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一门风雅 | 阳羡朱氏一门墨香画册序

发表于:2025-11-08 编辑:亦一

文/陈远

永远的一门风雅 | 阳羡朱氏一门墨香画册序(图1)


朱蓉庄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不会太多,对其人其画了解的就更少。

但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画坛,朱蓉庄是个人物。

出版于1931年的《蓉庄先生一家书画集》,书名是由曾经担任过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题写的。在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叶恭绰,其身份,可不仅仅是政治人物,他在学术界和书画界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其在政界的地位,这一点,只要翻翻凤凰出版社的《叶恭绰全集》,便可不证自明。

一代宗师吴昌硕,有“南曾北李“之称的曾熙和李瑞清,都曾为朱铭新题赠书作,并称之为”世兄“,可见这些当时的顶流人物,与朱蓉庄关系匪浅。

朱蓉庄和当时的商业巨子、画坛领袖王一亭,更是堪称莫逆,这本画册中有收一份朱蓉庄在1931年的润例,便是王一亭所拟。要知道,在过去,题写润例,一是题写人地位足够高,二是题写人和受题者关系非常密。当然,从王一亭题写的朱蓉庄润例,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朱蓉庄,画价已然不菲。朱蓉庄和王一亭二人还常有书画合作,一般是朱蓉庄作画,王一亭题字,前些年曾在拍场上看到一幅二人合作的罗汉图,极为传神,这也说明二人关系匪浅。

1934年,朱蓉庄为赈灾,连同其子女一起举办画展筹款赈灾,在大上海有着“小杜城南五尺天”之称的杜月笙都为之惊动。

……

与朱蓉庄有关联的顶流人物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但窥一角能知全貌,通过这样的人物关系,大致可以推断朱蓉庄在当时的名声之盛。

朱蓉庄是宜兴人,出生于1880年,《中国画家大辞典》有传,但极为简略。民国初期,朱蓉庄走出乡里,到大上海的十里洋场讨生活,在当时旧上海最大的私家花园爱俪园任画师,爱俪园,便是大名鼎鼎的哈同花园,后来哈同在爱俪园里创办仓圣明智大学,朱蓉庄又在其中执教,同事中则有王国维和章梫。目前没有发现朱蓉庄和王国维交往的记载,但与章梫则关系甚为融洽。而比朱蓉庄小15岁宜兴同乡徐悲鸿,则曾经是仓圣明智大学的学生。只是时也命也,徐悲鸿后来得享大名,地位如日中天,朱蓉庄却隐入历史深处,少有人知。现在在百度上搜索朱蓉庄,竟然几乎杳无可寻。

历史何以如此,由于朱蓉庄的资料太少,已极难探究答案。但在朱蓉庄和徐悲鸿这两位同乡不同的际遇和选择上,颇能寻得出一些耐人寻味之处。

朱蓉庄一生未出国门,远离政治,其所交往,皆为深谙传统的绩学大儒。其作品远承宋人画意,加以己意体察万物,在技法上宗古人,却又能保存自家精神。由此成就自身介乎于院体和文人画之间的独特面貌。这样的取向,本身就曲高和寡,加之在当时时代的趋势下,中国画式微,西洋画抬头,朱蓉庄这样的传统人物,在历史中渐渐退隐,也就不足为怪。

再看徐悲鸿,自海外归国之后,以西洋画法入中国画,形成极大声势,名声鹊起,后来又执掌中国画坛多年,自身又多涉政治,所来往的人物,亦以新潮风派人物居多。百年来得享大名者,多为如此。看画册中徐悲鸿给朱铭新的题词,“铭新仁弟龆年之书,当世名流群相激赏,诚后起之秀也。 ”对于仅比他小五岁的朱铭新,徐悲鸿已经俨然是前辈口吻了。

这样的对比,或谓之牵强,但想想当年固守传统的一代宗师黄宾虹的落寞,就知道我这样的猜测,虽不中,亦不远。说的再远一点,朱蓉庄和齐白石,年龄上虽有差距,但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物,中间又有彼此都相熟的徐悲鸿,但看不到任何二人交往的资料,这其实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仔细体味,大概是因为二人在艺术上的取向不同而导致。

假设黄宾虹没有保留大量资料和画作,谁敢说,黄宾虹不会像朱蓉庄这样成为一个画史上的隐者?

好在画家只要有作品在,就不可能完全被历史淹没。手边这本即将付印的画册,其中呈现出来的一幅幅带着历史气息的画卷,便是出自朱蓉庄以及其子朱铭新、其女朱铭庆的手笔。

朱蓉庄和名流交往虽多,自己却并不喜攀附名流,和王一亭章梫的合作,更多的是文人之间的雅趣,但对自己寄以厚望的子女之时,朱蓉庄便放下了文人的身段和清高,书中收入的诸多当代名流写给朱铭新的寄语,多是缘于朱蓉庄的情面当无疑问。朱蓉庄作画,常以自己“书法不好”为由让其子朱铭新题写,其中更是包含了为人父的舐犊情深和提携之意。实际上,朱蓉庄的书法非但不能说不好,说超能入妙也并不为过。后人若真拿朱蓉庄的自谦当真,真真是上了古人的当。朱蓉庄的儿子朱铭新,八岁能做大字,有“八龄童”之誉,其女朱铭庆,亦善画,宗石涛及四王,画作亦可观,后与民国才子陈蝶衣结为伉俪。朱蓉庄参与画坛活动,多将子携女,在当时,有“一门风雅”之称。

这样的人物,是不应该被画史遗忘的。好友马越女史,是朱铭新的外孙女,血缘真是神奇,虽然相隔了历史,多年来马越对于老外公传奇的一生以及家族的历史念之系之,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孜孜不已的探寻,于是有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画册。马女史嘱余题写书名并为之作序,这让我诚惶诚恐,唯恐误解前人,谨作此文,呈于马越女史及诸位读者,愿有越来越多的人珍视我们的传统,愿斯文不坠,风雅长存。

是为序。

乙巳春日于吾庐



来源 | 吾庐道场

声明:本网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Copyright(c)2021-2022 长三角美术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