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历时八年填补学术空白的鸿篇巨著《中国画院志》首发
文/孙永
《中国画院志》(全套8册)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是浙江省第二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它是首次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宫廷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主办的画院的发展脉络,采用方志的体裁呈现中国画院历史,也是浙江省文化艺术界首次组织全国专业力量编撰全国性的专志,是浙江省对全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为浙江承担全国性专志编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彰显出浙江省作为中国画重镇的综合实力和学术高度以及勇做文化发展弄潮儿的魄力和担当。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
《中国画院志》
总 述ZONGSHU
中国画院体制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它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有现象,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特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画院体制,它的孕育、萌芽、发展演变推动了中国绘画的历史进程。
一
中国画院体制源远流长。在古代社会,中国画院体制的机构设置主要以宫廷画院形态呈现。宫廷画院制度的起源、发展、确立、完善、演绎的进程大体是:滥觞于先秦,孕育发展于秦汉至隋唐,正式确立于五代,制度完善于宋代,元明清继续演绎前行。先秦时期,周代百工中的画、缋二工,专职为王室服务,为王室御用艺人,承担着宫廷美术创造的任务。汉代曾在少府下设黄门署长、画室署长,这是有关宫廷对画师设置专属官职的最早文字记录。汉灵帝还曾设立鸿都门学规范宫廷绘画的创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期,宫廷绘画获得较大发展,曹不兴、张僧繇、蒋少游、杨子华、陆探微等都是著名的宫廷画家。唐代帝王喜好书画,尤其是唐玄宗,据《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时“始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三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以宫廷绘画为主要形态的唐代绘画,蔚为大观。
2016年5月5日,第一次《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
五代,地处长江上游的蜀地,后蜀孟昶于明德二年(935)创设翰林图画院;地处长江下游的金陵,喜好文学艺术的南唐中主李璟也设翰林图画院。翰林图画院的设置,为中国绘画有正式画院之始,标志着宫廷绘画的发展进入到新阶段。蜀地与金陵成为当时中国的两个绘画中心。以蜀地为例,据统计,五代名画家 92 人,其中 30 人在蜀,占了三分之一。金陵人物画家有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山水画家有董源、巨然,花鸟画家有徐熙、徐崇嗣。董源被称为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创始人,徐熙被称为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创始人。
第一次《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座谈会现场
北宋设立翰林图画院,罗致分散在各地的画家,如后蜀黄筌父子、南唐周文矩、后周郭忠恕等都被征召入内,使得翰林图画院一开始就有了雄厚的实力。画院机构设置完整,考核体系完备,由帝王直接控制,所征召的画家也都经过严格的考核,尤其是宋徽宗以古人诗句命题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成为画史经典。宋室南渡,绍兴八年(1138)以临安(今杭州)为行在所。朝廷在今杭州南山万松岭设立画院,史称南宋画院。自创建到元灭宋,南宋画院存在了 100 多年。据清朝厉鹗《南宋院画录》收录,画院画师有 96 人。画院的专职画师们记录和描绘当时的社会状态和皇家生活,或专门创作宫廷收藏的艺术作品。宋代画院规模之大、作品之多,以及作品品质之高、意境之美都创中国古代宫廷绘画之最。画师们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夏圭的《西湖柳艇图》、李嵩的《西湖图》、陈清波的《西湖春晓图》、叶肖岩《西湖十景图册》等一直流传至今。
第一次《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座谈会现场
元代基本废除宫廷画院这一机构,不设专职画院。参与绘事的宫廷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宫廷秘书机构,如翰林兼国史院和集贤院;二是鉴赏、收藏机构,如奎章阁学士院和秘书监;三是宫廷专职绘画机构,如将作院下设的画局等。此外,文人画在元代大发展,并进入宫廷为皇家服务,例如赵孟頫、柯九思等;在题材上,墨竹画开始成为宫廷绘画的一部分,创前代之所未有。
第一次《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座谈会现场
明代设有画院,但与宋代画院建制不一样。明代供奉内廷的书画家,大多活动在文华殿、武英殿、仁智殿三殿。文华殿主要是善书者供职在此,画家很少;武英殿是朝廷储备书画之处,在此供职的画家较多;仁智殿有大量的画家、艺匠从事创作活动。由于明朝初年的几位皇帝喜好南宋院画风格,故以戴进为首的浙派画家进入宫廷,浙派画风于是完美地融入宫廷画风之中。
第一次《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座谈会现场
清代宫廷不设翰林图画院,但仍有画家活动的专门场所——如意馆。据《清史稿》记载:“清制,画史供御者无官秩,设如意馆于启祥宫南,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装潢帖轴皆在焉。初类工匠,后渐用士流,由大臣引荐,或献画称旨召入,与词臣供奉体制不同。”顺治、康熙、乾隆不仅雅好书画,且自己能画,因此在清代前期,宫廷绘画盛况不输明代。当时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而且还有来自西方的擅画的传教士。宫廷画家出现传统派和中西合璧派两大派。传统派重要画家有王翚、王原祁等,其中王翚主持《康熙南巡图》的绘制,历经 6 年,真实记录了康熙沿运河南下的南巡情景,展现了17 世纪末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特别是江南地区的民情风俗。进入清宫廷的西方画家,最著名者莫过于来自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被雍正皇帝所器重。郎世宁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京,奉命学习中国画,并作油画,同时传授油画技法。他运用学习到的中国绘画技法,对西洋画法做了大胆改革,所作的新体画《聚瑞图》被认为是他最早的一幅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从此便有一个中西合璧的新体画画派在宫廷绘画中形成。
第一次《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座谈会现场
