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无处不在的外人

发表于:2024-05-02 编辑:晓钟

文/周敏


威尼斯,一座因艺术涌动几百年的城,从文艺复兴到持续129年的双年展。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于2024年4月20日—11月24日面向公众开放!三百余位艺术家,88个国家馆参展,贝宁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东帝汶民主共和国首次以国家馆亮相威尼斯双年展。


MM(图1)


展览开幕后,贴有威尼斯双年展展览海报的一艘艘客船载满世界各地汇集于此的观众前往绿城花园和军械库,拥挤的人潮像是呼应此届双年展的主题——“无处不在的外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由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策展,展览的主题来自意大利巴勒莫的艺术团体克莱尔·方丹(Claire Fontaine)于2004年创作的霓虹灯系列作品,他们化用2000年初都灵一个反对种族主义集体的名字。不同语言的霓虹灯呈现“无处不在的外人”,作品悬挂于威尼斯军械库入口处的水面上,它们宣告着这届双年展的命题。


MM(图2)

2024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


策展人声称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源于一个充满了各种危机的世界,涉及人们在国家、民族、领土和边界之间的流动和存在。关于“无处不在的外人”涉及两层含义,“首先,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在何处,你总会遇到外人—他们/我们无处不在。其次,无论你身处何处,在内心深处,你都是一个外人。”展览以四个主题构成本届双年展的内容,处在不同性别间、备受迫害或指控的酷儿艺术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被视为外人的原住民艺术家;处于艺术世界边缘的外来艺术家;自学成才的艺术家、民间艺术家、街头艺术家。


MM(图3)

2024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


佩德罗萨将来自全球南方的,在自己国家内作为标杆级、但在国际上并不被知道,没有机会参加双年展的艺术家纳入进来。他雄心勃勃地试图对既定的艺术史叙事发起挑战,以其主题关注被边缘化的、主流叙事外的艺术群体和艺术话语。策展人称,“关于全球现代主义和全球南方的现代主义,就像一篇文章、一份草稿,一种试图质疑现代主义界限和定义的推测性策展活动。我们都非常熟悉欧美现代主义的历史,但全球南方的现代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为人知。”在双年展的主题展馆内,三个空间呈现了全球南方20世纪的艺术:一个空间以《肖像》为主题,一个空间以《抽象》为主题,第三个空间专门介绍20世纪世界各地的意大利艺术散居者。


MM(图4)

2024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


各个国家馆则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延展对于“处处都是外人”这一主题的演绎。


意大利馆——“聆听”


意大利馆以“To Hear”为主题,由艺术家马西莫·巴托里尼(Massimo Bartolini)作为代表参展。三个空间被声音关联、交汇在一起,观众可以随意选择入口。在仅有一物的空间,是一个置于长形卧柱上的佛像小雕塑,他低头沉思。风琴管的嗡嗡声营造出一种凝固的时间感;隔壁的房间则被一个巨大的管道脚手架占据,脚手架被改造成了一个风琴,演奏着卡特琳娜·巴比里和卡莉·马龙创作的旋律,观众可以穿行其间。中心是一个水池,水池中央的水伴随着音乐有节奏的上下律动;走进花园,可以听到两个关于出生/死亡(和再生)循环的故事:一棵树的故事(Nicoletta Costa著)和一个人的故事(Tiziano Scarpa著)。接下来,还将听到加文·布里亚斯的合唱作品。


 MM(图5)

MM(图6)

2024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馆展览现场


中国馆——“美美与共:集”


位于军械库(Arsenale)的中国馆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由浙江大学教授王小松和独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划。展览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像文献组成的版块“集”,和由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等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组成的版块“传”两个部分构成。展览从“汇聚、交流、融合”的视角反思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在展示多元文化的同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


MM(图7)


在“集”版块中,100件散落于海外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的图像文献档案将分别在档案柜和LED屏幕中展示。在“传”版块中,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基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开新的创作,从建筑、山水、人物、花鸟等不同绘画元素切入,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雅集文化,也强调了传统与当代之间的“传承”。在“集”和“传”之间,展览借鉴了20世纪德国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Mnemosyne Atlas),用图像文献学的方式为每件艺术作品都准备了与主题相关的图版,试图通过多元图像的并置,将中国历代绘画和当代艺术作品联系起来,也同时呼应了全球图像史,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双向联动。


MM(图8)

2024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团队


德国馆——“界阈”


位于绿城花园的德国馆是本届双年展获得好评最多的展馆之一。跨越展览空间的界限,同时结合现场表演的形式为展览增添了更多维的体验感。德国馆由恰拉·伊尔克(Çağla Ilk)担任策展人,以“界阈”(Thresholds)为主题,艺术家迈克尔·阿克斯塔勒(Michael Akstaller)、耶尔·巴塔纳(Yael Bartana)、罗伯特·利波克(Robert Lippok)、埃尔萨·蒙塔克(Ersan Mondtag)、妮可·卢利尔(Nicole L’Huillier)和杨·圣沃纳(Jan St. Werner)代表参展。耶尔·巴塔纳和埃尔萨·蒙塔克的作品在绿城花园的德国馆内展出,其他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则在切尔托萨岛上展出。


MM(图9)

2024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


蒙塔克将作品延伸出场馆室内空间的边界,用尘土覆盖德国馆的主体建筑,封住场馆入口,以反对法西斯建筑的展馆。在侧门历经近一小时的排队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宇宙飞船的装置。在一次救赎行动中,一艘由艺术家设想并以《以赛亚书》中的一段话命名的宇宙飞船载着几代人前往未知的星系。这是一次盛大的、开放式的旅程,旨在集体治愈,同时借鉴了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元素。通过这个装置,包括一个新编排的视频作品,巴塔那延续了她数十年来的作品,探索和重新诠释了集体仪式及其与之相关的社会运动。


