记载。另一方面,它们一直深藏于宫禁,至民国年间点查清宫旧藏时大体尚在,却往往不见于今日公开的故宫博物院藏品目录。由此可见,乾隆间内府收藏的书画规模,实际上远超今日公开著录之数,《续入字画》一类目录,正可以补清内府藏品之缺。
私人收藏,又如“初编”所录的曹文埴、曹振镛家藏书画目录。作为清代重臣,父子二人的收藏不少来自帝王赏赐,也有诸多同僚、友人之间的应酬之作。因为政治身份,他们的书画目录格外“低调”,不见于公开刊刻的书画著录。国家图书馆所藏曹振镛家藏书画目录,不题书名、作者,也没有序、跋及收藏之印。这些材料的发现和影印,是我们了解乾隆及以后重臣收藏书画情况的有益补充。
《书画目录》(曹文埴家藏目)所记御赐书画
实用收藏工具书
存世书画流传依据
《丛刊》书目中对书画藏品的细致著录,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书画流传材料,是书画收藏的重要工具书。
如《书画目录》(曹文埴家藏目)记载了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王仲玉《陶渊明像》,传世不止一本的管道昇《紫竹庵图》,以及陆治《天池石壁》等。
金黼廷《观澜阁书画题跋录》中今可见于公藏者,如上海博物馆藏沈周 《西山云霭图卷》、文嘉 《曲水园图卷》、南京博物院藏王鉴《仿古山水图屏》、奚冈《云峰晚翠图卷》等。
沈铨《读画记》中则有陆广《丹台春晓》,曾为高士奇旧藏,后归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石涛《溪南八景》图册,今藏上海博物馆;文徵明《剑浦春云》,今在天津博物馆。
王诜《渔村小雪图》故宫博物院藏
陆治《天池石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沈周《西山云霭图》,上海博物馆藏
稀见稿钞本文献
补全历史原貌
文献有常见、稀见之别。一般而言,著述比杂录易传,刻本比稿钞本易见。简单理解,稿,即作者原笔,钞,即他人抄录。
以书画史中著名的常见著作——张丑《清河书画舫》为例。研究表明,此书现存的版本有十一卷、十二卷、十二卷补遗三种。其中十一卷本是原书初稿的清初钞本,十二卷本由张丑自行修订,最初也以钞本流传,十二卷补遗本则是乾隆年间综合前二种编辑发行的池北草堂刻本。
乾隆间的学者厉鹗曾有“《书画舫》近时传抄颇多”之感慨。一本书在流行之后,在从钞本走向刻本、形成不同版本的过程中,衍变不可避免。原初写本逐渐少见甚至失传,却有着重要文献价值,不仅记录着作者的本意,也和其他版本一起体现出有关书画知识的增长。
今天易见的《清河书画舫》版本中,四库全书本刊刻自十二卷本,通行的整理本则以十二卷补遗本为基础。因而相关的研究论文,所参照的也多为十二卷本或十二卷补遗本,直接引用张丑原书十一卷本的几乎没有。这种现象的普遍,不可不说是一种遗憾与缺失。
《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旨在整理与出版这些珍贵而稀见的稿钞本材料,在文献学的视角上推进今人的认知。
本丛刊影印《清河书画舫》
国家图书馆藏清钞十一卷本为底本
收藏史、社会史的一手资料
《丛刊》“初编”所录书目内容丰富、涉及甚广,细细读来可以发现许多或重要、或细微的史料。
依旧以曹氏父子家藏《书画目录》为例,作为皇帝近臣投身收藏,未必全出于爱好,也可能出于“工作需要”,体现出个人收藏政治性的一面。同时,由于藏品中包括御赐之物,它也有助于观察出入宫廷的书画流通现象。将父子二人的藏品目录合观,可以对家族收藏、书画作为家族财富的面貌、官商结合的家庭如何分家等问题有进一步的认知。
宋氏家族《授研斋鉴藏录》记录了不少画作的售价,有助于了解清代书画的流通情况。编著者陆蓓容指出,宋家曾在同一年低价出售了一批上等画作,很可能是遇到了生活上的困难;而在当时,王翚等公卿画家的价格反而高于前代古迹。宋氏的家族递藏,也向我们展示了家族衰败后,藏品的散逸轨迹和衰落氏族的普遍命运。
《授研斋鉴藏录》记壬午卖画
《授研斋鉴藏录》记文徵明小楷卖五十金
另如翁心存《陔华吟馆书画杂物目》,写作于翁氏自常熟启程赴京任职期间,书中所录,也多为行李清单。书中还夹有书单一张,船钱单片一纸,以及数页“托带信件”清单。这样一些吉光片羽,亦有裨于晚清的社会史研究。
而清人沈铨的《读画记》反映了乾隆时徽州地区的收藏趣味,清末金黼廷《观澜阁书画题跋录》体现了江南人士的收藏趣味,二者皆有助于我们理解收藏的地域性因素。
《陔华吟馆书画杂物目》物品清单
《陔华吟馆书画杂物目》所夹书单
《陔华吟馆书画杂物目》所夹船单
《陔华吟馆书画杂物目》“托带信件”清单
书画史的意义:
图文互见的研究
《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的学术研究价值,首先是在书画史上,促成了“图文互见”的研究。
文献与实物是书画史研究的“两条支柱”,而长期以来的书画研究中,“所谓文献与实物的‘互证’,常常只是在已知的领域内做证明题,提供的新知识非常有限”。
如陆蓓容所言:“假如藏家谈论书画的私人著录或笔记得以保存,意味着我们可以跨过实物存亡的限制,探查某人在某一时间节点上的藏品整体面貌,进而综合地理解并说明其选择。假如我们甚至拥有此前、此后的若
文献材料,更可排比观之,尝试构建一段时空中的历史背景,以价值观的变化为线索,合理地反思、审视与重建现行的叙事逻辑。”
《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的出版愿景,就是建立起文献与图像“知行循环”的基石。
参考书目
《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初编),范景中序、陆蓓容撰各书目解题。陆蓓容:《文献与中国书画史研究》,《美术大观》2022年第11期,68—74页。陆蓓容:《国家图书馆藏<书画目录>与曹振镛的旧藏——管窥清代书画鉴藏史》,《美术研究》2016年4月,71—74页。陆蓓容:《<授研斋鉴藏录>与宋荦的旧藏——管窥清代书画鉴藏史》,《文艺研究》2014年第11期,137—144页。韩进:《明代书画学著作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0年8月。
——来源 | 新民晚报 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