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三条主线推衍前行,一为宫廷绘画,二为文人画,三为民间绘画,并贯穿整部中国古代绘画史,并以金字塔的形态呈现在社会现实之中。民间绘画,属于下层,拥有最广泛的普通民众群体,构成金字塔最稳固的社会基础,它是文人画和宫廷画的源泉;文人画,对应的是士大夫文人阶层,他们是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属于统治政权中的治理阶层,其中绝大部分带有皇权体制下的烙印;宫廷绘画位于金字塔最顶端,它所对应的是皇权贵族和它的统治者,它是皇家主流意识在绘画中的体现,其形制特征是宫廷画院。宫廷画院是为皇家服务的专职绘画机构,为皇家绘画各种作品,并承担着皇家藏画的鉴定、整理以及绘画生徒的培养等工作。宫廷画院作品反映了皇家统治阶层的审美趋向,其最本质、最主要的职能是教化。宫廷画院通过规模化、体系化的绘画创作,达到上可以图画劝诫君主、下可以图画教化民众的政治目的。宫廷画院(宫廷绘画)在是当时官方绘画的主体,其所属画家创作的作品在古代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古代绘画乃至整个美术史的发展方向。 同时,宫廷画院聚集大量的绘画精英,使得绘画创作的品质得到有效保证。宫廷画院为画家提供集中的创作场所,使得画家可以在此切磋砥砺、相互促进,极大地促进绘画艺术的创新。事实也正是如此。元代之前绘画的创新,几乎都是在宫廷绘画范畴内出现的,这正凸显了画院制度的优势所在。而画院收藏机制的建立,为优秀绘画作品的保存、流传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当代不少博物馆陈列的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一大部分就是因皇室收藏并且有效保护而流传至今的。
第一次《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座谈会现场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时期,只有官方美术,画院制度没再延续。随着美术教育兴的起,官方赞助绘画现象多见,开创了东西方绘画的交融局面。上海成为中国绘画的重镇,于民国初期形成海上画派,盛名远播,上海也成为传统与创新并重的绘画艺术中心。和以前画家不同,上海画家几乎都是职业画家,以鬻画为生。一批留学欧、日画家以研习西画起始,在上海拓展绘画种类,从事绘画创新。刘海粟联合张聿光、乌始光、汪亚尘、丁悚等于民国元年(1912)创办国内第一所正规综合性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到 20 年代,上海有油画、漫画、版画、月份牌画、连环画、宣传画、粉画、水彩画、美术设计、雕塑,以及儿童美术等。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绘画发展中心,现代中国绘画大家张大千、刘海粟、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书旂等寄寓或定居上海,成为上海画坛重要成员,开创了继海上画派之后的上海中国绘画昌盛的新时期。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聚集国画创作人才、培养国画人才,创作具有时代的气息的国画作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画院制度获得新生和发展。
2017年9月26日,第二次《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会议在杭州浙江展览馆召开
第二次《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会议与会领导、嘉宾
1950 年,江苏省苏州市美术工作者协会设苏州新国画研究所。1952 年,四川省省文化事业管理局美术工作室组建成都国画组。1953 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中国绘画研究所,次年更名为民族美术研究所,从事中国绘画史与绘画理论、中国绘画创作技术的研究,并组织画师开展创作活动。广东省广州的一批国画家开始以国画座谈会的形式,切磋文艺理论、绘画技巧、创作经验及画展工作等。江苏省文化局、江苏省文联制定全省繁荣书画事业措施时,设想筹建江苏国画馆。1954 年,中国美协召开山水画创作问题座谈会,确定中国画写生的创作途径,以期突破古人的笔墨章法,创作出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自此,中国画坛的新老画家纷纷开始走出书斋画室,上山下乡,体验生活,中国画写生轰轰烈烈地展开。
2017年9月26日,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柳国平出席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
2017年9月26日,浙江画院院长孙永在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上
2017年9月26日,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上
1956 年 2 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著名画家叶恭绰和陈半丁共同提出《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提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5 月 30 日,文化部呈报国务院《文化部关于筹建中国画院和中国戏曲学院的报告》,中国画院的筹建进入立项审批程序;6 月 1 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会议,通过文化部提出的“北京与上海各成立一所中国画院”的报告,并有文化部具体筹办;6 月 25 日,文化部颁发《文化部关于建立中国画院的实施方案(草案)》,对中国画院的职责作出明确的界定,即:“中国画院的任务是组织和提高国画创作,培养国画人才”,“创作部分的工作包括组织国画家进行创作,体验生活,研究、讨论国画创作中的问题, 搜集现代国画家优秀作品”,“教学部分的工作主要是办国画讲习班,总结过去国画教学的经验,研究和实验适合目前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来培养下一代的国画人才。在教学工作上暂时以带徒弟的方法为主,并逐步建立系统的国画教学方法和制度”。北京,文化部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经过一年的筹备,l957 年 5 月北京中国画院正式成立。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及郭沫若、陆定一、沈雁冰等 300 余位文化界、美术界知名人士出席成立大会。周恩来亲自到大会并作长篇讲话,将画院确定为创作、研究和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和发展中国美术事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学术机构。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画院,各级政府主办的画院由此登上历史舞台。上海,1956 年 8 月成立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1960年 6 月正式成立上海中国画院,陈毅亲笔为上海中国画院题名。