MM(图10)


震撼的视听感受后,回到展厅中央,是搭建起的高高的混凝土墙楼,挑高的空间内,只有顶上几扇窗户透进微弱的光线。再次排起长队,进入蒙塔克的作品—《一个无名者的纪念碑》。蒙塔克将其祖父的故事移植到展览现场,一个自安纳托利亚中部移民到德国的石棉厂工人,后因工作而去世。艺术家结合现场布景与表演,演员在令人窒息的空间内工作、交谈、饮食、睡眠.......跟随音乐和表演一起的,是观众吸入鼻腔的灰尘。蒙塔克唤起观众的情绪,与巴塔纳震撼的“星际穿越”大片形成极大的反差。他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故事讲述来叩问集体记忆,通过将移民与东德人的生平摆放在场馆的中心位置,籍此对后英雄时代的历史叙述、再现和叙事的追问置于通往工业化时代的“门槛”之上。


 MM(图11)

MM(图12)

2024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展览现场,图片均来自:deutscher-pavillon.org


英国馆——“林下对床听夜雨”


英国馆是由艺术家约翰·亚康法(John Akomfrah)代表英国参展,呈现多屏影像作品——「Listening All Night To The Rain」,标题取自苏轼的诗作《雨夜宿净行院》中的一句“林下对床听夜雨”。展览从地下室的负空间延续到一楼,亚康法将八个多媒体装置汇聚成一个沉浸式体验的场景,多屏影像的呈现诉说着英国移民的故事。展览是亚康法及其团队多年来研究的成果,试图通过历史记录来描述我们今天的经历。展出作品包含全新拍摄的素材、档案录像片段、影片静帧,及来自世界各地历史档案和图书馆的音频和文本。通过代表英国移民社群的“记忆”讲述着全球性故事,并探讨多重地缘政治叙事如何在流散者的经历中得到更广泛地反映。


MM(图13)

2024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展览现场,图片来自:https://www.lissongallery.com/venice2024


埃及馆——“戏剧 1882”


韦尔·肖基(Wael Shawky)带来为埃及馆创作的新音乐电影《Drama 1882》。他以1882年埃及反对帝国统治的乌拉比革命(1879-1882)为起点,以史诗般的音乐舞台重新塑造了戏剧性事件序列的叙事镜头。肖基为了从之前的电影中抹去戏剧性,选择木偶、提线木偶和儿童进行表演。他以戏剧唤起一种娱乐感、灾难感和对历史的怀疑。他将历史视为主观描述的记录,而非无可争辩的事实。肖基说,作品的部分灵感来自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无处不在的外人”:“埃及上校艾哈迈德·乌拉比和他的军队领导了一场反抗埃及君主的起义,称他为叛徒,因为他成为了英国和法国的牺牲品。有趣之处在于外人的概念——作为‘外人’意味着什么?他们是谁?他们是占领者—这不是我们今天的移民观念”。


MM(图14)

2024威尼斯双年展埃及馆展览现场,图片来自:https://www.lissongallery.com/venice2024


场馆外的行为艺术


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场馆外,许多行为艺术也在热闹进行。由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和肖戈策划的VIVAAR VENEZIA项目与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同期进行。展览在威尼斯双年展绿城花园展区附近公共空间的现实环境中,呈现18个全息行为影像,并在4月17-19日邀请行为艺术家现场表演。


MM(图15)


来自中国的旅英艺术家奚建军连续两天身着西装和厚底拖鞋,在Giardini公共空间中呈现概念和视觉上全新的全息图像技术实验和展示,实施把小便器“放逐”于双年展的海面的作品:“漂浮在威尼斯海面上的小便器”。1917年,旅居美国的法国艺术家杜尚直接挑选现成品——一个署名为“R.Mutt”的普通小便器,命名为《泉》,提交给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并遭到拒绝。在解释他用现成品参展的目的时,杜尚表示:“艺术家有选择的权利使该日常物品成为艺术品”。2000年,奚建军与蔡元在泰特美术馆对准杜尚的展品《泉》撒尿来回应艺术家的选择。

杜尚被称之为“去神化”的艺术家,他使用现成品材料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的创作方式。《泉》的出现代表了哥白尼在艺术上的转变——一种非艺术家之手塑造的艺术。《泉》使我们接触到一个仍然是原作的原作,但它以一种改变的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状态存在。这是康德崇高的表现:一件超越形式但也有无限涵意的艺术作品,同时让它变得更强大的物体。有人质疑杜尚的《泉》是否真的可以构成一件艺术品,格雷森·佩里在2014年的《向画廊演奏》一书中表示:“当他决定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艺术时,杜尚得到了一个小便器,并把它带进了一个美术馆……”而奚建军选择把杜尚的这个小便器复制品扔进了威尼斯大海上漂流。


MM(图16)

VIVAAR VENEZIA Venice Biannual 项目 2024


在威尼斯双年展举办期间,同期还有众多展览可以一同观看。贝林德·德·布鲁伊克为圣乔治·马焦雷修道院专门构思的新作—“避难之城III”,威尼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威廉·德·库宁与意大利”,格里马尼宫美术馆举办的“瓦尔·肖基个展”,圣塔·维内兰达教堂的徐冰个展“徐冰:艺术卫星——首部在太空拍摄的动画影片”,卡纳雷吉欧区仁慈修道院教堂举办的“喻红:尘土中辗转”,威尼斯仁慈大会堂举办的“曾梵志:近远/今昔”,海关大楼博物馆举办的皮诺收藏展—“皮埃尔·于热—阈限”,佩姬·古根海姆的“让·科克托—戏法家的复仇”等。





——来源 | 艺术中国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