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义是如何炼成的?“政治波普”光环之后,那些隐秘的多面性
文/韩晓雪 许柏成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现场
思想流变,绘图草稿。2024年7月18日,“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艺术史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高名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独立策展人苏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参展艺术家王广义先后致辞。开幕式上,杜鹏飞为王广义颁发捐赠证书,感谢他为清华艺博捐赠《唯物主义者》雕塑作品。开幕式由清华艺博副馆长邓岩主持。
王广义 《唯物主义者》 雕塑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在西方的艺术语境中,“手稿” (Manuscript)一般指作品尚未完成前,艺术家依据本人的创作意图手绘的图像或撰写的相关文字。与完整的的艺术创作相比,手稿具有即兴、随意、尺寸不大、制作时间较短等特点,它隐藏在作品背后,是作品从产生、生发再到成型的忠实记录,是我们了解艺术家创作活动和思想历程的一把钥匙。
本次展览通过呈现王广义1993年首次参与一系列全球展览后至今完成的全部创作草稿,揭示其“思想”流变的过程,审视艺术家如何依靠“思想性”想象地言说个体与世界的关联。
王广义在展览开幕式上
王广义是谁?
王广义是“’85美术新潮”主要发动者之一,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标识性人物。1957年,王广义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工人家庭,童年生活区域便是其“北方文明”艺术理念的生成源头。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成为了王广义这一代艺术家人生的转折点。1980年,王广义考入浙江美术学院进行系统的美术学习,他的艺术生涯也迈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现场
80年代初期,许多青年艺术家以群体的方式集结,这是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受此影响,1984年8月,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返回哈尔滨的王广义立即与舒群、任戬等人共同投入到推进青年艺术群体成立的工作中。同年9月北方青年艺术群体正式成立,后更名为“北方艺术群体”,成员有刘彦、卡桑等十五位青年人。
《大批判——波普》方案 王广义 纸上草图 21cm×29cm 1993
自加入北方艺术群体开始,王广义作为北方艺术群体的理论建设者和实际组织者之一,便积极投身于85美术运动。毕业后回到东北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北方极地”系列是王广义突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借鉴西方形而上画派与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具体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他极力摒弃了生活中的偶然性与理性之外的因素,通过抽象的形与虔诚的精神表现出一种人类永恒的精神与理性的健康情感之上的崇高之美,以自己的方式对古典绘画进行新的尝试,寻找新的美学趣味与图式效果,最终形成他20世纪80年代的绘画理性符号——简单又笨拙的生命形态。
《无题》 未实施方案 王广义 纸上草图 21cm×29cm 1993
从1990年开始至2007年结束,王广义迎来了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他先后创作了《大批判》系列作品、《VISA》《卫生检疫》《私密广告》《冷战美学》等作品,反映出他对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艺术的深刻反思,获得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大批判》系列作品,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一部重要篇章。
《VISA》 方案 王广义 纸上草图 29cm×21cm 1994
这个系列的创作跨越了近20年,王广义将二三十年前常见的符号化的工农兵形象与商品经济时代泛滥于日常生活的广告图像和流行元素相结合,以一种解构的方式重新构筑了原有图像的意义。1992年《大批判——可口可乐》被刊登在Flash和Art News等西方艺术媒体,并在第二年参与了“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自此《大批判》系列也将王广义淹没在他所创造的图像洪流之中,从此被贴上“政治波普”的标签而饱受误读。然而,王广义的艺术光谱实际上要丰富得多。
《私密广告》 方案 王广义 纸上草图 21×30cm 2005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现场
除了《大批判》,还有什么?
本次展览共展出王广义超过250件的手稿,除了经典的《大批判》《重叠的现场》《卫生检疫》《东风:金龙方案》等,还有更为复杂、无法归类的《无题》等系列方案。这些已经实施或未曾实施的艺术方案,犹如一张巨大的思维导图,呈现了作品之间的逻辑关系,表明了艺术家远未被人了解的深度与广度。我们习惯于在欣赏艺术家创作时,更多地将精力集中在作为结果的最终作品上,却忽视了艺术家未经修饰,原始而直接的艺术思考。而这些艺术思考,以纸上痕迹的形式忠实而真诚的保存在了手稿上。
《被工业快干漆覆盖的个人史》 方案 王广义 纸上草图 22×30cm 2017
多年来,王广义持之以恒地借助草稿进行创作构思,他在正式作品中刻意约束和消解的绘画性,在这批草稿中却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无论标示的数字和文字、各种指示性的箭头符号,还是对图片的拼贴、改造等波普修辞,都出现了许多表现性绘画的萌芽状态,具有一种松弛的美感。
《通俗人类学研究》 方案 王广义 纸上草图 29×21cm 2018
作为中国最具观念性的艺术家之一,王广义认为艺术应当让人看到一些未曾看过的东西,想到一些未曾想过的东西,它是一种不确定的东西。艺术应当是去发现一些东西,照亮一些东西,让一些平常的东西变得神圣起来,让人进入玄想状态。《通俗人类学研究》作为王广义的近作,呈现了近年来艺术家的探索与思考。艺术家作为一种开端性的召唤,以艺术的名义、伪科学的方法,提示与展开这一问题中所包含的多义性,构成一种区别于严肃学术的艺术-政治的追问和思索。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现场
《无题》 未实施方案 王广义 纸上草图 29cm×22cm 2013
阅读艺术家手稿为何如此重要?
艺术作品的阅读视角不应只停留于作品本身,更应立足于手稿的特性与深层意义,通过这一富含艺术家个人风格特色的艺术文献,真正进入艺术家的具体创作情境,进而掌握其思维的全过程。正如王广义的这些草稿,它们不是毫无表演性的文献,也不全是艺术家幕后的工作笔记,更像是一种“隐秘的杰作”,当我们将这些手稿当作独立的艺术作品去看,不难发现在它们身上所展现的,是王广义这四十年间的思想动态与艺术立场。
《无题》 未实施方案 王广义 纸上草图 29cm×21cm 2019
观众透过这批手稿可以了解到一件作品背后,艺术家大量智力与精力的投入,乍现的灵感与瞬间爆发的情绪。也许只有了解到背后的故事,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天然沟壑才能消弭。正如此次展览的题目“回到何地”,也许这一处不曾言明的归宿,同样包含了艺术家在潜意识里对于绘画的期待。
展览位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7、8号展厅,将展出至2024年10月16日。
(图片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提供)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现场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现场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现场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现场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现场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现场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展览现场
——来源 | 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