自此,上海之前有关中国书画的上海民间美术社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海中国画院成为海派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一些省份也开始筹划成立国画院,如江苏省,1956 年,省委作出筹建江苏省国画馆的决定,省文化事业管理局、省文联召开江苏省国画工作会议;1957 年,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同意成立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1960 年,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浙江省,1958 年,浙江省文联建立浙江省国画创作研究室。广东省,1956 年 11 月,广州的国画座谈会讨论成立国画院,并形成意见呈报文化主管部门 1959 年 3 月,省委原则同意成立广州国画院,并组建筹备委员会;1961 年 12 月,正式成立广州国画院;1962 年 11 月,经省委批准,广州国画院更名为广东画院。北京中国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国画院、广东画院,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四大政府主办的画院(以下画院均指政府主办的画院)。此外,作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画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的江苏省,镇江市,1957 年成立镇江市国画室;1963 年更名镇江市国画馆。苏州市,1960 年成立苏州国画馆;扬州市,1960 年成立扬州市国画院。
2017年9月26日,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主持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
2017年9月26日,《中国画院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浙江画院理论与评论工作室主任、《中国画画刊》主编陈青洋在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上作主题发言
1965 年,北京中国画院与原北京油画雕塑工作室合并,从而增设了油画、雕塑、版画等专业,北京中国画院遂更名为北京画院,将多样艺术种类融于一体,艺术创作更为多元,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文脉方面起到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同年,湖北美术院成立,继北京、广东、上海、江苏之后成立的全国第五所政府主办的省级美术专业创作研究机构,集结了湖北省各类美术创作研究人员 72 人,成为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美术创作研究机构。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画创作虽然没有完全停顿,但遭到严重破坏。江苏省国画院解散,广东画院工作停止,苏州国画馆解体,镇江市国画室停止。1969 年,扬州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把扬州市国画院与扬州博物馆、图书馆合并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馆;湖北美术馆与湖北省群众文化馆合并,改为湖北省群众文化处美术工作队。1974 年,美术工作队与省戏剧工作室、省文联合并,成立省文艺创作室。1971 年,镇江市国画室停办。1973 年,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合并,更名为上海画院;1973 年,扬州市国画院恢复建制。
2017年9月26日,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志邦在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上
2017年9月26日,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在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上
2017年9月26日, 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厚明在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上
1976 年 10 月“四人帮”粉碎后,拨乱反正,江苏省国画院于 1977 年恢复建制,广东画院于 1978年恢复建制;湖北美术院于 1978 年恢复建制(定名为湖北省美术院),上海中国画院于 1980 年恢复建制(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分出,上海画院复名上海中国画院);苏州国画馆、镇江市国画室于 1978 年恢复,1982 年更名镇江中国画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和组织下,国家级画院和省级画院陆续开始筹备建立。1977 年 12 月,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正式成立。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成立后,承担着为国家提供收藏保存的美术作品、完成国家重点创作任务、为国家外贸机构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以增加外汇收入等三大任务,中国画创作组被公认为是国内中国画创作的中心和代表。1981 年 11 月,在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画研究院,这是中国美术界坚决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成果表现,是中国美术全面复兴的重大标志,使中国画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内最高等级的专业创作研究机构;2006 年,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的设立,创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大美术的概念,标志着画院体制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画院的成立与发展,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怀密切相关。1977 年 12 月,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提议下,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正式成立。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的组建,得到国家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等的大力支持。1980 年,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到四川,会见一批四川知名画家,提出设立四川省画院的倡议;1983 年,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到成都,约集四川省、成都市党政负责人和书画家,成立以中共四川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省委常委谭启龙为主任的筹委会;1984 年,四川省诗书画院成立,邓小平亲笔题写院名。1982 年,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湖南考察,了解到湖南既没有专业美术学院又没有画院和美术馆的“三无”情况后,遂建议省委考虑成立省级画院,并题写了“湖南省画院”院名。1985 年西安中国画院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题写院名。正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省级和省会城市画院纷纷成立,其中 1979—1986 年间先后有安徽、贵州、黑龙江、新疆、陕西、辽宁、福建、浙江、河北、山西、宁夏、云南、吉林、广西、天津、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画院成立,有福州、杭州、南京、成都、南昌、广州、哈尔滨、武汉、郑州、西安、西宁等省会城市画院成立;有南通、徐州、常州、青岛、汕头、烟台、湖州、无锡、三明、承德、绍兴、泉州、梧州、大连、三慈溪、启东、淄博、衡阳、晋城、淮阴、深圳、洛阳、淮南、柳州、泸州等地级市和县级画院先后成立。此后,画院制度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
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现场
画院大多隶属政府文化部门,或隶属党委宣传部门,系为社会主义人民大众服务的国家行政文化事业单位,大多为公益一类文化事业单位。画院在发展中吸纳了雕塑、书法等艺术门类,而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和研究机构,并承担着美术作品的收藏及人才的培养工作,承担完成政府部门布置的公益性书画创作工作。不少画院建立美术馆,部分画院与美术馆合署(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发展成为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在文化艺术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画院体制的建立以及繁荣发展,将各地的优秀的画家吸引纳到体制之内,充分发挥他们高屋建瓴般的笔墨才情,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既很好地起到学术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又创造和存留下一大批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画院体制下的艺术家成为推进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生力军,60 多年来创造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歌颂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力作,创立了很多优秀的学术风气和导向,同时成为社会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文化惠民、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对外交流、收藏当代艺术精品等方面的主要力量,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文化意志。以中国国家画院为首的画院群体,不断举办国际性展览在内的美术展览、组织学术活动、培养优秀人才,在实践层面以及理论层面都引领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现场
画院积极努力推出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为地域传统文化的弘扬作出了重大贡献。如山东画院充分发挥职能,推动形成“齐鲁画派”。黑龙江省画院画家作品以表现北方自然环境和地域特征,讴歌黑龙江人开发建设黑土地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和美好追求为主线,形成深沉、厚重、质朴、大器的艺术风格,探索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江苏省苏州国画院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在传承吴门画派艺术特色的同时,高扬“新吴门画派”的旗帜,立足苏州,走向全国、融入世界。
画院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强调公益性。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画院美术馆以全民为对象,并承担起多种公共文化教育职能。画院坚持开展“走进基层,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画院画家始终不忘服务社会,深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社会生活第一线,用优质的精神食粮服务基层、服务大众。如为抗“非典”、地震赈灾、抗洪赈灾、灾后重建、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等献画义卖,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国事举行笔会庆祝。每年都到部队慰问,以文化下乡等方式艺术惠民,组织文艺志愿者下基层服务。
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现场
画院为中国艺术向世界推广的主要力量。作为中国文化标签之一的中国画,在当代画院体制下,牵手书法、篆刻、雕塑、油画等,以高雅的艺术形式走向世界艺术舞台,展示中华文明滋养下的中国艺术的新面貌,增强中国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与会领导、专家、代表合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画院走过的发展历程,得益于中共中央大力繁荣发展文化的契机,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在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支持。在中国美术发展迈入新时代征程中,以中国国家画院为首的各级画院不仅承担着国家美术创作的研究任务,而且还肩负着“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除了为国家和人民创作优秀作品,歌颂和礼赞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与英雄事迹,还承载着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践行中华审美理想的使命。为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画院一如既往地坚持以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为己任,勇担时代使命,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积极的学术作为和丰厚的创研成果,歌颂伟大新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同时,聚集和培养一批新时代的美术精英力量,在美术创作、研究、教育、交流、收藏、展览等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办的美术机构的代表性、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担当起引领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历史重任。
《总述》作者:孙永(《中国画院志》主编)
——来源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